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
2019-09-05孙迎燕张景利唐杰露赵毅玲王涛宋爽张晓敏
孙迎燕 ,张景利 ,唐杰露 ,赵毅玲 ,王涛 ,宋爽 ,张晓敏
1.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超声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2.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作为临床上一种极为常见的骨科疾病,痛风性关节炎主要指的是因嘌呤代谢紊乱而引起的尿酸盐结晶体沉积于关节内外组织的炎症反应[1],该疾病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一方面会引起急性关节炎、关节畸等表现,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另一方面伴随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甚至影响到患者的肾脏功能,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2]。研究报道痛风性关节炎与高尿酸血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治疗该疾病时可从对尿酸盐结晶溶解入手[3]。传统临床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常用药物为别嘌醇,其能够对患者临床症状起到缓解作用,然而效果有限,达不到预期。该次研究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引入了非布司他药物,为探究其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纳入的病例均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计80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免疫风湿病科收治8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病例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30~74岁,平均年龄为(53.51±6.63)岁,病程为 4 个月~6 年,平均病程为(3.2±1.4)年,发病部位:14例为趾部跗骨关节,5例为踝关节,7例为手指关节,10例为膝关节,其他4例;对照组:男21例,女 19 例,年龄为 31~76 岁,平均年龄为(53.41±6.45)岁,病程为 2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1±1.2)年,发病部位:15例为趾部跗骨关节,4例为踝关节,8例为手指关节,10例为膝关节,其他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接受临床诊断及CT检查,证实为痛风性关节炎,与国际临床诊断标准相符[4];②医学伦理会认可该次研究,临床科室对研究给予支持与指导,所有纳入对象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③年龄为18~75岁;(4)6个月内未接受过激素类制剂治疗。排除标准:①肝肾功能疾病及确诊为重要脏器疾病者;②意识模糊、认知功能缺陷患者以及精神障碍疾病患者;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⑤存在研究药物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⑥合并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别嘌醇(国药准字H31020334,规格:0.1 g×100片/瓶) 治疗,200 mg/次,1次/d, 连续治疗 1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非布司他(国药准字H20130009,规格:40 mg×12 片)治疗,40 mg/次,1 次/d。 治疗 1 周后结合患者血尿酸值以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可适当增至80 mg/d。两组患者均给予为期1个月治疗。治疗期间不得应用其他与研究无关的药物。
1.4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酸(BUA)及血沉(ESR)指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1)患者症状评分包括肿胀、压痛及活动受限3个方面,每项5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5]。(2)疗效评估标准:①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关节功能正常;②有效:治疗后疼痛、肿胀症状缓解,血尿酸水平降低,关节功能改善;③无效:患者经过治疗症状无变化,甚至有加重倾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6]。
1.5 统计方法
研究所有数据均在SPPSS 22.0统计学处理软件上进行,所有计数资料采用%予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值予以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差异性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UA、ESR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UA、ESR水平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BUA、ESR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UN、ESR水平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UN、ESR水平比较(±s)
组别B U A(μ m o l/L)治疗前 治疗后E S R(m m/h)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 0)对照组(n=4 0)t值 P值5 6 3.7 3±3 4.3 1 5 6 2.7 9±3 3.5 7 0.1 9 7>0.0 5 3 2 5.5 2±2 2.3 5 4 1 7.4 1±3 1.3 4 1 3.4 9 4<0.0 5 8.3 2±1.1 5 8.3 5±1.0 4 1.3 2 4>0.0 5 1.2 8±0.4 1 4.2 8±1.2 4 6.8 0 4<0.0 5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s),分]
组别肿胀治疗前 治疗后压痛治疗前 治疗后活动受限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 0)对照组(n=4 0)t值P值3.9 8±0.8 3 3.9 9±0.7 3 0.2 1 9>0.0 5 0.4 3±0.0 2 1.8 2±0.2 4 5.3 3 7<0.0 5 4.8 3±0.7 6 4.8 5±0.7 1 0.2 9 4>0.0 5 0.5 7±0.1 3 1.2 9±0.1 4 3.6 7 9<0.0 5 4.3 9±0.8 2 4.3 3±0.4 9 1.0 2 4>0.0 5 0.3 1±0.0 2 0.9 2±0.1 5 7.4 3 0<0.0 5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评分均有所改善,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症状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 2。
2.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
疗效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VS对照组为95.0%vs 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比较[n(%)]
2.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发现观察组治疗后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1例出现腹泻,不良反应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22.5%(χ2=9.302,P<0.05)。
3 讨论
研究报道,痛风性关节炎多表现为急性红肿、剧痛等特征,患者病程持续时间长,会累及到关节,引起关节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7],其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与尿酸代谢障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长期关节炎症会引起组织纤维化,进而导致关节强直、僵硬等的发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以双氯芬酸钠、秋水仙碱等药物尤为常见,上述药物对患者病情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然而由于患者不规律饮食及不良生活习惯等,痛风性关节炎极易复发,病情反复,为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8]。针对这一问题,临床强调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时应以降低患者尿酸水平为主,尽可能减少患者病情发作次数,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别嘌醇是一种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别嘌醇阻止身体内的部分物质代谢为尿酸,从而减少了尿酸的生成。并且它能够使血和尿中的尿酸含量降低到溶解度以下水平,防止尿酸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其他组织内,也助于痛风患者组织内的尿酸结晶重新溶解[9]。然而该药物对于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存在一定的局限,抗炎效果不佳。且为了确保药物治疗效果,需要重复用药或增加药物剂量,无形中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别嘌醇有所不同,非布司他则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其与黄嘌呤脱氢酶亲具有较好的亲和作用,且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对体内嘌呤与嘧啶的合成的其他酶产生影响。非布司他还能够对黄嘌呤氧化酶集合底物起到抑制作用,有效抑制尿酸的生成,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该药物起效快,药物作用时间长,能够减少药物用量,大大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学者Alten R,Schlesinger N等人[10]在研究中对23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给予非布司他治疗,结果显示共有22例有效,总有效率达到95.7%,不良反应仅为4.3%,证实了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从该次研究结果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BUA、ESR水平分别降低至(325.52±22.35)μmol/L、(1.28±0.41)mm/h,患者症状评分降低,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0%,体现了该治疗方式的优越性。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体现了非布司他治疗的安全性,与以往学者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给予非布司他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BUA、ESR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可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