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改进和思考
2019-09-04吴沛儒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了初中物理8年级下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的实验教学案例,从实际教学出发,通过实验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行性和成功率,再通过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探究,使学生对大气压概念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让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严密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改进 逻辑思维
“科学源于实验”。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实验自始至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而承载着物理思想方法的物理概念,因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练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往往难于理解。
一、对实验的改进
本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但有一个不易操作的地方,就是罐口的密封。书本上使用的密封材料是橡皮泥。我也尝试了,并安排了一个班的同学进行分组实验,共48人,每两人一组,分成24组。先用干橡皮泥密封,由于橡皮泥较硬,容易造成漏气,密封性不理想,24组仅有11组成功。后来在橡皮泥中加水,再次尝试,发现加了水的橡皮泥密封性有所改善,但非常油滑,手感极差。有14组成功。
第二个班依然24组,使用了面粉团密封,遇到了以下问题:1、加水量不易控制,需反复尝试,浪费较多时间;2、揉好面粉团后时间一长就会变干,不能重复使用。学生成功率也不高,仅14组成功。
后来我在汽车内发现了一块硅胶防滑垫,平时用来放置手机,如图所示,它的质地非常柔软,表面十分光滑。我尝试用它来密封,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密封效果非常好,沾水后效果更佳。在第二学年,我安排了25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有22组成功,成功率明显高于前两次实验。
因此,在这个实验器材中我舍去了橡皮泥,加入了硅胶防滑垫,这就是我对本实验的小小改进。
二、对实验的再思考
本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易拉罐扁了。看到这个现象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出第一个问题:易拉罐为什么扁了?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能给出答案:被大气压扁了。这样回答的同学往往是已经预习过或已经有了大气压概念,而对于完全没有大气压概念的人来说,这样的答案我们得仔细推敲一下,因为既没有看见大气,也没有看见“压”的动作,凭什么说是被大气压扁了呢?很难理解。所以,我觉得仅从这个实验就得出大气压的概念似乎有点草率。
再来推测一下给出“被大气压扁了”这个答案的同学的思维过程,这个答案多半是从书上看来的,未必是他自己得出来的。因此,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认为是大气把易拉罐压扁了?不要说是书上说的或者老师讲的,强调你是怎么认为的。此时,学生才开始真正地思考这个问题,他们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其中比较合理的答案是:因为只有大气与易拉罐接触。这个答案表面上合情合理,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大气的确与它接触,但是只要与易拉罐接触,就一定是大气把它压扁的吗?“接触”和“压扁”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或逻辑关系吗?我看未必。打个比方:警察破案时,谁和死者接触谁就是凶手吗?如果这样办案,最终法官的判决一定是“证据不足”。同理,在本实验中,仅从大气与易拉罐接触,就判定是大气把它压扁了,同样“证据不足”。
为了获得更充分的证据,紧接着就提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证明的确是大气把易拉罐压扁了?此问题比较难,根据历年的教学经验,几乎没有同学能回答。所以,可适当给予提示:能否从反面证明?这样的提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思考,还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有了这个提示,头脑灵活的同学就会想道:如果外部没有空气会怎样?
为了探究瓶子外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会否被压扁,就必须考虑第四个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来证明是最有效、最客观的方式。
三、对实验的再设计
由于要抽走瓶子外部空气,所以需要抽气机、真空罩。但考虑到真空罩的体积、易拉罐需要手动对其密封等问题,我们不能将易拉罐放进真空罩内。因此,我们改放一个已经被大气压扁了的矿泉水瓶子,并拧紧瓶盖。抽走瓶子外部空气,观察瓶子还会被压扁吗?
实验现象表明,抽出空气后,瓶子会鼓起来,这说明没有空气瓶子就不会被压扁。接下来如果把真空罩的阀门打开,让空气进入,我们会看到瓶子再一次被压扁,这说明有空气瓶子就会被压扁。
四、对实验的反思
纵观整个过程,我是通过正反两个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正面的实验是书本推荐的,此实验过程简单、现象明显,但实际教学中开设率并不高,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密封材料,导致成功率不高,实验效果大打折扣。使用了硅胶防滑垫后,实验的可行性和成功率都大大提高,甚至可以安排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感受实验带来的精彩与震撼。
反面的实验其实非常简单,不管是可行性,还是成功率,都非常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学生的反响非常热烈,效果显著。通过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显得顺理成章、证据充分。
综上所述,实验的改进需要经历反复的尝试和多次的失败,更需要平时的细心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实验的目的不应只是对实验结论的关注,更应该关注实验过程中物理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吴沛儒.借助物理实验,优化概念生成[J]. 学苑教育, 2016(24):93.
[2] 马宏佳, 陈功, Ling,等. 影响学生对科学态度因素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7):78-82.
作者简介:吴沛儒(1981.10-),男,汉族,江苏吴江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物理教育.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笠泽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