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平和、真诚:新时代的英雄叙事风格
2019-09-04孙韵丰
孙韵丰
在经濟飞速发展、文化丰富多元的当代中国,如何在舞台上讲好一个中国故事,塑造一位打动观众的英雄人物,是如今许多戏剧创作者思考的问题。我们对于英雄人物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充满硝烟的战争年代,抑或停留在与大自然赤身博弈的抗洪救灾一线,悲壮豪迈、荡气回肠的叙事风格往往成为表现英雄人物的主要手法。然而,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演出的《谷文昌》则向当代观众展示了一种平和的英雄故事讲述方式,细腻地塑造了一位真实平凡、踏实坚定、一心为民的党员干部形象,深深感染观众,在五月申城美琪大戏院赢得满场喝彩。
平实鲜活的故事内容
《谷文昌》依据真人真事改编。1915年出生于河南太行山脚下的谷文昌曾逃荒求乞,后学做石匠;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跟随解放军南下,次年留在福建省东山县,历任中共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谷文昌调任福建省林业厅任副厅长;1981年在漳州病逝。在这些时间节点背后,是由许多细碎朴实的生活事件所交织起来的人生,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情节,一位基层党员干部默默无闻的一生却影响了一方土地一方人。东山人民群众至今仍感念谷文昌的功绩,尊称其为“谷公”,每逢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当地百姓都“先祭谷公,后拜祖宗”,相沿成习。谷文昌将一生奉献给了人民,对党忠诚,为民造福,赢得百姓拥护爱戴。话剧《谷文昌》正基于这样一位先进人物一生的故事,真诚表现了和平年代“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人民的英雄。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作品,往往由人物原型与真实事件作为创作支点,一方面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有方向可循、有素材可用,而另一方面或许对于戏剧性地表现人物也成为一种限制。依据真人真事来歌颂英雄人物的戏难写,容易将人物塑造成“高大全”。事实往往是档案中记录的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一个事件,而戏剧创作者则要从生活中抽取、再创造出特定的人物和场景去构建故事。面对谷文昌一生的工作经历,尤其他在东山乃至后调任福建省林业厅工作期间许多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剧组主创人员们没有选择面面俱到,而是抽取了谷文昌在东山县工作14年间发生的三件事来刻画人物。在这14年间,谷文昌为4000多名被国民党抓走的壮丁家属摘掉了“敌伪家属”帽子,为他们在政治上争取到平等,而这为他此后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打水井、建水库,将荒岛变为海上绿洲争取到了民心,团结一心创造了人间奇迹。当谷文昌调任福州省林业厅离开东山县时,对家属子女的严格要求、不搞特殊也成为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特质的刻画手法。这三条平实的叙事线索交织在一起,构成鲜活的故事内容。
真情实感塑造人物
剧作没有将谷文昌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人物,而是通过其平凡工作中的细节去打动观众,依靠的是真情实感。在第一幕结尾处,因东山人民自祖辈迁徙而来就有“拜关帝”以祈丰收与保佑家人平安的习俗,全东山人民都在这一天来祭拜关帝,正在此时,国民党被抓壮丁的“敌伪家属”们遭到县长阻挠,理由为不允许“敌伪家属”到海防前线来祭拜,因此民兵们纷纷阻止,被国民党抓走儿子的刘婆婆更是跪地祈求希望可以放行。当双方矛盾越演越烈时,谷文昌匆匆赶到,面对此情此景,谷文昌对大家说道:“我谷文昌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乡亲们心里怎么想的,我再清楚不过。为什么要拜关帝?还不是因为穷,因为苦,因为吃不饱饭,穿不上衣裤嘛!”在对县长提出“不能因为一两个敌特分子就打击一大片群众”的观点之后,谷文昌带着妻子一起跪在舞台台口,让众人一惊,他与大家一起跪拜,跪拜千年前河南迁徙至此的祖宗先人,跪拜1950年解放东山时渡海牺牲的几百位同志,跪拜此前被敌特分子杀害的村干部,跪拜远方的母亲。在这场戏中,谷文昌有一大段的长篇独白,并非说教,而是真实坦诚、将心比心地化解了这一场的矛盾,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舞台上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真情实感,是观众能够真切感受并为之感动的。
该剧还从不同侧面来塑造英雄人物,比如通过与次要人物之间关系的刻画来表现主要人物特点。谷文昌与妻子史英萍之间的夫妻关系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谷文昌机智、无私的特点。当村民们打井失败,纷纷跑到谷文昌家中索要食物、衣物时,谷文昌随手一拿便将妻子结婚时穿的一件衣服送给了村民,并且借款买粮送给村民,前脚刚送走村民,后脚就扑通一声给英萍跪下,因为知道那件衣服是妻子珍视的结婚纪念物,而不希望英萍生气。可以说这一跪,将谷文昌在人民利益面前,不得不把对妻子的爱放在后位而产生的愧疚表现得十分真实。当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一起废寝忘食、热火朝天地植树造林时,英萍正帮村民代笔写信,却给自己丈夫写了一封信,提到“你总是工作繁忙,我们家人之间关系渐渐疏离”“孩子总也见不着你,想你”“不论到了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人永远在一起”。谷文昌拿着手里的信,笑着喊了一声:“英萍,我饿啦!”而当他在漳州患病住院时,拿出偷偷溜出去为妻子买的结婚同款布衫时,这个英雄人物饱满了起来,他心中有人民,但他也爱家,爱他的家人,爱他的伴侣。情感是情节的内在动力与黏合剂,剧作中的人物、故事全因情感的投注,焕发出力透纸背的鲜活。
柔和流畅的舞台空间
谷文昌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福建东山,1950年刚解放时的荒岛,经历了十多年全县人民打水、治沙、种树,从此成为海上绿洲。在此过程中,东山这座离台湾最近的闽南海岛所经历的变化,都在舞台上得到表现。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话剧作品,《谷文昌》的舞台空间是重要的叙事元素,在整部作品中呈现出平实、柔和的风格。
舞台采用影像与转台实景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东山的地理风貌,从最初只有石头与碎石沙滩的荒岛到最后绿荫成片、环境宜人的人间仙境,舞台空间的变化始终贴合剧情悄悄展开,完成了冷到暖的色调过渡。
主创人员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动态画面与影像资料结合,使舞台上的“戏剧空间”与影像中的“现实空间”融合起来。例如第一幕中,东山岛上的男人被抓壮丁,海生被抓走。整个舞台实景是一片光秃秃的礁石,背景是用以展示影像的大块LED屏幕,影像中再现了海岛,海水缓缓拍打碎石沙滩,天空蒙着灰色的云层,没有一丝生气,向观众展现了一个贫瘠、艰苦、恶劣的生存环境。谷文昌的到来,让这个冷色调的舞台一点点充盈起光亮和温暖。在谷文昌家中的几场戏,房屋虽然破旧简陋,但室内色调却温暖柔和,与影像中的冷色调外景形成对比。当谷文昌带领大家种植木麻黄遇到沙尘暴,舞台影像中动态的气流运动与舞台上突然洒落的黄沙,试图将观众引入当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辛苦植树的真实环境,深刻地体会了解上一代人为建设国家、造福后辈所付出的血与汗。在谷文昌生命的最后时刻,回到了东山,他站在舞台上,而此时的东山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那处荒岛,背景影像中俨然一片海滨城市的美丽景象,绿树成荫、海面平静、和谐宜人。谷文昌在舞台中央独白道:“我谷文昌在东山呆了十四年,没做过什么大事儿,没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对不住大家。如果时间再多一点就好了,我还能再多干点儿。老了,不中用了。让我再歇会儿,起来我再接着干。”舞台上象征谷文昌一生为民奔波、为东山发展思虑奔走的转台终于不再转动,顶棚延伸出许多象征绿色生命的麻绳触及台面,他的生命也将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在这座岛上延续。舞台空间处理,契合整部剧作细腻、平实的叙事风格,柔和、流畅 ,与情节编织相得益彰。
话剧《谷文昌》讲述了六十多年前的故事,在舞台上为我们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平凡实在、质朴可亲、温暖真切的英雄人物,他有坚定信仰,有担当精神,作风清廉,爱党爱民,但他离观众并不遥远。剧中细腻、平和、真诚的叙事风格让这位人民英雄的艺术形象留在了中国话剧舞台上,在打动观众的那一刻,也为当代舞台英雄叙事表意空间的开拓,做出了一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