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人大新闻题材的挖掘
2019-09-05骆骁骅
文 骆骁骅
近年来,大工作不断加大创新实践力度,人大宣传必须紧跟形势发展,加强新闻题材的挖掘与经营。本文从人大工作实际与媒体发展态势两方面简要阐述人大宣传面临的新形势,客观分析当前人大新闻题材经营中普遍遇到的一些短板,并从拓展网络、突出重点、移动优先、下沉基层、聚焦代表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人大工作提速呼唤宣传报道求新求变
对于人大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价值取向、选题取材、内容重心、写作框架和传播模式。但近些年人大理论与工作实践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传统的报道框架与模式与新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同时媒体发展格局出现快速变化,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人大新闻报道需要求新求变。
人大理论实践不断丰富。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拓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级人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独特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进行了大量创新,推陈出新速度明显加快,不断丰富人大工作内涵。
媒体发展形态的重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推动媒体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人大新闻报道也面临着在媒体融合发展探索中的共性问题。其一是阅读介质的转移,资讯第一媒介从纸端到屏端向转移。其二是阅读习惯的转变。传统依赖纸张的严肃阅读逐步让位于以图像、视频为主导的视觉阅读、浅阅读,以往包含人大题材在内的政治报道在纸端占有较大比重,但在屏端,民生服务、轻松消遣等轻软新闻占据主流。事实上,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从人大机关到主流媒体,都在新闻题材创新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从第26届开始,中国人大新闻奖开始增设新媒体评奖组别,第28届中国人大新闻奖一批新媒体作品亮点频出,成为当届获奖作品的重要特点。
比较优势小人大传统题材“难出好矿”
“人大是新闻富矿”是长期从事人大新闻宣传的业界人士所耳熟能详的话,但近年来,也面临着“难出矿”“出好矿少”的现实问题。笔者统计发现,在近10年(2008-2018年)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与人大题材相关的仅有11件,其中3件与全国两会相关,7件与代表相关,1件涉及人大制度实践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大新闻题材在挖掘与经营上还存在着新闻价值不足、开拓力度不够、创新想法不多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重结果轻过程。好的新闻题材植根于丰富的创新实践。重大民生决策和发布必须先通过人大议定,因此人大势必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对于人大工作而言,真正的新闻价值往往存在于台前幕后,比如开会的精彩发言、审议中的不同意见,或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而对于这些博弈交锋互动,报道通常只有结果,缺乏现场、淡而无味。
季节性周期明显。会议是人大重要的工作形式,人大开会通常能够吸引媒体高度关注,特别是每年的人代会,一直都是“新闻大战”。但在闭会期间,人大工作的媒体热度骤减,“开会热、闭会冷”现象,导致人大的公众印象多停留在开会阶段,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大信息的发布与传播。
“地气”不足。人大新闻题材虽然多聚焦本地区的大事要事,但人大机关本身不是直接面向群众的窗口单位,不是具体政策的组织者实施者,与公众需求仍存在一定偏差。“高大上”有余而“地气”不足,人大新闻题材的取舍与处理需要更加聚焦解决民生问题,围绕社会热点,回答公众期望。
创新意识薄弱。人大新闻具有很强的法律性、程序性、权威性、专业性,用词讲究准确到位,需要熟悉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规律。但也带来了宣传报道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过分追求专业严谨,对材料运用堆砌罗列的多,可视化悦读性加工处理较少,生动鲜活度不够。
工作味浓。长期以来人大新闻报道体现出很强的“标记”,专业术语较多,形成了一套成熟自恰的话语体系,但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题材的易读性与亲和力,不具备相关背景知识储备的读者多少会存在阅读障碍,这制约了人大新闻的传播影响力,造成了“人大系统内部循环,自说自话”的现象。
开源增效炮制人大新闻“好菜”
在新形势下实现人大新闻报道的突围,必须按照媒体融合传播规律,研究定义人大工作与民生关切的最大公约数,建立全面覆盖的资讯网络,拓展取材范围、深挖新闻纵深,提供丰富“食材”,实现开源效果;同时在传播上坚持移动端优先,进一步聚焦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优质素材,提高制作“手艺”,炮制一道好菜,达到增效目的。
强筋壮骨,组建强大通讯网络。人大及其常委会下属机构多、盘子大,各专门委员会及相关内设机构往往是相关专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占据着第一手资料,传统上仅依靠人大宣传专门机构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报道需求。在这方面,南方日报依托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各级人大机关建立的近300人联络员队伍,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闻宣传工作网络,有效激发了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各委员会和基层人大的作用,使他们自动成为人大新闻的采编、分发团队,扩大了题材储备,提升了人大新闻的影响力。
突出重点,做好立法报道大文章。立法报道在人大新闻题材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位置。要推动人大主导立法宣传工作,探索立法全过程报道,及时做出权威解读,跟进舆论引导,通过报道法规背景、起草过程、重点审议意见和法律条文,更好理解立法背景、目的和法律原则、内容。在立法题材经营上还应注重增强互动性,比如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必要时可以公开焦点、争议点,征求社会意见,并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作出适度回应和反馈,延长题材持久曝光度与生命力。
加快触网,更多搭建报道平台。全媒体平台依然是今后做好人大新闻、讲好人大故事的主渠道,因此需要大胆尝试图表、动画、直播、短视频、语音、数据新闻、H5交互、VLOG、评书、微海报等新呈现形式。今年南方+客户端推出创意视频《两会飞花令》以“春”为题,5位80后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借串联“飞花令”讲述两会感悟、传递两会好声音,将传统艺术与人大新闻巧妙结合;南方网短视频《肖胜方代表的行李箱》通过行李箱这个小切口展现代表履职功课,既满足了受众阅读兴趣,也紧紧围绕人大会议主题,两者都获得了可观的点击量、阅读量。
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多抓活鱼。当前,人大领域大量改革创新都发轫自基层。第一时间掌握基层鲜活的线索,在多跑勤跑之余,还需建立固定联络机制,发动基层积极参与新闻采集。从今年起,南方日报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合作开设“人大视窗”新闻专栏,主要聚焦基层人大最新的改革探索实践,对准一线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和自身建设上的新招硬招,到目前为止已经深度报道了“中山人大开设回应市民专栏养成大V”等新鲜热辣的基层人大创新案例,不仅大大扩充了人大新闻题材,还提高了新闻品相与传播实效。
着眼于人,聚焦代表主体作用。“网红代表”“明星代表”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媒体的追捧和公众的关注。用好代表,充分发挥代表对新闻题材价值的提升作用,更要注重在闭会期间搭建发声平台,引导他们主动回应社会热点,从履职中找准受众的共鸣点。比如全国人大在两会期间开设“代表通道”,深圳人大开设代表议事会、广州开设“羊城论坛”,围绕媒体和社会关注的话题表达观点看法、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意见建议,不仅更好地宣传代表开放自信、关注民生的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为人大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且受关注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