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70年发展的历史变革(之一)

2019-09-04郭占恒

浙江经济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变革浙江工业

□郭占恒

在这70年的伟大变革中,浙江,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在建基立业起步、改革开放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历史节点和多个领域,闯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

1949到2019,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瞬间。然而,对有幸生活在这70年中的中国人来说,则是前所未有地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经历了从贫穷落后到解决温饱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变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到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经历了从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变革。

在这70年的伟大变革中,作为历史悠久、文化昌荣、人杰地灵、富饶之地的浙江,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弄潮儿精神,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在建基立业起步、改革开放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历史节点和多个领域,闯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发展路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国民经济由艰难恢复到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由全国第14位发展到第四位,人均GDP由全国第16位发展到第五位,实现由资源小省、经济小省到经济大省和建设经济强省的历史变革

浙江全境解放比较晚。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但直到1955年2月台州大陈岛和温州南麂岛解放,浙江才实现全境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摆在浙江面前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是接管城市、政权建设、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征粮救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社会民主改革等。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浙江是在一片烂摊子基础上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是在“一低三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起点之低、发展之艰难、工作之艰巨远超出我们今天的想象。

起点低,主要经济指标远低于历史最高水平。1949年浙江解放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国民收入仅13.55亿元(后来修订为15亿元),人均只有66元;国民经济各部门固定资产仅3亿元,其中工业1.03亿元;工业总产值4.05亿元,工业生产力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农业总产值13.92亿元,粮食总产量4300万公斤,棉花680万公斤,络麻960万公斤,蚕茧1050万公斤,分别只及解放前历史最高年产量的61.4%、13.63%、28.99%和15.4%;铁路通车里程不到500公里,公路通车也仅2197公里;发电量只有0.59亿千瓦小时;全省城乡人民平均消费只有62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加上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极端贫困。就是在这样一片废墟上,中共浙江省委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主要包括: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开展稳定市场和平抑物价的斗争;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和调整工商业;开展城乡物资的交流等。经过三年努力,浙江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到1952年,社会总产值达到35.57亿元(后来修订为24.53亿元),比1949年增长167.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0.01亿元,比1949年增长162.7%。其中,工业总产值已超过战前水平,达到8.24亿元,比1949年增长186.9%。各行业的单位产量与质量品位,也有显著提高。在工业建设上,还进行了为数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在重点地区、重点部门中建设了新的工厂,如浙江麻纺织厂等。由此,初步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缺资源,缺少丰富的陆域自然资源。浙江虽然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技生产能力,无法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反而成为浙江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能够直接支撑浙江经济发展陆域自然资源,又极为匮乏:缺少土地资源,浙江10.18万平方公里(后来调整为10.55)的陆域面积,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特点,2009年人均耕地为0.56亩,约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1/3;缺少水资源,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缺铁少煤无油,95%以上的能源资源依靠外部调入;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浙江森林覆盖率虽然不断提高,但森林生态功能总体评价属中等偏下。浙江自然资源人均拥有量综合指数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略高于上海及天津,居全国倒数第三位,是典型的资源小省。

缺投资,缺少国家建设资金投入。由于浙江地处东南沿海,属于海防前线,没有战略纵深,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国家没有把建设重点包括重工业、大项目等布局在浙江。“一五”时期国家兴建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浙江一个没有。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间,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总计77亿元,人均410元,只占全国的1.5%,还不到当时全国各省区平均水平的一半。后来国家对浙江的投资也不多。直到进入21世纪的2002年前后,浙江遇到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三缺”,即正在生产的缺电、正在建设的缺钱、正在招商的缺地。

缺政策,缺少区域指向性的扶持政策。地区发展通常离不开国家支持,但浙江一直缺少区域指向性的优惠政策。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决定创办4个经济特区,广东有3个,即深圳、珠海、汕头,福建有1个,即厦门,浙江没有。上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与浙江擦肩而过。后来,中央又先后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浙江都不沾边。可以说,浙江没有吃到国家政策偏饭,属于“不等、不靠、不要”,依靠内生力量发展起来的典型。

正是在上述不利条件下,浙江进行了一场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历史长跑,国民经济由艰难恢复到波浪式高速增长,实现了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从历年生产总值指数看(以上年为100),1953年到2018年的65年间,浙江保持快速增长的有56年,其中有38年保持在2位数以上的增长;负增长的仅有7年,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只有1年;增长最高的年份是1993年的122.0,最低年份是1961年的78.4。从地区生产总值看,1952年为24.53亿元,到1977年达到100亿元,到1991年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9.33亿元,到2004年突破10000亿元进而达到11648.7亿元,到2018年已达到56197亿元。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1952年浙江为112元,到2018年为9864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4907美元),增长了880多倍,进入世界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从全国地区排位看,1952年到1978年,浙江经济总量长期徘徊在全国第11到14位之间,其中1960年和1975年都位居全国第14位,人均GDP排名在全国居第16位,到2018年浙江GDP上升到全国第四位(始于1994年),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人均GDP上升到全国第五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实现了由资源小省、经济小省到经济大省和建设经济强省的跨越。

社会经济结构由农业为主的一二三,发展到工业为主的二三一,再发展到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实现由农业小省到工业强省再到服务业大省的历史变革

社会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社会经济结构状况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资源禀赋、生产力水平、科技进步、社会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等。在社会经济结构系统中,农业、工业、服务业是最为基础的结构系统,可作为划分三大社会形态的依据,即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主的信息社会。这三大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历经几千年的积蓄、近代几百年的累进,到现代出现叠加和加速的进程。浙江这70年的发展,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快速演进的时期。

(一)由农业为主的一二三结构,发展到工业为主的二三一结构,实现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浙江是一个农业省,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工具和技术水平十分落后。1952年,全省地区总产值24.53亿元,其中一产16.28亿元、二产2.78亿元、三产5.4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为66.37∶11.33∶22.23,农业比重大大超过工业和服务业的总和,而且农产品产量低、品种少,人民的温饱问题尚不能完全解决,属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

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浙江在很长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探索多种方式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农业生产力。主要包括: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组建初级社并向高级社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发展;实行“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以粮为纲”的方针;开展农村集市贸易、活跃农村经济;干部下乡、组织各方面力量支援农业发展;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的“四清”运动;开展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学大寨”等。直到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浙江仍把很大精力放在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上,强调省长要抓好“米袋子”、市长要抓好“菜篮子”。在这一过程中,虽说走了一些弯路,但总体上为农业的巩固和发展,保证全省人民基本生活需要,进而开启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浙江在高度重视和发展农业的同时,开展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调整工业和城市政策,发展起一批工矿企业、轻纺产业和在丽水等山区腹地开展“小三线”建设等。特别是经过1953年到1980年间5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浙江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显露出来。其重要时间节点有1960年,当年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的构成是33.74∶38.35∶27.91,历史上二产第一次超过一产,形成二一三的结构。但这时还不稳固,也没有形成常态,第2年即1961年又回到一二三的产业结构,并一直延续到1976年。1977年到1978年,浙江二产又超过一产,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39.18∶41.52∶19.30和38.06∶43.26∶18.68,呈二一三结构。可也好景不长,到1979年又回到一二三的产业结构。直到1980年,浙江三次产业重新调整为35.91∶46.73∶17.36,形成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尔后,一产比重逐年快速下降,1985年降到30%以下,为28.9∶46.3∶24.8;1992年降到20%以下,为19.1∶47.5∶33.4;2001年降到10%以下,为9.6∶51.8∶38.6;2010年降到5%以下,为4.9∶51.1∶44.0;2018年进一步降到3.5∶41.8∶49.8。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后到1980年的31年间,浙江基本属于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快速工业化进程,逐渐进入以工业为主的工业社会。

(二)由工业为主的二一三和二三一,发展到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实现由工业社会到服务业为主的信息社会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到1980年,经过30多年的发展,浙江进入了以二产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全面演进时期。1983年11月,浙江省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从现在到1990年,主要是理顺关系,提高效益,积蓄力量,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一番,努力做到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并为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振兴打好基础”。为此,决定在七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加快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二是搞好工业的技术改造和调整改组,发展有浙江特色的工业经济;三是集中力量,保证以能源交通为中心的重点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高度重视智力开发;五是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六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继续改善人民生活;七是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有步骤地搞好经济体制改革。这里,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符合浙江省情并影响深远的“发展有浙江特色的工业经济”的要求和部署,有力推动了浙江经济、科技、社会的协调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浙江与全国一样,转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转入了以城市经济改革为重点的发展轨道,转入了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大建设的轨道,转入了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大发展的轨道,转入了房地产持续高涨的轨道,由此推动了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1980年浙江三次产业比重35.91∶46.73∶17.36的二一三构成为基期,到1987年三次产业比重为26.26∶46.37∶27.36,历史上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第一产业,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三产超过一产很稳定,没有出现反复,而且呈快速提升势头。到2014年,三产又超过了二产,比重为4.42∶47.73∶47.84,历史上第一次呈现三二一的结构特点,预示着浙江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信息社会。

(三)三次社会经济结构演进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累积叠加的,目前正进入服务业加速发展和提升的时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演进,如同高楼大厦,无论大厦多高,地基始终是最重要的,而且每一层都是上一层的基础,大厦越高越需要强基固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经济结构先是二产比重超过一产,后来三产又超过一产,继而超过二产,都是建筑在原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都是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的结果。2018年,浙江以农业为主的一产占比降至3.5%,但比1952年占比的66.37%,有着更高的生产能力,更能满足全省人民和广阔市场对农林牧副渔产品的需求。目前,拉动浙江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是服务业,服务业的比重由1952年最低的5.47%,发展到2014年首超二产的47.84%,年均提高0.68个百分点,而从2014年的47.84%发展到2018年的54.7%,年均加速提高到1.38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浙江经济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总体上说,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累积叠加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撑,三者内在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变革浙江工业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工业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变革开始了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浙江医改三部曲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