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丝绸之路上
2019-09-05骆昌芹
骆昌芹
“丝绸之路”,我从书本上知道了它的由来。早在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5世纪,这条路就沟通着欧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它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穿过塔里木盆地,然后到达印度、伊朗,再经过黑海到达古罗马。因为中国的丝绸就是从这条道路传到欧亚各国的,所以被誉为“丝绸之路”。
鸟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我们到了库车,坐上了观光飞机。只见在白雪皑皑的山峰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沙海,在高山和沙海的交界处,有着成片成带的绿洲。
导游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它东西长1000千米,南北宽400千米,面积约34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江苏、福建、浙江三省面积之和,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动性沙漠。这块沙漠不仅面积大,而且具有多样的沙漠地貌,有典型的新月形沙丘,有“没有尾巴”的地下河,也有沙丘包围中的湖泊和绿洲……面对沙漠中石英粒子的反光,我们不得不戴上墨镜。只见连片的沙丘像凝固的海浪。导游指着沙丘对我说,这些沙丘看上去好像不高,实际上它们的相对高度都在100米以上,最高的可达300米,简直是一座座沙山。
“这么多的黄沙是从哪里来的呢?”我问导游。导游告诉我,据地质学家考察,以前这里还是河湖众多的绿洲,后来地壳向上抬升,出现了高山,气候变得十分干燥,塔里木盆地深厚疏松的古代沉积沙层受到风的吹扬开始沙漠化。古植物学家根据植物化石鉴定,认为这里沙漠的历史不长,25万年以前开始沙漠化,1万年前才形成像今天这个样子。
突然,我发现在这茫茫沙海边和中间的一些地方,斑斑点点地分布着一些美丽的绿洲。这儿覆盖着成片的绿色植物,还有清澈的湖泊。我真怀疑自己看错了,又揉揉眼睛,随着飞机与绿洲的接近,各种植物越发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导游兴致勃勃地说着沙漠过去就是“荒凉”的同义词,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族语中是“进去了出不来”的意思,外国探险家把它称为“死亡之海”。但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沙漠里有丰富的水土资源和植物资源,还有丰富的地下宝藏。
飞机穿过越来越多的绿洲,向着喀什飞去。
丝路明珠——喀什
导游告诉我说:“喀什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是丝绸之路中路和右路的会合处,是古丝绸路上的一颗明珠。它坐落在喀什葛尔河畔,帕米尔高原的雪水像乳汁一样滋润着这片沃土。”
我们降落在喀什机场,走下飞机,已有专车来接我们了。车子在市区宽阔的水泥马路上行驶,两边绿草如茵,柳树成行。这是一座典型的维吾尔族城市,一幢幢楼房上雕刻着传统花纹和图案。
当晚,当地大伯陪着我们登上了市府大楼楼顶,在这儿眺望喀什市全景,只见全城已沭浴在万家灯火中。当地大伯向我们介绍说:“喀什是座历史名城,又是一座重要边城,在解放之前已经破败不堪。解放后,经过70多年的和平建设,让喀什焕发了青春。现在这里不仅拥有纺织、缫丝、针织、印染、皮革,化肥、化工、水泥、电力、农机和汽车修理等企业,医院、学校、交通、商业、民航,邮电等各项事业也都飞速发展。”
林海新城——莎车
从喀什到莎车有公路可达。车近莎车,只见两行整齐、宽厚、高大、笔直的林带,就像伸出的一双双迎接客人的手,一下子把人们请进了绿色的林海,炙人的热浪、刺眼的黄沙悄然离去,使人顿觉清凉。原来,我们已进入了莎车城区。
莎车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西南边缘。来莎车前,导游告诉我,这里正是沙漠中东北、西北季风的交会处,频繁的季风携带着滚滚沙浪倾泻而来,千百年来不知掩埋了多少繁华的城镇和古道。现在会是怎样呢?眼前那浓荫蔽地的景象,使我完全服了。
奇迹是莎车人民创造的。导游告诉我,莎车是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地区。我们乘上汽车,沿着公路驱车去参观林场。公路旁,那筆直挺拔的钻天杨、新疆杨高高耸立,遮天蔽日,只透出一线蓝天。那密密麻麻排列的沙枣,枝条交插、繁叶纠结,织成了一堵密不透“沙”的绿色厚墙,难怪风沙再也钻不到空子了。
导游告诉我们,莎车人在长期同风沙的斗争中认识到,植树就是生存。他们把植树看作生活的一件大事情来抓。70多年来,莎车人在20多公顷耕地上共栽了344000000棵树。如果把这些树排列在一条大道的两旁,每边20排,每棵树间距2米,这条绿色长城的长度,是东起西安西到古罗马的路程的3倍。
莎车人民是伟大的。在莎车可以看到,沙漠纵然能吞噬良田和道路,然而在聪明智慧的人类面前,这肆虐的“沙龙”也能被降服。莎车人为我们树立了多好的榜样!
玉石城——和田
和田以美玉闻名于世。我在书上曾看到过古代有一块价值15座城池的璞玉,名叫“和氏璧”。前几年,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一块5吨多重的巨玉。讲解员说,这是来自新疆昆仑山的和田玉。从那时起,我就想什么时候有机会能看看和田玉长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开采的,那有多好呀!这次如了心愿,正中我的意。
阿拉玛斯玉石矿坐落在昆仑冰峰下。当我们登上5000米高度时,转过一道山坳,眼前出观了一片洁白的纯石山体,远处是晶莹的冰峰,天空又飘起雪花来,宛若进入了一个白玉世界。这儿就是阿拉玛斯玉石矿的采矿中心。
这可真是一个奇特的矿,这儿没有来回奔驰的汽车,也没有震耳欲聋的风镐声,在山坳里的8顶大棉帐就是矿区的夜营地。我们向矿长提出了许多问题。矿长给我们介绍了玉石的成因,他说,玉是一种矿物,属于角闪石类。这里的山体原来是由白云岩和大理石构成的,遇上炽热的花岗岩,在高温高压下,白云岩就会吸引花岗岩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硅,而花岗岩经过重新结晶、排列生成了玉。这种变化在地质矿物学上叫作接触交代作用。
我们来到采矿点,这里的矿井全是露天石槽,有的矿脉还挂在悬崖峭壁上。采玉工大都是维吾尔族人,他们两人一组,一人执钎,一人挥锤,钢钎像一把手术刀,顺着玉石的天然纹理,把宝玉开凿出来。
这里海拔5800米,天气奇寒,多冰雹和大雪。不但采玉石困难,而且即使是采好的玉,运输也难。玉石都是由人力驮背下山,然后由骆驼转运的。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个矿每年都要向国家提供好几吨玉石呢!我深深钦佩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昆仑采玉人”!
向沙漠深处进发
下了昆仑,我们向沙漠纵深处进发。我们的汽车在红柳和胡杨丛生的荒漠上行驶着。近处,每个沙包上都长着一簇簇茂盛的红柳或胡杨。据说这红柳和胡杨都是沙漠中的英雄。每刮一次大风,它们就遭一次打击,可是没过几天,它们又从沙底下钻了出来。每盖一次沙,它们就长一截,总是把沙漠踩在脚下。打开沙包,可以看到里面根系发达,盘根错节,每条灌木根都是对自然界恶势力的一次示威呢!
远处,一望无际的沙海上,被旋风卷起的沙柱像一根魔杖,时而腾空而起,随风旋舞;蓦地风势减弱,沙柱又变成一阵沙雨,从天而降……我们鸟瞰过大沙漠,在它的边缘经过,但是还没有深入过大沙漠之中,现在到了沙漠的中央,只觉周围充满着神秘。忽然迎面一阵大风,黄沙铺天盖地而来,顿时变得天昏地暗,好像整个沙漠都翻腾起来了。沙粒子从汽车的各种缝隙中扑进来,打在我脸上,隐隐作痛!幸好我们是坐在车上,要是单身在沙漠中行走该有多危险!
风暴没有多久就过去了。我们的汽车在软绵绵的沙地里行走,汽车轮子常在沙里空转,我们只好一会儿下车挖沙,一会儿推车,累得满头大汗。剩下的水不多了,大家都忍着口干,用话梅来止渴。
翻过一道沙梁,视野中出现了一片绿色。啊!这是一片胡杨林。在胡杨林中行车虽好走多了,可是杂乱无章的车辙和脚印,使司机辨不清哪条路才能通向若羌。正在着急的时候,我发现林中有一顶白色的帐篷,不用说,里面一定有人。我们急忙赶到帐篷前,才知道这是一个石油勘探队的临时营地。值班的工人像迎接亲人一样接待了我们,请每个客人喝了个水饱。
由于他们情真意切地挽留,当晚,我们就在营地过夜。沙漠的夜冷得出奇,白天中午时温度是60℃,而随着太阳降落,温度仅有0℃了。导游为我严严地盖上鸭绒被,叮嘱我好好休息,明天好赶路。因为太累了,我想着想着就进入了梦乡……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