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悲歌”下的变革之思
2019-09-04吴蝶
吴蝶
摘要:该著作者伊莎贝拉·瓦格纳以“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从人类学的视角,结合社会学理论与丰富的民族志考察,深入透彻的揭露出音乐独奏者职业生涯的生态悲歌。而今,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教育已迎来空前的生态革命,历史当头的机遇与挑战下,未来已来,似乎已不是传说。
关键词:《音乐神童加工厂》 伊莎贝拉·瓦格纳 生态悲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72-02
波兰社会人类学家伊莎贝拉·瓦格纳以其儿子学习小提琴作为研究起点,将琴童与家长的亲身体验、感受,尽收录在《音乐神童加工厂》①中。该著以小提琴独奏界为研究主体,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通过对独奏学生的职业生涯之关系的分析,给怀抱独奏之梦的理想者带来启发。作者引入大量真实事例作为论证材料,其中包括独奏者、家长、教师、社会相关人士等“局内人”的陈述,作者兼顾“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双重身份,除此,作者还特别关注小提琴制作师、经纪人、赞助人等社会人士对演奏者生涯的作用影响,并通过社会学的参与式调查将亲身体验记录在书中,使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到独奏之路的艰辛。美中不足是,本书是对瓦格纳的一系列论文翻译的集合,并非英文著作的汉化版,因此在结构上显得较为松散繁杂;再之,本书在历史维度上通过对比补充性的历史材料②,希望得以证实判断现象是否是新近出现的,以及哪些是一直存在于独奏界中的现象,但作者补充性历史材料使用过少,常常直接得出“这行自古以来就是这样”“20世纪初的小提琴演奏教育与当代的模式十分接近”等结论,不足以显示出“新旧”对比,导致本书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不足。
作者通过调研、分析、总结,系统地划分出独奏学生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家长在三个阶段中都要付出与野心成正比的代价,在孩子有承担能力前,负担乐器、教师课程、结交人脉资源等高昂的经济投入,更重要的是付出大量精力,还要监督他们的音乐学习,时刻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协助第二阶段师生双方的互动,第三阶段带领孩子参加各类比赛、音乐会,接近全力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发展更广的人脉关系。
但残酷的现实是,大量的独奏学生及家长都被长期蒙在鼓里,如此耗时、高强度、狭窄、昂貴的教育换来的却是无数失败的结果。事实上,音乐并非仅靠勤奋就能换取成功,加之过度“商业化”造成的假象与极度精英化,同时还因为内容固化,同行间竞争激烈难以想象,机遇、门派、人脉、利益等因素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不公平是这个行业再正常不过的事,这必然迫使多数者沦为无畏牺牲的一群。
然而如此“生态悲歌”③下,趋之若鹜的“艺考”大军对未来群星闪耀的憧憬,早已忘却过去的曾经与对未来一切不可知性的失控,尤其是该著揭露了“背后力量”对音乐独奏界入微的剖析,如一盆盆冷水浇在抱有独奏之梦的理想主义者身上,人们在谴责行业不公的同时也只是无奈之举。因此有一种声音,此书视为音乐道路的“劝退书”,认为音乐是不可轻易跨入的“高门槛”行业,甚至决心不学乐器,这显然与作者的写作初衷背道而驰。作者认为音乐行业中需要的是真正单纯热爱音乐的人,而不是被迫学习音乐,不喜爱音乐却别无选择,只能以音乐谋生的人。作者所描写的是传统古典乐独奏教育模式,却也是整个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浓缩,不论是否需要从事音乐独奏行业,几乎所有音乐行业都要让学习者历经艰辛的过程、付出大量时间、金钱,就连将音乐作为兴趣爱好也十分“昂贵”“高门槛”不得不让大部分热爱音乐的人望而却步,无法将热爱付诸于实践。
科技的力量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创新、演进,正如《大数据时代》④所述:大数据将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法乃至价值观念,大数据也将改变人类解决问题的方式。当下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的齐头并进,将迎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与教育上的革新,音乐领域也将毫无例外。在智能时代,科技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MOCC、微课、智能钢琴已应运而生。音乐教育方式不再单一,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拥有更多多元化选择的机会。这场重大变革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正如该著中描写了家长带着孩子“走南访北”拜访名师,他们只是通过口耳相传来做判断,以靠运气式的“择师”,导致耽误琴童大好学琴时间,浪费家长的精力、经济都消耗在“走弯路”之中。如今信息畅通,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打破音乐教学的封闭性那就需要音乐教育由线下走向线上,足不出户就可学习音乐,还可以通过课程视频选择合适的老师,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肇始于可汗学院的在线教学,不胫而走,MOOC、“音乐大师班”(“戴你唱歌”、美林之声)呈现出学习音乐方式的多元化,深挖出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
在调查中,作者发现几乎每一个成名或未成名的独奏者都曾拥有过“神童”“天才”的标签,正是这个光环就能让家长以及整个家庭获得不断“投资”的动力,付诸一切向成为独奏家的方向前进。即便大多数“音乐神童”的保持时间犹如流星般转瞬即逝,真正的“音乐神童”千载难逢,且此时的“天赋”不代表拥有“成为独奏家的潜质”。很多家长忽视“天才”的罕见性,不得不做出逼迫孩子以重复练习和枯燥乏味的方式最终达到提升技艺。事实上儿时的他们曾试图抗拒练琴,抵触行为多种多样,甚至出现自残,最为常见的是“机械式练琴法”,这种缺乏投入和注意力的练习方式,让长达3-5小时的练习毫无效率,支撑孩子学习音乐的力量早已不是对音乐的热爱。而今在科技的推动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推行音乐教育的练习部分,已是大势所趋。例如“Find智慧钢琴”“The ONE人工智能钢琴教育平台”等,智能翻页、智能纠错、智能测评等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科学练习,提高练习效率,提升学习者的练习兴趣,系统对演奏者弹琴的音准、节奏、难度等维度进行检测分析,其结果显示可量化数据和可视化的对比图形,家长、教师可以直观地看到孩子练琴、学琴阶段的进展,从科学的数据中透视出“音乐神童”,筛选出真正拥有天赋的“天才”,残酷的说,很多时候不是重复练习就能到达预期目标,人工智能、大数据实现家长“望子成龙”的梦想的同时,也更能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不需要再重复大量不必要的付出。
从《音乐神童加工厂》著述还反映出,现代音乐教育的学习存在有其体系的封闭性,长期封闭在狭小空间(琴房)机械、重复性练习,加之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的手中,往往却因不公的比赛、机不逢时等非主观因素,永不能走上独奏圈的神坛,也就无法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当下科技的力量加速了现代教育下的机械性思维、标准化、整齐划一的覆灭,重复低效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已是大势所趋,技术的手段也可以提供一个相对透明的环境,通过直播亮相让评委更为勤奋工作,还可以加入观众打分、网络投票等环节,这让比赛更加透明、公平。
教育正悄悄地发生一场革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直观映射出学琴者的所有数据信息,未来足以解码琴童枯燥、厌烦、负担、艰辛和痛苦的往昔标签,科技让学琴将变得充满趣味、高效与向往。的确,几代人穷尽一生,该要思考如何从“以技为中心”转向“以艺为中心”。科技的使然下,未来教育在个性化、多样化中将以交互式呈现,终身教育、自组织学习将是未来常态,科技在创造音乐的同时,能够帮助更多普通人走进音乐活动,音乐更加“亲民”,机械式的练习模式将在科技的推进下,省时高效,未来,音乐不再是“高门槛”,未来人类教育也必将迎来空前的生态革命,历史当头的机遇与挑战下,未来已来,似乎已不是传说。
注释:
①[波]瓦格纳著:《音乐神童加工厂》,黄炎宁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②最主要历史资料来源是鲍里斯·施瓦茨《小提琴大师》(Great Masters Of Violin)、尼古拉斯·斯隆宁姆斯基《贝克尔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家传记词典》(The backers Biographcal Dictionary of 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ians )。
③独奏教育的生态悲歌指,独奏者成为优秀的独奏家之前都需要付出类似艰辛的学习、精力、钱财等,形成固定的独奏“生态”圈,而很多人一无所获,具有悲剧性,因此称为“悲歌”。
④[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