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政策取向
2019-09-05任保平赵通
任保平 赵通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状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升级版。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在理论上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机理,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与政策取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有效贯彻落实高质量发展。
培育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是指经济数量增长到一定阶段之后,经济发展新动能转换、效率提升和结构优化的状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主要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支撑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在高质量发展中要积极推进新动能的培育:
使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培厚科技创新土壤,提高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增加源头供给。加速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目标导向式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不断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在强化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的过程中,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原生动力。顺应智能化的新趋势,瞄准智能制造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中低技术水平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坚持市场导向组织开展研究与创新。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支持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
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新动能。一方面培育新产业的新动能。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每次新旧动能转换都是基于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的新应用。科学技术发明会产生新产品,造就新商业模式,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成发展的新动能。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的发展,新产业革命呈现技术更迭、产业融合、业态多元、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等新特征。新产业革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的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高质量发展产业新动能的培育中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另一方面在高质量发展中激活传统产业旧动能。新兴产业不是无源之水,如果没有传统产业作支撑,新兴产业不可能发展起来。因此,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需要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从而激活传统产业的动能。
加快新动能培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新动能培育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要围绕破除制约新动能培育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创新,让市场在新动能培育中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发挥政府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中的作用,在环境建设方面为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改造创造良好宏观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同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和创业。
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终的成果需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上,发展高水平的实体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地方财税的主渠道,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细胞,因此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的质量。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努力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更加注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实体经济企业的动力和活力。坚定不移地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减轻各类政策性负担、减少实体经济低端无效产能供给,更要着力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依据科技进步的趋势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实体经济的供给质量,培育实体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进一步做大实体经济。
以创新引领做强实体经济。创新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实体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是发展高水平实体经济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视察时指出,“发展实体经济,就一定要把制造业搞好,当前特别要抓好创新驱动,掌握和运用好关键技术”。要破解实体经济发展不强的困局,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围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的主战场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通过创新解决实体经济有产品缺品牌、有速度缺质量、有制造缺创造的难题,来实现质量变革促进高质量发展。运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效率變革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动力变革,创新供给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做强实体经济。
抢抓智能制造这个制高点做优实体经济。无论是从技术和产业革命来看,还是从经济运行来看,全球正处于新技术、新产业快速涌现的时期。随着全球新工业革命的深化,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高端化、个性化成为实体经济中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智能制造可以实现整个制造业价值链的智能化创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我们要抓住新工业革命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带来的重要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我国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做优实体经济。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逐步兴起,发达国家都把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战略目标,加快布局新兴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具体表现在:
通过创新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引领经济增长,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引领供给升级,引导发展的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数字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可以引领企业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企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创新的中小企业群体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创新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方面要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技术的支持力度,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同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集聚,特别是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形成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重点项目引领作用,带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等“四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快构建有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规制。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生产供应能力,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现代服务供给。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长点。通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提高发展效率和发展效益、提供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一方面,探索智能智造的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在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在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中向规范化、便利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新格局。发挥产业开放对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引进资金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相结合,促进外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推进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增进人民福祉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核心的内涵在于人民生活高质量,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意味着人民福祉的增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高质量发展中更突出百姓的获得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最终都要落脚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来。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质量发展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包含生活的幸福度、尊严感等多维度的提升多方面的内容,是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全方位的高质量。因此,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物质财富积累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条件,以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加大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改革力度。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尺度。
以人民生活高质量为核心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的高质量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社会安全和生活劳动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在经济生活中的高质量应当是社会人均收入均等,各阶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没有明显较大差距,全社会人人平等;在政治生活中的高质量应当是公民都享有并积极行使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社会民主权利和自由程度较高,法律制度完善;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高质量应当是人们享有丰富多彩又休闲益智的闲暇生活;在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中的高质量应当表现在社保费用占国民收入较高,就业率较高,刑事案件發生率及离婚率较低;在生活劳动环境中的高质量表现在较高的城市绿化面积、人均环保费用和工业三废处理率等方面。
以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增进人民的福祉。高质量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营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为收入二次分配提供物质基础。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手段的二次分配机制,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的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同时高质量分配要推动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环节要促进各种要素按照市场价值参与分配,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再分配环节要发挥好税收的调节作用,注意调节存量财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形成高收入有调节、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会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