APP下载

财政科技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应用研究

2019-09-05张洁倪慧群郭志丹刘卫民蒋育燕

会计之友 2019年17期
关键词:经费管理

张洁 倪慧群 郭志丹 刘卫民 蒋育燕

【摘 要】 高校是财政科技支出的重要执行主体,如何有效评判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和成效,积极推进财政绩效预算管理的深化发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以系统论为基础,针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和評价应用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质量为前提,提出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尤其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效益,真正实现将绩效评价应用落到实处,由点及面地推开全面绩效管理。

【关键词】 财政科技支出; 高校科研; 经费管理; 评价应用

【中图分类号】 F8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9)17-0105-06

一、引言

财政科技支出是指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是国家科技进步、科技政策制定以及战略布局的资金基础,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企业是其主要的执行主体。财政科技支出管理是政府部门对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科技事业发展的部分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活动的总称,包括科技经费拨付、经费预算、经费监管、绩效评价等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控制,引导科技资源的流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科技活动[1]。近年来,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财政科技支出的规模和范围也在逐年增大,总量保持在世界第二位。《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 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13%。

财政对科技支出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是否能够产出相应的成果和知识总量,能否起到增加社会科技水平和科技竞争优势的作用,都需要通过绩效评价才能够得到量化和直观性评判输出。作为财政科技支出重要执行主体的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使命。在保证培养人才同时,怎样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和科研力量,如何有效开展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绩效评价,为决策提供依据,是当下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拟以系统论为基础,针对财政科技资源配置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问题,着眼高校,将绩效评价优化和应用落到实处,由点及面地推开全面绩效管理。

二、理论基础及广东省财政绩效管理概述

(一)系统论基础

“系统”来源于古希腊语,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1937年,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fy)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系统具有动态性、目的性和整体性,适用于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2]。

从系统控制论角度来看,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就是一个具有鲜明程序性的机制化系统控制过程,也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管理信息控制系统。财政预算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从系统论的全局观出发,为实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必须由上及下、不断完善各子系统的功能和加强其有机联系。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子系统作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下一级子系统,其自身功能的完善必然要着眼于再下一级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子系统的建设和改进。高校因本身基础条件较好、组织机构健全、制度措施易于制定和推行,率先在高校推进财政科研资金绩效评价优化及应用是必然选择,也必将促进财政绩效管理的深化改革。本文的系统逻辑分析和对策实现途径表述如图1所示。

(二)广东省高校财政科技支出管理与绩效评价应用现状

1.广东省财政科技经费拨付与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情况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6个,广东省以2 343.6亿元,占全国总研发经费投入13.3%,位列第一。据《201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科技/社科统计报告》显示,广东普通高校科研经费2015年突破了100亿元,达106.18亿元,2016年增加到160.39亿元,比之前2012—2014年约70亿元/年的经费投入翻了一番,2017年广东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为821.41亿元,高校研发经费财政投入15.67亿元,占了近2%。

2.广东省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制及自评机制概况

(1)绩效评价体制建设

科技部于2003年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科学技术评价制度,指出财政科技支出开展绩效评价的必要性。2016年7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规范管理、完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做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着力解决当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各地区、各部门的绩效责任,对重大项目责任人实施绩效终身责任追究制等。广东省是绩效评价的先驱省份,于2003年进行财政绩效评价试点,2004年设立全国第一个省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3],之后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170多项预算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绩效目标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就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

(2)广东省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自评机制概况

目前,广东省对于省直部门的财政绩效实行自评流程,主要由财政部门布置并通报进度,省直部门(如科技厅)具体开展、公开结果并接受公众监督。自评指标体系分为财政资金项目支出、财政整体支出以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指标体系等。而省财政科技支出的绩效评价,由省科技厅监督审计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开展,审核、确定各专项绩效评价报告,并推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项目承担单位如高校则是科技项目绩效被评价对象。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共性指标(一至三级指标)和个性指标(四级指标),其中共性指标分为绩效目标、绩效影响(前期准备、资金管理、事项管理)和绩效表现(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个性指标则根据评价需要设置[4]。

3.广东省高校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应用情况

目前,广东省财政已推行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来确定拨付下一年预算拨付。对于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单位不再安排预算,且收回相关资金,如2015年专项资金收回35.86亿元[5],占全部評价资金的0.6%。与此同时,会挑选部分重点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以专题的形式呈报给省政府,为重大决策提供绩效参考。此外,也会将部分重大专项评价结果反馈给主管部门、人大、审计等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开,以达到加大外部监督力度,落实部门绩效管理责任的目标。但是,部门单位绩效自评报告的公开以及绩效责任约束和绩效评价问责制度尚在不断探索中,评价结果应用措施也远远不够。而广东省高校应用财政绩效评价体系进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自评及应用尚为空白,只有相关财政科研资金的项目支出或者专项资金的绩效自评。此外,将绩效评价结果用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基本未见。因高校科研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加强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不断服务科技企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才能为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的效益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智力和技术支撑。

三、存在问题分析

(一)财政科技支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经费分配不合理

当前科研经费主要由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归口部门集中管理,通过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批进行分配。虽然财政科技投入总额快速增长,但是资源分配布局不合理。一方面国家部委、省市厅局都设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种类繁多,而这些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衔接,导致有些项目多头申报,科研经费投入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各部门都抢着给知名单位和科研“大腕”科研项目,导致知名单位和知名人士到了年底头疼如何花钱,而绝大多数的一般科研人员拿到项目都很艰难。目前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政策导向问题,无法作为科研资源配置的有效依据,部分项目资金分散分离、部分科研资金存在浪费[6],没有将科技经费管理所涉及的主体、科研活动类型等放到一个系统中研究,加之与财务管理的不融通,使得对其的绩效评估未能体现出资金的效率性。此外,根据科研产出如论文、专利的数量甚至是某高校万元投入的论文产出量之类的科研绩效标准来分配科技资源,会导致“强者越强、资源过分集中”的“马太效应”[7]。

2.经费成本意识和资金风险管控薄弱

一些科研项目承担单位成本管理意识薄弱,尤其是间接成本的核算方法缺乏,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比例低,无法有效补偿,导致科研人员热情内驱化不足[8],由于高校或科研机构缺少宏观的绩效评价及问责机制,科学共同体追求数量导向,忽视质量和实际贡献[9]。而管理部门对于财政性科研资金风险的识别和管控意识不强,在资金配置过程中,由于管理环境多变、行为主体动机动态多变、经费流向复杂难控和违约成本低等原因,使得当前财政性科研经费风险成因复杂,管理难度加大[10]。一些不按预算支出、突击花钱和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有将资金风险管控纳入到实时、有效、动态的绩效全过程测评体系中。

3.指标信息收集不易,绩效评价质量参差不齐

(1)财政绩效信息系统各自为政,项目承担单位绩效信息系统尚未建立

各省市虽分块建有绩效管理信息系统,但缺乏联系纵向和横向的专门绩效评价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整体资源共享。数据收集的临时性和缺失导致绩效评价结果不科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关键指标的量化数据难以获取,大大影响了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广东省财政厅出台的《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质量控制和考核指标体系框架(试行)》中,要求绩效评价报告“要用数据说话”,专门在一级指标“报告内容”下设立二级指标“数据利用”,并将其细化为“数据利用充分性”和“数据来源可靠性”[11],由于各职能部门分而治之,缺乏统一的服务于绩效管理的理念,使得表征科研绩效特质的个性指标和一些量化指标所需基础数据缺乏,这正成为绩效评价报告质量的瓶颈。项目承担单位如高校,作为绩效评价基础数据的源头,更没有专门的绩效评价部门,也尚未建立基础的科研项目绩效信息系统和绩效评价数据库,无法实现与省财政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对接的信息化管理。都是在需要绩效评价时,才要求各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收集、报送和分析,使得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不高,也使得汇总数据和项目实施情况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质量。

(2)绩效评价周期较短,缺乏科研项目绩效的后续追踪评估机制

科研项目具有建设周期长、综合绩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科研长期战略目标和短期技术突破的矛盾性,以及科研产出的特殊性,如知识性的、观念性的或是间接的决策建议等[12],其效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在短期内体现为直接的、看得见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截止项目结题后甚至资金下达后不久即进行绩效评价,难以客观准确反映项目真正的绩效,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结果,也难以反映其长期真实全面的绩效情况[13]。另一方面,科研绩效评价对于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选择也非常重要,当前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指标权重做出了统一的规定,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中缺乏后续追踪评估指标,这使得绩效评价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显得非常不科学。同时,追踪评估机制的缺失,使得项目结题时获得绩效评价报告就终止了对该项目的科技管理服务和绩效过程管理,无法有效衡量真正的财政科技资金的效益。

(3)绩效评价未能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融合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绩效评价是一个涉及科技、财务、审计等多部门日常管理的综合行为,而开展绩效评价时,管理部门更侧重于资金的设定目标是否合理,资金下达、使用是否规范,绩效目标是否如期完成,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即将实际产生的结果与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分析其完成与否的原因,从而评价其绩效。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绩效目标由项目单位自行申报,简单地对目标完成与否进行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局限性,只反映了目标的实现程度,其评价的结果较难反映财政科技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另外,评价体系中,直接规定权重或通过专家打分的层次分析法获得指标权重,评价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4)高校内部绩效评价制度缺失,可操作性差

中央和地方都制定了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但是高校从预算、政府采购、资产、审计到科研经费管理等各方面,只有“加强绩效管理”之类的泛性表述,普遍缺乏绩效管理内部制度,更缺乏相应的实务性操作标准[14]。这种绩效理念的不深入和绩效评价的不可操作性,使得高校各职能部门各施其政,无法在日常的管理中收集和获得最直接的指标信息基础数据,从而不利于建设绩效评价数据库。高校相应制度的缺失,也导致职能部门的缺失,广东省高校目前普遍缺乏专门绩效部门或者绩效考核工作小组的存在。

(二)评价结果应用不力

1.绩效意识薄弱,绩效评价应用的制度和培训推广较少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性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和目标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提升、总结、激励科研主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绩效意识缺乏,相关的绩效评价应用的培训制度很少,推广度不够,公众缺乏绩效的理念和对科研项目执行的监督意识,绩效结果反馈整改机制缺失,相应绩效应用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评价工作存在“重评价,轻应用”的现象。

2.绩效评价信息公开不够,公众监督氛围不浓

信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传统行政管理的独断封闭作用,消除政府与公众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15]。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不足。除少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予以公开外,绩效信息基本在内部范围内公开,由上级部门及部门领导保管,公众难以了解项目评价结果的具体内容,整个监督氛围亟待改进。

3.绩效监督反馈机制缺失,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财政科技管理与财务管理融通不够,相关管理机制研究较少,绩效监督机制研究更是缺失,缺乏有效的绩效审计、绩效沟通与反馈制度,项目立项与执行效果的反馈作用不强,绩效评价的应用性未纳入评价体系中,从而在科技资源配置方面仍未体现“绩效优先”,评价往往流于形式。此外,项目承担的单位如高校财务公开度仍不高,绩效评价的实施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为评价而评价,更勿论反馈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了。

四、优化对策

(一)健全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机制

1.加强事前绩效评估,发挥项目库管理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应尽快建立统一的预算绩效信息管理体系,改变信息分块的局面。基于系统论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依据评价结果进行资源配置属于绩效目标的管控环节,即该申报项目是否处于技术领先、探索空白等,应考虑到行业发展、科技进步或科技战略布局等绩效目标管理因素,可通过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管理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导向作用。而财政项目库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推行,可以防止财政资金各类项目的虚假申报和重复申报的问题。通过整合系统信息,改进各个子系统的绩效目标管理,使其更符合整个系统资源配置的要求,对项目申报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预定绩效目标的经济性和绩效目标的延伸性等加大前期论证的力度和范围,实现对有限的财政科技资金更加合理的配置。具体措施包括:(1)对于纳入项目库管理的项目,不仅要根据事后绩效评优结果,优先支持,还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行事前绩效评估。参照某些省市的具体经验,如北京市的《项目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等,不断完善从上至下的制度体系,从制度上规定必须对某类或某些专项资金进行事前绩效评估,通过将风险前置,确保对财政投入项目的优选性。对于经过前期论证的优选项目,经费应优先支持、及时到位,从而真正发挥绩效评价管理对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作用。(2)对于事后绩效评价不理想的项目,应分析其原因是由于评价标准不合适,应用制度缺失,还是哪个管理环节的漏洞问题,及时加以调整和准确评估。通过增设绩效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反馈类指标,为项目库优选提供决策依据。

2.结合内控制度建设,加强资金风险管控意识和权力制衡体系

基于系统论的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绩效过程管理包括资金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是考核资金的到位、支付以及支出等的合理合规性,项目实施程序规范性和项目执行监管情况等,正是科研经费拨付和支出监管的风险管控环节。科研资金的浪费、低效问题必须考虑到财政科技投入成本和科研管理的成本,从资金分配、主管、项目承担单位等各个环节的单位内部管理抓起,结合控制环境和绩效控制目标提升对风险控制的要求,通过评估风险产生及可能导致绩效低下、目标偏离的各环节各单位,在事中围绕绩效实现路径,通过内控组织机构的完善和分级控制来进行权力制衡,实现资金从源头到下达单位的全过程风险管控,通过信息沟通与监督体系,保障绩效实现和应用落地,提高资金的安全和效率。具体措施包括:(1)对于资金分配部门,通过内控监督体系,从流程上规范资金的申请和分配,将风险从财政资金分配源头上加以管控。(2)对于资金主管部门,从内控体系的预警和资金执行评价和风险反馈中,结合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将偏离了绩效目标的项目,及时停止资金继续支付,避免损失加大。(3)对于项目承担单位如高校等,通过内控体系的完善,审计力度的加大,及时发现资金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率,避免违规支出、套取科研经费、突击花钱等问题的发生,通过反馈到资金分配和主管部门,形成一个全过程流转的资金风险管控体系。

3.严控绩效评价质量,保障评价结果应用前提

(1)着眼项目承担单位信息化建设,完善指标体系和指标信息积累

高质量绩效评价工作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数据的质量决定了评价的质量。只有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和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库的完善,配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和不断完善,为绩效目标设立和绩效标准制定等事前绩效评价和事后绩效目标实现以及科研产出效益评估等提供充足、准确的数据来源,才能提高绩效評价质量。具体措施包括:(1)管理部门应完善财政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评价指标和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第三方机构库等子系统维护升级,不断提高绩效评价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大专业、高水平的第三方机构专业评价力度和范围,可推行多家机构联合评价的模式。(2)项目承担单位拥有一定容量和一定规模的数据库是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基础。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以率先在基础条件较好、人才力量充足、部门设置齐全、保障制度容易制定和推行的普通高校试点数据库建设,然后由点及面地推开成功经验。(3)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评价工作中的运用,为高质量评价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增加绩效追踪管理,实行绩效全过程管理

为实施绩效全过程管理,建议在现行指标体系中增设“绩效追踪”二级指标,除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外,为促进评价结果的落地应用,增设“绩效评价应用”三级指标,甚至可以细化至四级指标如财政资金收回率、奖惩制度完善率等表征评价结果应用情况的指标,既能提高一些效益滞后的科研产出评估准确性,又能将评价结果有无应用情况纳入评价体系,改变轻应用的局面。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即时管理,对后续效益实施跟踪并反馈给主管部门,加强了其监管责任,拓展了绩效评价周期。只有确保资金在各个环节都能够有效地处于监管控制之中,才能够发挥出其最大的效益,实现绩效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3)探索新型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通过日常管理建设基础数据库

绩效评价的结果会因为管理部门、评价方不同等影响而存在差异,应设计符合科技特性的评价流程和标准,探索科学合理的数学分析模型和评价方法,如跨学科应用模糊数学的灰箱模型或进行学习型模型的探索,改进评价指标权重受主观影响的不足。通过深化绩效理念,优化日常管理系统,获得第一手评价指标基础数据:一方面,科技、财务、审计、资产等日常管理系统都要考虑到绩效考评的需要,增设配套模块,有意识地收集绩效评价的基础信息。如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平台可增设同类科技专项绩效评价结果模块,以提高参考、应用的透明度,切实反映财政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不同管理部门间应通过信息化实现对接,打破数据壁垒,尤其充分考虑不同科研项目的特性和产出周期,逐步建立绩效追踪数据库。

(4)建立高校内部绩效评价制度,增强绩效评价可操作性

绩效评价的主管部门应发挥政策主导作用,为项目承担单位开展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引和组织保障,通过制定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等对其进行指导并加以培训,提高其绩效管理水平。作为绩效自评主体的高校,应配合制定适合自身管理特点的绩效评价制度和办法,具体措施包括:(1)高校应从可操作性入手,制定实施评价工作全过程的相关工作规范,制定相应的高校内部细则,做到绩效评价基础数据的收集、绩效评价的实施和绩效考核各个流程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2)高校应明确绩效评价各方的责任,成立由校领导担纲的专门绩效工作小组或绩效评价部门,专门负责绩效评价事宜,促进高校内部各部门有机协调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二)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1.结合问责与奖惩制度,以全面绩效理念夯实评价结果应用的基础

意识和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不断加大绩效管理知识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有效、合理的奖惩制度体系,促进绩效理念在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深入。问责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绩效理念的全面确立,促进财政科技支出的良性循环[16]。建议将问责与奖惩制度的完善性和应用性纳入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管理体系,以鼓励为主、奖惩并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绩效应用制度与预算安排挂钩,与科研人员个人绩效支出挂钩。具体措施包括:(1)从上至下的各级任命都要充分重视绩效考评的关联性,将之直接与领导干部考核挂钩,考核应包括任期所涉资金的绩效考核,如有不良绩效存在的,则作为升迁调任的一票否决因素。(2)对于财政拨款部门,可以将审减的资金作为奖励性基金,给予一次性综合补助或者以倾斜分配等方式予以奖励。不仅要纳入行政考核范围,而且要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方案,便于关联方参照执行。对于具体高校科研项目管理,要考虑到科研人员的成本补偿激励问题,允许提高绩效支出比例,以发挥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3)经费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科研经费问责制,通过审计监督,定期对科研项目涉及的合同、资金进行检查,对经费使用规范、信用良好且科研成果优秀的相关人员,给予激励和鼓励,对于挪用、套取科研经费以及利用职务谋取个人利益的相关人员,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4)高校配套建立问责体系同时,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方面向做出科研成果转化成绩的科研人员倾斜,让科研人员能从科技成果的转化中获得公平的收益,降低套取科研经费等的违法可能性,保障科研人员的权益,提高各方的积极性。

2.结合信息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要加强宣传与教育,全面促进科研经费使用信息公开制度和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为公众发挥监督作用营造有利环境。从信息公开流程的规范管理抓起,硬化绩效评价结果公开的约束力,减小政府和公众的信息不对称,不断加大信息公开范围和力度。具体措施包括:(1)从内部绩效培训抓起,逐步扩大公众对绩效知识和理念的培训,加大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发挥公众的监督促进作用。财政部门应通过网络平台、媒体及时回应公众关于绩效评价信息的询问,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塑造发展绩效文化。(2)绩效评价主体应建立相应信息公开、反馈的专门渠道,各方配合,接受监督,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提供保障。项目承担单位如高校要及时公开科研经费到位情况、实际经费使用情况,是否按预算执行,执行进度如何,阶段性科技成果情况等,接受实施过程风险监管。(3)项目验收后及时公开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经费决算、结题验收意见等,便于公众对财政科研资金执行效果进行监督和满意度反馈,建立如新闻发布会、听证会等意见反馈渠道和设立专家咨询机构。对于科研投入的后续研究结果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則通过建立长效的追踪评估机制予以公布。

3.建立绩效监督的协同机制,强化应用可实现途径

绩效监督的落脚点是绩效检查结果,绩效监督体系既包括上对下的绩效评价检查,也包括内部的绩效审计。良好的绩效监督制度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绩效审计成果,应建立内外结合、财审联动、良性循环的绩效监督协同机制。具体措施包括:(1)设置专门的绩效监督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和检查,对于内部审计提出的整改意见由专门监督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2)管理部门通过内外结合,进一步完善财务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绩效审计结果问责制度,通过科技、财政、审计协同机制,依托信息化和大数据共享平台,为切实推进绩效应用提供条件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刚,池翔.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1):12-17.

[2] 胡玉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原理及其应用[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10-16.

[3] 李洁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为例[J].会计之友,2012(1):57-58.

[4] 广东省科技厅.关于省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实施细则(试行)[A].2014.

[5] 廣东省财政厅.“四三二一”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向纵深发展[J].中国财政,2017(17):8-9.

[6] 彭志芳,刘庆华,王英,等.科研项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优化研究[J].中国财政,2017(18):48-49.

[7] 赵立雨,徐艳.我国财政性科研经费管理文献综述与展望[J].未来与发展,2017(11):59-64.

[8] 唐文娟.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探索与建议[J].预算管理与会计,2017(7):73-75.

[9] 何光喜,赵延东,杨起全.我国科研资源分配不均等程度初探:对科研人员经费集中情况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4(6):63-75.

[10] 刘文蓓.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 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质量控制和考核指标体系框架(试行)[A].2017.

[12] 廖开锐.浅谈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财会研究,2011(4):20-24.

[13] 贾敬全,汪佩霞.基于FCE-AHP方法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8(14):115-120.

[14] 张莉.国家审计研究前沿热点演进的知识图谱分析[J].财会月刊,2018(17):119-128.

[15] 徐捷.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公开现状及对策研究[J].会计之友,2018(17):98-101.

[16] 刘卫民,杨媚,易智敏,等.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问责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会计之友,2017(6):69-72.

猜你喜欢

经费管理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的思考
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