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除湿方结合麻黄洗剂外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

2019-09-04吴坤杰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8期
关键词:洗剂麻黄湿疹

吴坤杰

(东营市河口区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200)

慢性湿疹是临床上常见且多发的皮肤病。据报道,慢性湿疹的发病率约占皮肤科门诊疾病的20%[1]。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炎症性、过敏性及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苔藓样病变、色素沉着、肥厚、丘疹及瘙痒等症状,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健康及质量。其病因较为复杂,公认为与变态反应相关,其中炎症因子及组胺是引起变态反应发生的主要诱因[2]。目前在临床上常给予激素类药物及抗组胺类药常规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且存在长期使用具有不良反应、耐药性等缺点。中国传统医学治疗慢性湿疹具有独特的优势,研究通过探讨健脾除湿方结合麻黄洗剂外用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价值及对患者临床症状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旨在为治疗慢性湿疹提供治疗思路,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就诊收治的96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25~70岁,平均(42.85±3.87)岁;病程0.5~8年,平均(3.89±1.12)年。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26~68岁,平均(43.02±3.91)岁;病程为1~9年,平均(4.02±1.1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脾虚湿蕴证诊断标准[4],即瘙痒,皮损潮红,伴有鳞屑,抓皮损处有渗出,发病较慢;神疲,纳差,舌苔薄白,脉弦缓;③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不能正常交流者;②伴有近期感染、血液性系统疾病者;③近半月应用过其他抗生素、激素及组胺类药物治疗者;④对本实验所涉及药物过敏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10 mg盐酸西替利嗪片(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14)口服,1次/日;丁酸氢化可的松(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095)局部患处外涂,2次/日,共治疗3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除湿方联合麻黄洗剂外用,健脾除湿方组成为:莲子肉15 g,薏苡仁10 g,砂仁10 g,白鲜皮10 g,茯苓12 g,人参15 g,萆薢8 g,泽泻12 g,白术10 g,滑石10 g,山药12 g,白扁豆12 g,苦参10 g,甘草6 g。取水煎熬,早晚各1次,1剂/日;麻黄洗剂由芒硝25 g,川椒35 g,麻黄45 g及冰片6 g后下,取800 mL水武火煮沸,转文火熬10 min,留取药液,放冷后湿敷。再将折叠的无菌纱布放在药液中浸湿,在局部患处皮肤擦拭,15 min/次,每日2次,治疗30 d。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以疗效指数来评判治疗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60%;有效:疗效指数≥20%;无效:疗效指数<20%。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将皮疹面积、皮疹形态及瘙痒程度进行症状分级[5],即0~4分,分别对应无、轻、中、重等级。③采用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法[6]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情况进行评估。④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白介素-6(IL-6)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EASI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皮疹面积、皮疹形态、瘙痒程度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8、IL-6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组别TNF-α治疗前治疗后IL-18治疗前治疗后IL-6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48)56.38±10.2127.36±5.25a89.63±27.8534.68±10.12a61.52±13.780.80±0.35a对照组(n=48)55.95±9.8738.76±7.21a91.01±28.0157.85±13.01a62.03±14.011.63±0.57at0.2108.8560.2429.7390.1808.597P0.834<0.0010.809<0.0010.858<0.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为一过性反应,经对症治疗或停药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论

慢性湿疹在祖国传统医学可划分在“浸淫疮、血风疮、湿疮”等范畴,其发病因素较多且复杂,中医认为过食腥发动风之品、先天禀赋不足及饮食失节是其主要病机。古书中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运化的营养对于机体五脏六腑、皮肤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维持有重要意义,脾为后天之本,脾运化正常,则水湿转化为津液,输布于皮肤等,从而肌肤红润光泽。而情志内伤、饮食失调等原因可侵及脾胃,脾气不健运,湿热内阻,气机不畅,引起元气亏虚,新生“阴火”,再和湿热相结,内阻于脏腑,外浸淫肌肤,发生水泡、红斑及丘疹。《脾胃论》中记载:“盖疮全赖脾土”[7]。故病基在脾胃,病位在皮肤,临床上应标本同治,重补脾胃,祛除湿邪。健脾除湿方是治疗湿疹湿蕴证的典型药方,方中莲子肉、山药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泽泻、薏苡仁、白扁豆助茯苓、白术具有祛湿健脾的功效,其中白扁豆、薏苡仁治本祛湿健脾,泽泻利水;甘草、茯苓、白术、人参具有渗湿健脾、补中益气的功效;砂仁具有除滞运气、醒脾和胃的功效;滑石具有敛疮收湿的功效;萆薢具有祛浊利湿的功效;白鲜皮、苦参具有止痒燥湿的功效;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诸药物配伍可起到止痒、利水祛湿、健脾益气的功效。而外用麻黄洗剂可祛湿行水,助水气宣化、温宣肺气[8]。在现代药理学中,麻黄可起到免疫抑制及抗过敏、病毒的作用。芒硝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故可缓解皮肤肿胀充血等症状。冰片有利于其他药物从表皮吸收,且有抗炎杀菌的作用。炎症递质及组胺是瘙痒发生的主要诱因,TNF-α、IL-18、IL-6等炎症因子可加剧湿疹患者皮损症状。在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可表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健脾除湿方结合麻黄洗剂外用治疗可提高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组EASI评分及皮疹面积、皮疹形态、瘙痒程度症状评分和TNF-α、IL-18、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可表明健脾除湿方结合麻黄洗剂外用可有效改善瘙痒、皮损等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综上,健脾除湿方结合麻黄洗剂外用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猜你喜欢

洗剂麻黄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萨布如木病洗剂中苦参的含量测定
乔利·布朗与干洗剂
银芷肛肠熏洗剂对痔组织细胞因子VEGF、CD68及MMP9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