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2019-09-04严德红
严德红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学习者很有必要与他人交换观点,与他人进行思维上的碰撞。初中语文讨论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作用下完成,在语文课堂上大家集思广益,全面探究教材中的重点问题,教师要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一、实施讨论教学的具体步骤
1.讨论前
在开展讨论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一般情况下,讨论活动在小组内进行,如果学生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即提前预习课文,讨论活动就不会过于盲目,所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十分重要。以鲁迅的文章《风筝》为例,在上课之前,要让学生查阅作者的基本资料,同时也要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此外还要熟读课文,对生字词有详细的了解。课堂上,为同学们简单地讲解一下文章,之后再抛出需要讨论的话题,在深入剖析课文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讨论话题。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坠下去了。”针对这句话让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意味着学生会产生非常多的感悟,不仅如此这句话在无形之中明晰了讨论活动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针对性。
2.讨论中
初中语文教育创建讨论活动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十分契合,“自主、合作、探究”是其中意义深刻的教学理念。初中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室坚持巡视,来回走动观察小组内同学们的表现,在适当的情况下,引导同学说出更有价值的观点。此外还要了解同学们的讨论情况,比如有的学生脸上的表情眉飞色舞,面对教师眼睛发亮,有可能是讨论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也有可能是在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正常情况下,学生认真参与讨论活动是不会关心教师走在哪的,相反,如果时刻关注教师的动向,就有可能没认真参与讨论。
客观来说,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够理解,无法发表观点,只能说其他的话题让讨论活动能够继续下去,此时作为教师应当悉心引导,指明问题的关键。有的学生针对讨论话题滔滔不绝,此时应该适当肯定其观点,参与到学生的讨论活动中,挖掘学生更有见地的意见。
3.讨论后
在讨论活动结束之后,重视讨论结果的汇报,讨论活动不仅要关注过程,也要关注结果。比如规定每个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汇报讨论成果,增加每一个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对汇报效果良好的小组予以奖励,促进同学们在日后的讨论活动中更加深入思考。
在汇报的过程中,可以继续提问同学问题。以《风筝》为例,其中有一句话是:我的心只得沉重下去。这句话在课文中重复出现,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句话会再次出现。在小组汇报结束以后,要认真总结小组观点,本着消除个体惰性的目的,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评价小组观点,应该是全方位的,评价不能有失偏颇,争取做到恰如其分,这样不仅能够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能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会正确看待事物的好坏,学会分辨是非。
二、实施讨论教学要点
1.良好把握课堂讨论的过程
要全面把握讨论学习的整个过程。
在讨论活动中同学们需要获取文本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的环节是辨伪去妄。完整的过程会让个体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初中生的认知就会有所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也会得到强化。要想获得良好的讨论效果,时间的把控很重要,耗时不一定会多,有的知识点应该点到为止,而有些道理就需要深入的理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备课时会对课上各个环节的时间有一个预期,但是到了实施阶段,课堂讨论环节有可能出现超出预期的情况,如果此时学生的意见和观点十分有意义,就不能制止,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顺其自然。从表面上看,教学活动没有赶上教学进度,但实际上同学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满足初中生的好奇心,强化其感悟。
2.注意均衡发言权
个体存在的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有的学生思维比较开阔,也非常开朗健谈,而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木讷,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常常不够顺畅。前者容易在讨论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后者在讨论活动中就不太有存在感,往往会被忽略,只能充当聆听者。发生这种不平衡的情况,讨论活动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为此在开展讨论活动时,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那些不善于讨论的同学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比如在小组汇报成果的环节中,多把机会留给内向、木訥的同学,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3.区别发散性问题和指向不明问题
为学生们设计的讨论问题要有一定发散性,因为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给出完整的答案。如《风筝》这一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涉及到兄弟之情,也涉及到自省精神。在讨论活动中,学生会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新的事物,明白更多的道理。应该明白的是发散性问题与指向不明的问题有着不同的意义,要切实避免向同学们提出指向不明的问题,会导致初中生没有目的地进行讨论,给出的观点没有针对性,观点泛化。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也容易混淆个体思想。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应该占据主体地位,而语文教师的作用是积极引导。这种引导作用也是一种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上。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对教材的内容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可能是反对的观点,也可能仅仅是有疑问,为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这种质疑或者是疑问的观点条理清晰、观点明朗地表达出来。在讨论活动中同学们及时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带动全班学生发表观点,帮助个体解决疑问,树立正确的思想。
5.循序渐进端正学生人生观
学生参与讨论活动,会不知不觉透露出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讨论活动也是一个树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机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的任务仅仅是传递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此时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自然比较冷漠。开展讨论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包括交换知识,也包括情感交流。人的思想感情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在语文讨论活动中,常常需要讨论某一作品的观点,同时也是讨论作者的观点。比如某同学发表了一个教师不认同的观点,这就有可能是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导致的,此时不必反对学生的观点,要允许学生出错,要在平等的基础上,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之后再上升高度,纠正学生的认知。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学习语文知识不应该是单纯地背诵,这是十分枯燥的,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会让他们对语文知识产生严重的厌烦心理,学生背诵课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无法体会到这些文学作品的魅力。应该注重实践,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个体的思想感悟。
作者单位:甘肃省合水县何家畔九年制学校(74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