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在现代社会的功能分析
2019-09-04赵若伊
赵若伊
摘要:苏家作龙凤灯舞是流传在河南省博爱县苏家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其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本文着眼于此,从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在现代社会的娱人功能、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入手,主要运用田野考察法,并借助舞蹈身体语言研究法,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苏家作龙凤灯舞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苏家作 龙凤灯舞 现代社会 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016-03
苏家作龙凤灯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形式,流传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苏家作村。据清道光十九年(1839)编修的《毋氏族谱》记载,苏家作族人毋黑旦在清道光年间创制出了龙凤灯。其发展至今已历经了二百余年的历史,现今的龙凤灯舞己从旧时祭祖祈天、敬神谢恩的宗教性特征,逐渐向欣赏表演、自娱自乐的特性转移,成为当地村民年岁节庆时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娱乐、健身、观赏等合为一体的民间艺术活动。苏家作龙凤灯舞与其他灯舞不同之处在于将舞龙与舞凤相结合,并加入数十种形象各异的花灯进行表演。传统的苏家作龙凤灯舞具有一定固定的模式套路和程式性的特征,演出风格雄伟大气,生动活泼,有极强的表演性。
一、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的娱人功能
(一)交流团结、技艺传承
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在民间中流传并逐渐发展壮大,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其表演通常以一村為代表进行排练演出,群众基础深厚,颇受大家的喜爱与推崇。由于龙凤灯舞道具的特殊性,每条龙的持龙者需九人,每只凤的持凤者需三人,蜘蛛灯、太阳灯各需一人,以及乐队十人,需要较多群众的参与,才可完成整个演出,有利于将村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增强交流。又因舞龙、舞凤需要持龙(凤)头者与持龙(凤)身、持龙(凤)尾者的动作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同时需分别跟随蜘蛛灯、太阳灯的引领,要求他们有高度默契的配合。龙凤灯舞的排练、演出与比赛不仅帮助大家加强沟通,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而且帮助大家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荣誉感,有利于促进苏家作村的团结与发展。
苏家作龙凤灯舞以口头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主要传承人多为毋氏宗族的后代。据《河南文艺年鉴》记载:“建国后,龙凤灯舞由该村村委会负责制作、排练和演出”①。目前参加龙凤灯表演的演员以本村的青壮年村民为主,他们为节庆期间的演出活动,利用假期时间进行排练,是非职业舞蹈演员。现今,龙凤灯舞的表演继承了传统程式化套路的同时,又加以创新,将新的表演形式融入其中,去掉了旧时表演中一些繁琐的成分,并且龙凤灯舞的老艺人们将现代的技术,新型材料同传统制作工艺相融合,不断作出探索,苏家作龙凤灯舞的道具在运用与制作方面亦有着显著地变化创新。
(二)欢庆节日、欣赏表演
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通常在每年除夕之前的两到三周,利用村民闲余时间,有组织的进行排练,并于除夕至正月十五期间表演,供村民观赏娱乐,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在演出准备与排演期间,苏家作村民们都表现出高涨的热情与兴奋之感。在每天的排练中,大家伴随着节奏鲜明的鼓声,舞动着手中的各类花灯,极大的烘托出节日的氛围,迎接新春的来临。演出当天,龙飞凤舞、热闹非凡,明快的鼓点与矫健的舞姿相辅相成,炫目的灯光与华彩的烟火熠熠生辉,苏家作村民们以舞相聚,祈神求福,共庆新春佳节。
此外,苏家作龙凤灯舞还有一定的娱乐性与观赏性。其演出队伍或十几人,或上百人,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开场击鼓开道,进而演出开始,苏家作龙凤灯舞形态生动逼真,动作优美、惊险、绝妙,青龙喷水,火龙喷火,身上的铃铛随着龙的舞动叮叮作响,“龙”与“凤”之间逗趣享乐,相互追赶,跳跃缠绕,亲密无间的动态与怡然自得的静态相得益彰,再加之各类伴舞灯,场面热闹非凡、欢快喜庆。
(三)强身健体、丰富生活
苏家作龙凤灯舞的表演宏伟奔放,舞灯时对演员的要求较高,动作铿锵有力的同时又需要灵活自如,如此才能表现出龙大气灵动的体态特点,以及凤雅致生动的样貌特征。通过对该舞的学习可以使村民强健筋骨,训练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例如主题动作“倒把”,舞者四肢的运动尤为突出。右手与左手持把杆相互交换“倒把”,以绕“8”字为基本动作路线,舞者们左右“倒把”,把杆至身体前部时高举把杆,脚下大跨步跑或走动。这一动作不仅有手臂上下左右全方位的大幅度运动,而且需要下肢的快速移动,手脚的协调配合极为重要。在四肢运动的同时,舞者身体中段亦需保持稳定,以维持平衡。因此,龙凤灯舞能够达到人的全身运动,训练到身体的各个肌肉与关节,以增强抵抗力与免疫力。
此外,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苏家作龙凤灯舞亦能够成为丰富村民闲余生活的一项娱乐活动。苏家作村年青人大多常年在外打工,村中平时以老人与孩子人数居多,冷清平淡的农村生活因为龙凤灯舞的排演得以改变。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此期间放假归乡,加入排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能力,在繁忙的工作中放松心情,自娱自乐。
二、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的文化功能
(一)华夏文明与龙凤文化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其著作《图腾与禁忌》中提出曾“图腾是宗族的祖先,也是守护者”②。龙、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标志和文化符号,一个国家、民族的图腾会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内心,且不以任何原因而转移。华夏儿女自古以来便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文化深深根植于心,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与纽带。“华夏文明或称炎黄文化、龙凤文化,它是中华各民族祖先的共同创造”③。龙凤共舞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吉祥和谐、蓬勃发展的重要文化象征。龙乃四灵之首,是中华民族信奉和膜拜的重要图腾;凤为百鸟之尊,象征着天下太平吉祥。虽龙凤皆为虚拟之物,但其神圣最贵的形象深深地浸入在华夏儿女的生活、精神以及文化等层面。
河南焦作是中华龙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苏家作村地处焦作腹心之地,该地以龙、凤为首形成的龙凤灯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剧目内容,如: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游戏凤、二龙戏珠等继承了自古以来的龙凤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典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播华夏龙凤文化,成为独特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
(二)节庆习俗与民间娱乐
我国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被称为元宵节,又称之灯节。在当天夜晚不仅各家各户门前要悬挂各类彩灯之外,还要表演各种以灯为道具的民间舞蹈,以祈求来年的平安顺遂、风调雨顺,舞龙灯与舞凤灯就是其中的代表。
据记载“在旧时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成就,都要把如:龙、凤、麒麟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各家门口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这些花灯组织起来,各扮角色,进行耍类跳舞活动”④。
如今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每至岁时节庆,村民利用闲余时间,有组织的进行排练演出活动。既继承了汉族传统与风俗习惯,又为苏家作村民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项自娱自乐的民俗活动。
(三)凝聚民心与对外交流
苏家作龙凤灯舞来源于民间,又于民间流传,具有群众性的特点。龙凤灯舞常以一村为代表负责排练演出,因其道具的特殊性,需要众多群众的参与,以及相互间默契紧密的合作,才可完成整个表演。不仅有利于促进村民之间的联系, 增进感情, 而且颇受大家的喜爱与推崇。
舞龙舞凤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发源地各不相同,所以舞龙舞凤有南北之分。苏家作龙凤灯舞近年来,通过参与比赛、文化交流活动和寻访学习,在与北龙北凤交流经验的同时,还取南方龙凤灯舞之精华在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借鉴了南方龙凤灯的特点,创造出了高长度与高轻便性并在的龙凤灯。
在表演风格上,苏家作龙凤灯舞亦吸收了其恢弘的气势,将此融入表演之中,使得苏家作龙凤灯舞既有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的动态形象,又具有雄伟宏大、气势非凡的现场氛围,更加引人入胜。
三、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的經济功能
(一)推动当地旅游与文化产业
苏家作龙凤灯舞作为河南焦作博爱县苏家作村的一项重要民俗文化,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改革开放以来,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其演出队伍积极参加各级文艺会演,并数次参加各类大型活动,受到了各界的好评,借此契机不断宣传推广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2003年苏家作村被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至2008年期间,苏家作龙凤灯舞继而被评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每至春节期间,众多村民利用自己的闲余时间进行排练,表演龙凤灯舞,吸引周边各乡各县的人前来观看,使大家感受到苏家作龙凤灯舞的无限魅力。
当地村委会长期致力于以龙凤灯舞为依托,打造龙凤之乡,形成当地的主要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参与省内及全国各类比赛、演出活动,推广龙凤灯舞文化,宣传当地特色,努力形成旅游产业,推动苏家作村的经济发展。
(二)促进当地创意产业结构的发展
河南博爱县有极为富饶的竹子资源,当地的竹子韧性品质极佳,是制作龙凤灯上乘的原料,因此苏家作龙凤灯舞的道具十分精美,且轻巧方便,利于舞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当前的道具制作工艺也与时俱进,艺人们将现代的技术,新型材料同传统制作技艺相融合。
现在制作龙灯与凤灯的布均选用特定的布料,鳞片花纹采用新兴技术直接印制,其花样精细,光照之则有波光粼粼之感,并将LED彩灯缝制到龙、凤的身上,既轻便又美观,另外还安装了烟花装置,在表演时只要按动机关,烟花便随即喷出,在夜空中,彩灯颜色不断变换,烟花光彩夺目。除此之外,蜘蛛灯与太阳灯制作工艺与旧时完全不同。当前的蜘蛛灯、太阳灯或以不锈钢做成球形框架,固定在不锈钢空心把杆之上,其球形框架可随之转动;或以不锈钢做成空心圆球;或以塑料制成空心圆球配以绒毛装饰,这些变化均朝着更加美观轻盈而发展。
精美的制作工艺与先进科技的融合,苏家作龙凤灯极为美观又轻巧灵动,便于舞动,众多地域的舞龙、舞凤团队前来学习制作技术或购买定做道具,为当地带来经济创收,促进了龙凤灯舞道具制作创意产业的完善和发展,成为苏家作村民的副业之一。
四、结语
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不仅是河南焦作市博爱县的重要文化之一,更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二百余年的历史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功能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
从娱乐功能方面来说,苏家作龙凤灯舞己从旧时的宗教祭祀功能,逐渐向欣赏表演的娱乐方面转移,成为当地村民年岁节庆时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节日的氛围。从文化功能来说,苏家作龙凤灯舞是对华夏文明和龙凤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节庆习俗与民间娱乐形式,对凝聚民心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近年多与全国各地舞龙、舞凤进行艺术交流,各方面得以完善、创新。从经济功能方面来说,苏家作龙凤灯舞已成为当地一张特色文化产业名片,以此打造龙凤之乡,形成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此外,村将以苏家作龙凤灯舞作为副业,以精良独道的道具制作工艺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为依托,推动其创意产业的结构发展。
与此同时,苏家作龙凤灯舞由于动作精细复杂,难以用文字记载,只能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仅靠当地艺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政府国家有效的保护方案与政策的支持,我们也要给予更广泛的关注,使之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流传千古。
注释:
①周鸿俊:《河南文化艺术年鉴》,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6页。
②[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4-15页。
③谢世俊:《华夏文明和龙凤文化》,《炎黄春秋》,1996年第2期,第1页。
④成文光:《基于地域文化优势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整合研究——以河南焦作地区为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3年第3期,第62页。
参考文献:
[1]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下)[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周鸿俊.河南文化艺术年鉴[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3]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4]谢世俊.华夏文明和龙凤文化[J].炎黄春秋,1996,(02).
[5]孟娟.河南苏家作龙凤灯舞形态特征考述[J].四川戏剧,2014,(01).
[6]孟娟.苏家作龙凤灯舞历史考述[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5,(02).
[7]成文光.基于地域文化优势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整合研究——以河南焦作地区为例[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13,(03).
[8][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