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肢体伤残所致适应障碍合并抑郁的临床观察
2019-09-04黄春荣赵嫦莹冯敏河
黄 琼,黄春荣,刘 帅,赵嫦莹,冯敏河,张 健
(1.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广东 广州 510440;2.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
适应障碍合并抑郁是医院伤残患者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据美国精神医学会报告显示,在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会诊中,有一半以上是适应障碍[1]。长期的适应障碍合并抑郁状态会影响患者在医院的功能康复进展和生活质量。早期治疗干预不仅可以缩短患者康复和重新融入社会时间,缩短痛苦周期,而且可以避免情绪和行为的恶化。本研究主要观察针灸治疗对肢体伤残后所致适应障碍合并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从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住院的肢体伤残患者60例,所有观察对象神志清楚,无失语,有一定沟通表达能力,生命指征平稳,无合并严重内科疾患,均在伤残事故之后继发适应障碍合并抑郁状态,病程≤6个月,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V)》[2]中适应障碍合并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存在外伤所致的终生躯体残疾,符合国家伤残等级评估标准。通过随机分组软件产生随机号并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9.19±9.59岁;受伤时间1.92±0.94个月;婚姻状况:已婚35例,未婚7例。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38.60±9.80岁;受伤时间1.29±0.46个月;婚姻状况:已婚31例,未婚11例。两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及婚姻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字。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肢体伤残康复治疗(含康复训练)。
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印堂、四关、四神聪、内关(双)、神门(双);操作:取穴定位后局部常规消毒,用华佗牌一次性0.30 mm×40 mm毫针快速刺入,各穴位均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为1个疗程,周六、周日休息,共治疗4个疗程。针灸治疗均由经过专业中医针灸训练和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医师实施,治疗前进行针刺操作的统一规范化培训。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项目 ①残疾人适应性量表[3]评分:共有5个维度:自我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生活适应性、人际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分数越高,说明适应情况越好。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包括14个项目,分数越高说明焦虑越严重。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包括17个项目,分数越高说明抑郁越严重。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 果
3.3.1 两组干预前后残疾人适应性量表、HAMA及HAMD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伤后适应评分、HAMA及HAMD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伤后适应评分、HAMA及HAMD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②P<0.05
组别n干预组对照组干预后4.10±1.81①②6.48.±2.82①残疾人适应量表评分干预前84.88±13.89 85.17±15.73干预后100.69±9.76①②93.36±13.72①42 42 HAMA干预前9.62±2.74 9.14±3.12干预后2.40±1.48①②5.12±3.20①HAMD干预前11.57±2.92 11.10±3.09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分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分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②P<0.05
躯体焦虑 精神焦虑干预后1.95±1.27①2.40±1.38①组别n干预组对照组42 42干预前2.69±1.54 2.93±1.67干预后0.45±0.83①②1.40±1.43①干预前6.93±2.06 6.21±2.68
3.3.2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分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2。
4 讨论
适应障碍合并抑郁是指个体因无法应对压力刺激和重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以抑郁为主的一系列行为和情绪表现,如愉悦感丧失、感到无望、回避家人朋友、精神紧张和哭泣等,但在严重程度上达不到临床严重性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因伤残导致可能的工作能力下降、婚姻关系紧张或破裂、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生活质量下降等后果会变成新的刺激因素,进而演变成长期的适应障碍,持续发展可能会加重为抑郁障碍,甚至危害到个体生命。
目前在国内,临床上对适应障碍伴抑郁的重视程度尚待加强,国际上普遍推荐采用心理治疗应对适应障碍合并抑郁[1-2],但心理治疗存在局限性。首先,心理治疗的流派和理论大多是在西方框架下建立起来的,由于文化和语言等的差异,国内普通民众及患者对心理干预的接受程度不高。其次,国内长期以来对于适应障碍合并抑郁问题缺乏重视,大多数医院缺乏对因病致残患者进行情绪支持的专业心理医护人员。再次,在临床中,存在大量因伤病致残产生适应困难的患者,其心理情绪问题得不到有效疏导及解决,不仅扩大了原有疾病的症状表现,而且还会产生相应的躯体症状,增加康复治疗的难度及医疗负担。在当前社会医疗资源有限情况下,寻找更适合适应障碍患者文化和情境的治疗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伤残所致适应障碍伴抑郁具有较好效果,中医疗法对情志失调的调理古而有之,鉴于适应障碍伴抑郁同时具有焦虑和抑郁的部分临床表现,故可从“郁症”论治。中医认为“郁证”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从而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养,最终造成五脏六腑的阴阳气血失调[4-5]。中医对该证的治疗也多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调神益智为治疗方法[6]。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在治疗情志失调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具有操作简便、副作用少等特点[7-10]。相关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可通过调节额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和小脑等脑区的神经环路,进而提高这些脑区BOLD信号局部一致性,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症状[11]。本研究针灸治疗选穴以“醒脑开窍,疏肝解郁”原则[12-15],取百会、印堂、四神聪醒脑开窍。脑为元神之府,百会位于头部巅顶,为足三阳经、肝经、督脉等多经脉交会穴,具有醒脑开窍、调神益智的功效。四神聪安神定志,有研究显示电针四神聪可提高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含量,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16]。印堂位于督脉上,可调督安神。四关穴为双侧合谷穴和太冲穴的合称,为足厥阴肝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通调一身之气血、疏肝理气、镇静安神的功效。《针灸甲乙经》载“心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所以内关有宁心安神、调畅情志的作用,同时内关通阴维脉,可以调节各内脏功能,尤其是胃肠功能。神门为手少阴心经原穴,有调节心经气血、宁心安神的功用。诸穴合用则疏肝解郁、宁心调神之功益彰。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治疗伤残所致适应障碍伴抑郁具有患者接受度高、费用低、疗效显著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