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丝路精神”视角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思考

2019-09-04黄珊妹

科技风 2019年21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一带一路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宗旨的“丝路精神”诠释了“一带一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高度。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的机遇与挑战,尝试将“丝路精神”之“和平合作”作为基础,“开放包容”作为内容,“互学互鉴”作为方法和手段,“互利共赢”作为最终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有加强高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路精神;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Based on the "silk road spirit" persp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Huang Shanmei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llege of marxism Guangxi Laibin 546100

Abstract:the spirit of the silk road,which aims at "peace and cooperation,openness and inclusiveness,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interprets the world heigh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In the face of all the way "area" construction initiative brings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college students,try to spirit of "silk road" of the "peaceful cooperation" as the foundation,"open inclusive" as content,"mutual study mutual learning" as the method and means,"win-win" as the ultimat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has a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Silk road spirit;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丝路精神”诠释“一带一路”世界高度

“丝路精神”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大智慧,横跨古今中外,体现我国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创举。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四个精神作为“一带一路”内在精神文化价值底蕴。[1]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初宗旨和最高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为“人类生活在共同的家园,拥有共同的命运,人类历史始终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共同发展”。因此,“丝路精神”跨越古今中外,根植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观察和思考世界的发展形势和发展动态,穿越时空的维度,将中国文明传播于世界,用实践的理性传播“中国好声音”述说“中国故事”。“丝路精神”诠释“一带一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维、新战略和新篇章,敞开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高度。这种世界高度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视角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去思考和探究。

二、“一带一路”倡议给大学生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主席强调:“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我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一帶一路”建设倡议提出与发展,是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形势与任务,是国人期盼已久的国家战略,同时也广泛得到诸多国家特别是沿线国家的重视与支持。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与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既存在机遇又存在挑战。

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与发展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其一,大学生时代是其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成型的关键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发展的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倡议的实质充满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特别是敞开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高度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力保障。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 因此,“一带一路”的国策可以促进高校大学生有效开展中国梦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二,“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国家的境况值得大学生去认识和关注,从而利于大学生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形成相应稳定理性的价值观和哲学思维。如今中国已经跃居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也许过不了多久将会有所突破而独领风骚,这是一种发展趋势,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发展的结果,因此需要大学生们树立新的思维理念,一定要学会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开拓自身的视野,把科技和文明带回家。其三,“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是国家的重点战略项目,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的文化和发展特点,从而增强爱国情怀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提出与发展给大学生带来新的挑战。第一,多元文化交流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挑战。随着“一带一路”的全面纵深开放,市场经济以及网络全球化日益突出,其他国家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也随之而来,大学生价值观的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并受到外来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冲击,多元文化价值理念已成为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不争事实。第二,市场经济全球化对主流价值观的突破。“一带一路”的发展会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中,而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和诱惑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外交方式也会发生困惑和混乱,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对高校的师生们的价值观也带来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课在价值观教育方面带来艰难挑战。第三,开放网络化对传统思政理论教育的冲击。开放的网络化格局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的必要手段。高校大学生们通过开放的网络化获取的知识,以及相关信息,甚至危及自身安全的有害信息将会扑面而来,这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心态以及价值理念的塑造,从而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单向的、说教的、枯燥的教育方式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和挑战。因此,面对“一带一路”开放的网络化,高校教育者如何守住教育的阵地,牢牢握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观主动权,这是一个重要难题。

三、“丝路精神”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一带一路”战略创立和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也是古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结晶的再现。如何利用“丝路精神”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提高其有效性?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以“和平合作”为基础。在《国语·郑语》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意思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于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而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孔子在其基础上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3]今年是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5周年,习近平主席于今年3月访问该国,进一步巩固新时期两国政治互信,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各领域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推动新时期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大发展,为促进中欧关系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4]因此,我国自古就倡导“以和为贵”,强调和平交往合作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质,这是为人处世该有的基础品性。因此,将“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作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起点,这是他们为人处世以及立足于社会的起点,这是必要的。

其次,以“开放包容”为内容。“我国古人强调:在开放中包容,在包容中开放,从而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这是一种大智慧。“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我国在开放与包容中以世界的眼光和敏锐的战略思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开放包容作为“一带一路”精神的显著特征,体现了开放是一种盎然的姿态,一种辩证整体的思维;包容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一种承前启后的涵养”。[1]将“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作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们所要树立和学习的理念,在开放与包容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生命的厚度與高度,促进自己各方面和谐有序发展。因为开放包容是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促进外在事物和谐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再者,以“互学互鉴”为方法和手段。“互学互鉴”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通过向他人学习来提高自己,还可以在整个交往的过程中促进双方的感情和友谊长存,从而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气氛。“一带一路”从提出到至今的发展一直围绕“丝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世界高度来对外交往,“互学互鉴”作为“一带一路”对外交往的方法和手段,目前取得显著的效果,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五年来,我国对外的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不断强化,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氛围。“互学互鉴”作为古老中国对外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具有中国人的精深与睿智,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良好精神品质,有利于增强和促进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态度。

最后,以“互利共赢”为最终目标。习近平主席于2019年3月23日,对法兰西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发表题为《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并肩前行》的署名文章,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历程,未来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我们愿同法方继续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和第三方市场合作迈出更大步伐。[4]因此,“互利共赢”是我们对外交往的最终目标,并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作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不仅让他们有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且可以构建他们良好的人生价值理念和美好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这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丝路精神”作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大智慧,经过时空的维度,横跨古今中外,体现了古老中国的文明与智慧,具有承前启后与继往开来的特性,作为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的的机遇与挑战,尝试将“丝路精神”之“和平合作”作为基础,“开放包容”作为内容,“互学互鉴”作为方法和手段,“互利共赢”作为最终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加强高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让学生端正心念,坚定好理想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理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然,对“一带一路”之“丝路精神”去研究和挖掘以及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珊妹.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丝路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J].求知导刊,2018,(22).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3]傅菊辉.儒家“和”文化及其现代意义[N].人民日报,2006-07-14 (15).

[4]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习近平将对意大利、摩纳哥和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相关情况-中新网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9/03-18/8783476.shtml.

[5]习近平在法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Chinadaily.com.cn https://language.chinadaily.com.cn/a/201903/25/WS5c982c95a 3104842260b2461.html.

[6]王义桅.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1).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一带一路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