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与身体里的细菌和谐相处
2019-09-05陶祥元
陶祥元
说到细菌,我们往往恨不得避而远之,但是细菌不全是我们的敌人,有时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细菌,学会与身体里的细菌和谐相处,反而比一味地消毒杀菌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生病,为家里的消毒工作煞费苦心。家庭消毒工作必不可少,但如果过于“拼命”,是否就可以减少孩子与细菌的接触,从而远离疾病呢?
〇 细菌原本就不是“外人”
最近的研究表明,让幼儿期的孩子多接触土壤和动物,让细菌自然地进入体内,可以减少过敏性疾病、肥胖的发生概率。那么,如何才能和细菌友好相处呢?
近年来,肠内细菌与健康的关系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少研究者都开始关注花粉症、过敏性疾病、肥胖等疾病与肠内细菌的关系。每个人的全身都布满了微生物,婴儿在母亲腹中时是处于无菌状态的,但从离开母亲体内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开始与细菌共同生活了。
据推测,一个成年人全身至少生活着数十兆个细菌。在我们的体内,细菌密度最高的部位是肠道,从口中进入消化道的细菌,在肠内繁殖,就组成了肠内细菌群。除了腸道外,在我们的皮肤、喉咙、鼻道等部位也都生息着各种各样的细菌。
〇 抗菌皂真的可以抗菌吗?
在我们双手的皱纹中存在着很多种常居菌,常居菌上又附着了许多病原菌和污垢。我们在用手接触食物之前,既要洗掉污垢,又要洗去附着在手上的病原菌。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洗手方式,是先用肥皂洗净,再用酒精进行消毒。
医生在手术之前,就要经过严格的洗手流程,但尽管如此,手上还是会残留少量的细菌,要把细菌消除到零,几乎不可能。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消除手上的细菌,不少人会采用抗菌肥皂来洗手,但遗憾的是,研究显示,在预防疾病方面,抗菌肥皂和普通肥皂的作用几乎没有差别。
早在200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组将美国的238个一般家庭分成两组,在日常生活中,一组使用了含有抗菌成分的洗手液和衣用洗涤剂,另一组则使用无抗菌成分的洗手液和衣用洗涤剂。经过48周后发现,两组家庭人员咳嗽、流鼻涕、喉咙痛、发热、呕吐、下痢等症状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从理论上来解释,不论是抗菌制品还是非抗菌制品,它们对预防感冒和胃肠炎的效果是一样的。感冒和胃肠炎的主要病因是病毒,病毒很微小,直径只有细菌的1/10~1/100,它们的结构也完全不一样。我们平时使用的杀菌肥皂和酒精消毒品能够杀死细菌,但无法杀死病毒。
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看,与其用化学消毒,物理消毒的方法可能更加有效。此外,使用抗菌肥皂不但没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可能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是少使用或不使用为好。
2016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宣布禁止销售含有19种抗菌成分的抗菌肥皂;同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也发出了同样的禁令。
〇 应用抗生素可能是罹患过敏性疾患的原因
从预防疾病的角度来看,我们无法杀灭体内所有细菌,也没必要去杀灭它们。我们的体内存在着“自然生态细菌群”,正是由于某些细菌的存在,才克制了致病菌繁殖。如果把有益菌也杀死了,反而会加快病原菌繁殖。
随着肠内细菌研究结果的不断出现,不少研究者发现,人体健康与肠内细菌的种类、多样性之间似乎存在关联,肠内细菌的失衡与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譬如,有研究指出,孩子在2岁前应用抗生素会影响到肠内细菌的平衡,从而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
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的山本贵和子医师以出生于2004~2006年的902名婴儿为对象,调查了抗生素的使用经历与过敏性疾病是否存在关联。结果发现,在2岁前,使用1次抗生素的幼儿与不使用抗生素的幼儿相比,到5岁时,使用抗生素的幼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概率比为1.72,过敏性皮炎为1.40,过敏性鼻炎为1.65,三大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都较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2岁前不使用抗生素更好,在必须使用抗生素时,不论是几岁,都必须使用。
〇 与细菌是一生的相遇
有研究指出,婴儿的出生方式和营养的给予方式也会影响到肠内细菌群,从而影响到孩子长大后是否出现肥胖。
美国哈佛大学201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他们对两万多名9~12岁的幼儿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剖宫产的孩子其肥胖发生率是顺产孩子的1.15倍。该研究同时对婴儿期的营养给予方法做了追踪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出生后6个月内给予母乳喂养的婴儿,其肥胖发生概率比仅用非母乳喂养的婴儿低0.66倍。研究还发现,吃母乳的时间越长,其肥胖发生率更低。
出生方式和营养的给予方式无法完全自由选择,且都各有其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婴幼儿期的经历所引发的肠内细菌变化会给其成年后的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现在我们应当明白,细菌并不都是人类的敌人,我们应当停止过度的杀菌、除菌行为,让孩子们尽情地去玩耍,多多接触自然界的细菌,让他们学会在与细菌的和谐相处中健康成长。
译自[日] 《东洋经济》生活版 2019年5月25日
(编辑 王 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