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教育视角下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和活化策略研究

2019-09-05王晓帆翁殊斐秦昊林

广东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西京驿道古道

王晓帆 翁殊斐 秦昊林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古驿道是人为的物质形态,因附加人的社会性和历史的延续性而成为人类文明的结晶[1],具有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2 000多年前,南粤便开辟了南天门古道、西京古道、梅关古道等驿道,后经历各朝各代的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了南粤古驿道系统。南粤古驿道是历史上连接南北的交通要塞,对岭南地区经贸往来、文化交流都发挥有重要的作用,承载了广东发展的历史和文化,亦是未来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备受关注的今天,关于古道的保护和活化已有很多学者从建筑学、旅游学、地理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2~4],但基于环境教育视角下的古驿道保护和活化策略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南粤西京古驿道为例,通过文献阅读和现场调研、分析,具体整合古驿道中存在的环境教育资源,挖掘古驿道的环境教育价值,探讨如何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方式促进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使古驿道周边地区环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人类谋求福祉。

1 环境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是以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为了培养、认识和评价人与其所在的文化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5],使受教育者认识人口、文化、环境、资源的分配、保护、传承与开发等[6~7],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8]。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提出环境教育主要分为意识(Awareness)、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和参与(Participation)5个方面[9],即教育过程中不是单纯提升理论知识,还需要提升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学习保护环境的技能并引导公众参与其中。

2 西京古道的环境教育资源优势

环境教育是借助教育的手段,让人们认识了解环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7]。因此一切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福祉的积极因素都可以作为环境教育的资源优势。

2.1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

西京古道沿线至今仍保存许多传统部落村落,其选址和布局上均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古村中的民居建筑风貌完整,完整保存着淳朴的民风民俗,大量独具粤北本土风情、南中国滨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节日庆典被保留在这里,如大桥圣祖祭、契娭生日和西京古道石阶除道等[10]。此外,古道散落大量具有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特别是与古驿道交通系统有关的建筑物[11],几乎五里有一亭,成为串联人与驿道与周围环境的独特要素,形成特有的古亭文化(图1)。西京古道乳源段还承载有灿烂的瑶族文化特色,如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乳源瑶族传统服饰”“瑶族民歌”,以及被评为广东省群众性文化的“十月朝”活动[12]。目前,西京古道、观澜书院(图2)被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驿道的部分路段与古道展览馆、朱德祖居地遗址、沿途古书院等也成为历史研究的大课堂,是乡村访古的文化旅游项目[13]。

2.2 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

西京古道自英德起,途经乐昌市和乳源瑶族自治县,到达湖南省宜章县至郴州。所经地区生态环境良好,四季景观优美,沿线丘陵呈现的喀斯特地貌也为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图3)。周边分布有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县级自然保护区[11],有大面积的林地和农田,其生态性和环境教育特点不谋而合,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素材,给予人视觉的震撼和心灵的放松,感受环境的内在美,产生与环境的共鸣和保护意识。

另外,由于此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当地在开发期间对部分自然景观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古驿道优美的自然环境产生强烈的对比,也为环境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案例,能用于激发现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启发公众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图1 西京古道沿线的官止亭

图2 观澜书院局部

图3 西京古道沿线丘陵地形

2.3 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

作为集合千百年历史沉淀和聚集丰富环境资源的场地,古道本身就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多元的教育价值。古道周边分布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红豆杉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云门山、东平山、广东乳源大峡谷、桂花潭瀑布、八仙侠瀑布等科研基地及自然山水奇观[14]。沿途还有很多被保存下来的名木古树资源,这些见证古道历史沧桑的“活化石”,或与当地文化有关,或与某个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关,又或者与建筑有直接关系。如古道特有风水树种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 mairei、樟Cinnamomum camphora 等,都是未来挖掘古道科研价值和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素材。

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西京古道由于开凿较早,沿途存有大量研究古道文化和南迁历史文化、客家文化的遗址,分布有如猴子岭古铜钱窖藏点、乳源瑶族祖墓等历史遗址古墓,是重要的科学研究资料。如果可以将此作为环境教育基地,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将本土资源转化为科研资源,使其发挥教育作用,进一步造福当地人民。

2.4 天然的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场地

环境道德是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行为的规范与原则,是自然存在、环境运动而形成的规律性、限度性的要求[15]。环境道德意识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与环境的关系[16],目的在于培养人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感情,这也决定了环境道德意识培养的方法应更倾向于情景化、实境化[17]。

古驿道作为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天然载体,是天然的环境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试验场所,为环境道德教育恰当地融入既有的自然环境体系中提供教育场地,对丰富教育实践类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古驿道的文化研究、建筑学研究和生态环境研究,有利于强化公众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以及对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学习和保护意识。通过感悟古驿道中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激发对生命的生存与发展所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18]。另一方面,使教育模式从单纯的“认知”导向走向“认知-实践”导向,不仅完成环境教育的“知识”因素,更引向“参与”因素;通过专业教育人员的教学指导,将环境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将“服务-学习”有机结合,培养公众的道德感和公民义务。通过感受和认识自然,激发群众自觉地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达到知行合一。

3 古驿道的环境教育实施策略

环境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包括环境文化传承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认知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19]。因此,基于环境教育的视角,依据西京古道特有的环境教育资源,对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挖掘古道历史,加深文化认识

激发公众对古驿道的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态度和意识[20],是未来古驿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通过挖掘古道历史并与周边环境资源结合,将文化脉络呈现于公众,有利于加深公众对古驿道的认识和了解,与塑造岭南人身份认同相辅相成。

古驿道的核心资源在于其历史文化、自然和未来发展竞争力中。以古驿道精华片段为核心,四周辐射的历史景点为场地开展环境教育,让公众在古驿道中体会古人与环境的适应和博弈,认识古驿道中承载的交通智慧和古人的南迁历程,有利于传承和延续古驿道历史文脉。以现存古镇、古村落、名人故里等历史文化为桥梁,营造主题特色的文化资源,搭建人与古道的联系,激发对古驿道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启发人们寻找生态环境和开发利用的新平衡点。通过整合现存历史文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特有的生态文化产业,凝练属于古驿道自身的文化品牌,发展古驿道文化创意产业,为自然教育的进行和宣传做好驻点。与此同时,利用自身文化品牌打造生态旅游路径,让人们在感受古驿道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唤起文化认同感,促进态度与情感的协调发展[2]。以环境教育方式为古驿道文化品牌进行宣传,引起沿线乡村和外界的重视,真正做到盘活古驿道资源,带动沿线乡村良性发展。

3.2 引入生态旅游,培养道德意识

环境教育重视将掌握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内化为态度和意识,是建立在认知和体验基础上的实践活动[21]。在经济新常态的趋势下,对于古驿道的活化可以采取“文化与经济一体化”与“经济价值无污染化”的方向发展。如通过引入徒步之旅、生态越野、环境教育课堂等生态旅游项目,从积极参与的角度鼓励和引导人们认识自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通过旅游中古道解说的介入,引导和激发公众对环境敬畏的态度。依据场地现存条件,开辟古驿道段落之间村落旅游新路线,建设新型共享农庄、共享菜园、共享果园、共享环境特色等,体验式了解古驿道环境和关于环境问题的科学知识[22]。有利于在将古驿道打造成生态旅游景区的同时,改善古驿道周边村落的环境,带动周边区域和社会主体跟进;另一方面,通过切身参与,使公众在以“欣赏与保护”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中得到相应的环境教育,唤起环境道德意识。

3.3 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可持续发展

鉴于环境教育的目的,对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必须是可持续运行和发展的,为此需要增加公众对该场地的参与度和获得环境保护技能,即改善“参与”和“技能”要素。

在环境教育的视角下,通过改善西京古道片段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两侧环境质量,提高沿线居民生活水平,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将古驿道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科研文化凝结于教育实践中,为古驿道注入新活力。通过多行业交叉项目的举办,为古驿道人才创造平台,保留当地文化软实力,减少因人才匮乏引起的经济思维禁锢和文化观念陈旧反向作用于保护工作。另外,通过完善交通体系,对保护区增设辅道,在增加公众与古道对接方式的同时保护原有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使其达到教育可持续。优化古驿道标识,增加古道可读性,发挥整体性效应,获得更高的参与度;搭建互联网平台,连结线上线下,将能反映古道环境保护和生态道德教育的文字、图片资源整合推广,引起社会关注,扩大影响力;通过乡镇联动,将环境教育融入周边地区中小学和高校的实践教学,不断为社会培养高生态道德意识人才,使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可持续进行。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活用资源,展示岭南地区传统特色文化的同时振兴乡村,达到环境教育促进古驿道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南粤古驿道是岭南文明重要的历史载体,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具有开展环境教育天然的资源和优势。目前以环境教育为导向的保护和活化策略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探讨的许多教育实施策略仍停留在发展层面。本文通过对古驿道中具有的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梳理,将古驿道环境教育优势资源分为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科研条件和环境道德意识培养4种。以环境教育为导向,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探索其保护和活化方式,以提高受众的环境认知、环境保护能力、可持续发展态度、环境道德意识和建设古驿道参与度为基础,通过挖掘古道历史、引入生态旅游、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对古驿道的保护和活化目的。以环境教育的展开带动其周边地区发展,构建更完整的、可持续的古驿道保护体系,为未来南粤古驿道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为日后驿道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提出参考建议。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西京驿道古道
走古道
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听海
凿壁偷光
粤赣古驿道河源段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编辑部的故事
访茶马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