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流浪地球》看中国科幻电影的“幻觉”与突破方向

2019-09-04燕山刀客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3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片科幻电影

燕山刀客

2019年春节档,“首部国产硬核科幻”《流浪地球》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大年初二就登上票房冠军,并用三个月时间豪取46.55亿,全球票房近7亿美元。仅凭大陆一地的票房,它就可以长期稳坐全球榜首,直到被漫威大片《惊奇队长》超越。这不光让中国电影人羡慕,全世界都为之侧目。

开画后,《流浪地球》的评分还一度达到了惊人的998(猫眼淘票票超9分,豆瓣超8分),现在豆瓣依然有7.9,超过86%的灾难片,89%的科幻片,相比之下,韩国神片《雪国列车》不过才7.4。

因此,无数人自豪地宣布,中国的“科幻元年”终于到来了,一股乐观情绪在业界弥漫开来。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简单吗?

“科幻元年”给中国电影人的幻觉

《流浪地球》假设了一个太阳即将吞没地球的未来时代,为拯救家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吴京饰)与儿子刘启(屈楚萧饰)一直有隔阂,刘启和妹妹朵朵(赵今麦饰)偷开运输车跑到地表,与救援队不期而遇。为了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世界都行动了起来,而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刘培强和他的儿子。

《流浪地球》让中国人担负起拯救地球,挽救全人类的重任,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当然未尝不可,在特定历史时期,更能提振全民族的信心。但“迁移地球”和摆脱木星的设想,显然很不严谨,科学怎么发展也行不通。影片的节奏还算流畅,对亲情的渲染也有精彩之处,特效场面和科技感也表現出来了,但一切都似乎显得四平八稳。至于拿“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和“户口”之类段子制造笑点,就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了。

这样一部影片,放在好莱坞没有脱颖而出的可能,但因为是中国第一部硬科幻,国人对其追捧,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流浪地球》的意外火爆,显然提高了很多人的预期,对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市场明显看好,甚至觉得到了追逐热点赚钱的时候了,只要拍得马马虎虎,宣传到位,档期合适,观众就会买账。

但事实恐怕没有这么简单。都说春节档是最不理性的市场,把大批平时根本不看电影的人吸引到了影院。相比资深影迷,他们缺少足够的判断能力,只能跟大潮随大流,更容易为宣传营销所引导。

春节档观众的观影热情最高,时间最多,而好莱坞大片又被挡在门外,只能看国产片,《流浪地球》的竞争对手,正好也都表现不佳,令它很快就脱颖而出,一路领先。

春节期间票价最高,票补最少,甚至是一票难求,这对《流浪地球》的高票房,显然有推动作用。原来有一种说法,《流浪地球》因自身属性,不适合上春节档。但平心而论,如果换个档期,只怕关注的人会更少,弱点暴露得会更快。

2019年,除了《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硬核科幻已经上映之外,很快还将有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滕华涛执导的《上海堡垒》,罗志良执导的《明日战纪》上岸,根据刘慈欣代表作改编的同名电影《三体》,也在紧张筹备之中。很显然,受《流浪地球》的成绩刺激,很多电影公司肯定要进入硬科幻市场。

《英雄》《功夫》成功后古装武侠片纷纷上马,《致青春》《匆匆那年》火爆后全中国都在拍青春片,《夏洛特烦恼》《情圣》逆袭击之后喜剧又满世界都是,让这几种类型的品质受到极大冲击,甚至让人避之不及的感觉。所有真正关心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人,都不希望这种现象重演。

《流浪地球》证明了硬核科幻可以在中国市场大卖,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市场已经发育成熟,影片的火爆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各个层面的特殊因素,而未来的科幻电影工作者,要走的路还很长。

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成功与迷途

在每年全球400亿左右的电影市场中,美国电影的份额超过了250亿,其中本土大约100亿,能做到让本土电影超过好莱坞的国家寥寥无几,中国和印度位列其中。

在如今的好莱坞,科幻电影是最重要的类型,没有之一。但科幻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02年,天才导演梅里爱就拍出黑白默片《月球之旅》,但长期以来,科幻都不是最重要的类型。斯坦利·库布切克在60年代推出的《2001太空漫游》等作品口碑不错但票房欠佳。真正让科幻走向霸主地位的,无疑是《星球大战》系列的走红。

《星球大战》的划时代意义有两个:一是将美国人民从电视机前拉到了影院,让观众理解了电影与电视的重大差异,意识到花钱看电影的必要性;第二是在冷战最困难的时期,重塑了美国的民族信心。影片中那个邪恶帝国的现实原型,其实是不言而喻的。

《星球大战》之所以具有恒久魅力,既在于其新颖的剧情设置,极具震撼力的特效场景,还在于其哲学思辨,追求原力与被原力反制的悖论,绝地与西斯武士的正邪对抗,共和国与帝国的价值观冲突,父子之间的亲情与道义矛盾等。

诺兰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讲,《星球大战》才是电影史(注意措辞,不是科幻史)的开端!”而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和罗兰·艾默里奇等大导演,无不强调《星球大战》对自己的影响。

同年,卢卡斯的好友斯皮尔伯格拍出了《第三类接触》,此后两年内,华纳巨制《超人》,雷德利·斯科特太空恐怖片《异形》,热门剧集衍生电影《星际迷航》相继上映,彻底带火了这个类型,从此科幻电影就牢牢占据着美国第一类型片的宝座。

美国作为世界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充当全球科幻电影的中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美国不仅有全球最先进的电影工业流程,在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也都有压倒性优势,更吸引了五大洲顶尖的电影人加盟。

80年代日本经济曾风光一时,索尼也收购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但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美国独执世界经济之牛耳,在互联网时代,美国电影更是引领全球风气之先。CG和绿幕技术的完善,对科幻电影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很多过去不可想象的场面和镜头,如今都能够轻松实现。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类型不断丰富和完善,几乎实现了“无死角”的全方位覆盖。

2009年《阿凡达》以让全球观众不可思议的震撼画面和3D视效果,将科幻电影又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科幻电影被分为了六大类型:

外星生物:(《E.T.》《世界之战》《第九区》)

外太空:(《异形》《地心引力》《星际穿越》)

怪物:(《侏罗纪公园》《哥斯拉》《金刚》)

黑暗未来:(《后天》《2012》《地球停转之日》)

智能机器:(《终结者》《人工智能》《我,机器人》)

时间旅行:(《时间机器》《回到未来》《蝴蝶效应》)

但是,正如一枚硬币总有反面一样,科幻电影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比拼的并非机械冰冷的特效,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对科技可能边界的探索。但如今的好莱坞特别是迪士尼,颇有些“躺在荣誉簿上睡觉”的架势,越来越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打造新作品,而是把过去成熟的IP翻天覆地翻拍,以至于每年的票房排行榜上,前二十名大部分都是续集电影。

DC和漫威在金主爸爸的鼓励下,不遗余力地打造超级英雄世界,这些电影严格按工业流程打造,故事绝不失控,场面绝不难看,但四平八稳得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科幻片作为科学与幻想的平衡,一定程度上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统一,视效再有视觉冲击力,如不能和巧妙的剧情融合,不能对人性有深刻的揭露与反思,还是无法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

《星球大战》六部曲本身已经是非常完整的故事,迪士尼偏偏要画蛇添足再拍三部曲,还大拍外传;《变形金刚》《侏罗纪世界》《终结者》等科幻大IP,已经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了。

而像卢卡斯和卡梅隆这样草根出身的导演,凭借一部作品就迅速成名的现象,在如今论资排辈的好莱坞,恐怕也再不可能复制了。

印度科幻片的崛起

在好莱坞科幻片日益乏善可陈之时,印度科幻电影却带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2018年,《机器人之恋2.0》强势登项年度冠军,而除了《复联3》之外,印度票房榜前十名全是本土电影,这个成绩在全球是独一份的。

韩国科幻电影近年取得了不俗成绩,《汉江怪物》《海云台》《雪国列车》等灾难主题影片,都展现了既接近好莱坞工业水准,又彰显东亚民族情怀的平衡。但如果就剧情的酷炫和揭示人性的深刻来讲,似乎还是印度科幻片做得更加出彩。

印度電影类型特别全面,爱情片、动作片、喜剧片、文艺片样样拿得出手,歌舞片就更不用说了,而科幻片作为拍摄难度最大的一种类型,近年在印度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如果说《印度超人》系列和《超世纪战神》还有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那《机器人之恋》《24:逆转时空》《功夫小蝇》等,在节奏把控和娱乐效果上来说,已经不输好莱坞大片,而其中展示出的细腻情感和人文思辨,甚至已经超越了美国大片。

《机器人之恋2.0》能拿下2018年印度票房冠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作带来的人气。这部拍摄于2010年的电影,核心故事只是个三角恋:科学家瓦西与自己发明的机器人“七弟”都喜欢同一个姑娘sana,并由此引发了各种离奇故事。看似相当狗血,但影片却把整个过程展现得震撼人心,七弟起初的善良勇敢,与黑化之后的凶狠残忍形成了鲜明反差,既制造了从头嗨到尾的娱乐效果,又引发了对于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深刻拷问。影片高潮部分机器人团队的组合变异,将印度电影人匪夷所思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大饱眼福的同时,也为没能在影院看到电影感到深深遗憾。

全世界已经有多部“时间旅行”的佳片,没想到《24:逆转时空》居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借助手表来穿越,通过时间的调整和定格制造浪漫场景,又凭借逆转时空揭露人性之贪婪。主角摩尼只是个平凡的钟表匠,却有着高超的技艺,更有着深入骨髓的浪漫细胞,凭借一个神秘手表,他不但争取到了爱情,发现了身世,更打开了一段尘封26年的惊天奇案。没有特别震撼的大场面,却用精心设计的桥段与连接,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光影的魅力,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贵,为责任和信念不惜牺牲自己的坚毅。

相比之下,中国最近拍出的《逆时营救》《机器之血》等作品,相比印度电影只能说是“差距肉眼可见”。

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长期困扰电影人的资金问题已经不是问题,被作为“挡箭牌”的审查制度,事实上也早已经非常宽松。如果不能制作出优秀的作品,恐怕只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了。说实话,印度电影的约束条件绝对比中国多,连吻戏都几乎见不到,更别说更大尺度镜头了。

科幻电影首先是电影,必须遵守电影的艺术规律,用钱可以堆出特效,但没有精妙的创意,不能与剧情深度融合,那些流于表面的怪兽肆虐、火山喷发、天崩海啸,最终还是让观众不感兴趣,甚至昏昏欲睡。

如今成功的商业电影,基本上都是复合类型,韩国科幻大都与灾难元素深入融合,而印度科幻,更是将动作、歌舞、爱情与喜剧都整合进来,催生出极其强劲的娱乐效果,同时又有对现实社会的深度拷问和思索,更能向世界宣扬印度独特的文化底蕴。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话确实不空,中国的科幻电影,既要尊重这一类型的基本准则,又要将中国人特有的精气神传递出来,体现与好莱坞大片的差异,这样的作品,显然才真正有生命力。

试举一例吧。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人为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李安凭借《卧虎藏龙》为华语电影(并非国产电影)赢得第一个最佳外语片奖项,张艺谋的《功夫》将大陆带入了大片时代,也取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现在,武侠片和功夫片在中国处于衰退期,但《机器人之恋》却请来了袁和平团队做动作设置,将武打场面与特效镜头有机整合起来,产生的效果,是单纯的动作片无法比拟的。我们如果丢掉自己的优势,简单笨拙地模仿好莱坞,只怕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中国本土的科幻片,如果恰当加入动作场面,并将传统的武侠理念与未来科技融合起来,也完全有可能制作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以中国观众不喜欢看武侠片为由,将这一类型束之高阁,实在可惜。

科幻片并不完全等于大明星、大制作、强力营销。《终结者》第一部的投资只有400万美元,特效相当粗糙,却开启了卡梅隆的封神之路。一个发展完善的电影市场,不应该把年轻电影人完全淘汰在外,不应该埋没他们的才华,而是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表现机会。

《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只有38岁,却能运作投资五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并取得成功。有鉴于科幻片对编剧、导演的特殊要求,应该鼓励更多的85后、90后进入这一领域,并给予适当的扶植,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中国想要真正成为电影强国,在科幻电影方面一定要真正实现突破。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片科幻电影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意聊
科幻电影五问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
全球本土化视野下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