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供电企业薪酬管理设计与应用策略

2019-09-05余玲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18期

余玲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6-143-01

摘 要 文章先分析了供电企业薪酬管理的设计思路,随后介绍了加强供电企业薪酬管理的有效措施,包括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完善薪酬制度、制定多样化激励方案,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供电企业 薪酬管理 薪酬制度

薪酬管理是供电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点环节,为此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管理政策,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对薪酬管理进行深入研究,科学设计薪酬管理策略,并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

一、供电企业薪酬管理设计思路

为了促进供电企业内部薪酬管理工作的全面改革,需要充分结合企业当下岗位技能工资发展实际,在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形成按贡献划分收入,通过竞争转变岗位的基础思路,形成以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岗位设置为借基础的薪酬激励体系,实施福利+补助津贴+专项生产奖+激励工资+工龄工资+基本工资的业绩导向薪酬管理模型。基础工资水平可以选择宽带薪酬,落实浮动考核管理,对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职务实施分层改革,促进员工业绩、职务晋升联动发展和薪点工资浮动,全面打通人才成长通道,留住优秀人才。

奖励薪酬可以形成月度的奖金模式,随后和员工岗位绩效和部门工作绩效联系起来,推动员工和部门工作绩效的持续提高,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生产专项主要是电力企业针对一些特有的岗位人员设置的,用来解决当下电力企业发展中送电线路、变电运行等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人员流失问题。

在设计中需要按照劳动力市场中的价格导向,参考当地整体工资水平,改变原有工资制度,对个别人员的薪酬收入进行合理调整,将重点转移至专有的电力职业、管理骨干、技术骨干等工种,充分发挥出分配制度的功能作用。突出个人技术水平、业绩贡献、岗位特点。

二、供电企业薪酬管理有效措施

(一)为供电企业创造良好环境

薪酬管理和供电企业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之间联系密切,同时和供电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拥有密切关系。供电企业薪酬管理中的问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为此负责薪酬管理的相关人员需要先形成一种良好的环境,从而为企业提供重新改革的机会。国家应该始终为供电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作为发展的坚定后盾,不断降低薪酬管理干预性,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自主分配权。减少政府干预,为企业提供充足的空间发挥。形成健全的分配制度。促进企业薪酬管理改革管理的不断深化,形成针对性的分配制度,促进薪酬管理实现改革创新。此外,企业还可以充分结合市场中的发展、竞争状况合理制定薪酬结构,突出员工工作绩效,从而提升员工积极性,做到自己的责任。

(二)完善薪酬制度

同一行业市场竞争中的不同企业有其自己的个性特征,行业领域千差万别,企业内部中的工作岗位形式多样、形态各异,为此其相使用的薪酬管理策略也各不相同,需要企业坚持创新,从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企业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经营生产特征,实施多样的支付方式,包括营销人员收入提成、浮动工资等方式,不管使用哪种形式,都需要和员工实际贡献、工作业绩和岗位职责联系起来,形成重贡献、重业绩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岗位分析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工作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工作分析方法,通过岗位劳动测评结合观察法对电力企业中的各个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合理进行薪酬管理,在对各项工作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协商薪酬。通过工作岗位分析所得到的基础信息,明确划分电力企业任职者要求、工作业绩、岗位权限、岗位职责等内容进行合理界定。该过程中,还需对一些不当的岗位职责进行调整设置,将一些新增的岗位信息及时补充进去。

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电力企业中可以实施总经理年薪制,经理层或董事会的工资分配可以执行有效的管理考核方法,通常情况下,还需要充分考虑董事会成员在投资决策和资产运营方面的业绩表现,将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基础的评价基准,对经理层成员的业绩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准确评价,和工资联系起来。

(三)制定多样化的激勵方案

对科学技术人员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可以按照业绩、工作任务和岗位状况制定工资分配制度。将普通员工和科技人员工资差距拉开。同时企业还可以按照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需求,参考市场中的劳动力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工资价位,科技人员还需要签订相应的工资协议,按照最终的科技结果制定奖励方法,包括突出贡献奖和项目成果奖等。此外还可以尝试在企业内部实施员工持股试点操作。充分结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实施员工持股试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是我国电力行业运行发展中的主要维护者,在电力行业中拥有突出地位,为此需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管理,提高薪酬管理质量,为电力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基础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文.供电企业薪酬管理设计与应用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