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

2019-09-04马晓丹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消失

马晓丹

川崎病是一种流行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好发于6 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有相关病例报道。男性患儿比例略高于女性,复发率为3%左右[1]。无前驱症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淋巴结增大,黏膜损伤等,可诱发心肌炎、心律失常,造成血管狭窄、血栓、动脉肿瘤,甚至可导致心力衰竭、死亡。研究显示,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效缩短川崎病患儿发热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 冠状动脉瘤发生概率[2]。但临床对于该治疗方案的最佳用药时间尚未有准确定论,且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就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94 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的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病程5~10 d)、对照组(病程超过10 d),每组47 例。观察组患儿中男26 例,女21 例;年龄2~12 岁,平均(7.13±3.26)岁;对照组患儿中男28 例,女19 例,年龄1~11 岁,平均(6.94±3.41)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3];2)口咽部黏膜可见明显充血,唇部可见皲裂或呈暗红色,颈部淋巴结明显肿大;3)患儿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力衰竭;2)心、肝、肾器官严重功能障碍;3)严重感染。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尿常规、血常规、心电图、X 线胸片、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检查,并给予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若患儿合并感染则行抗感染治疗。

两组患儿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青岛正大海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258),30~50 mg/(kg·d),2~3 次/d。待患儿炎症反应得到有效控制且退热3 d 后,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逐渐降低阿司匹林剂量,具体为首次接受治疗后21 d 将阿司匹林剂量减至3~5 mg/(kg·d),直至相关症状完全消失。在患儿接受基础性辅助治疗同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H20140127), 1 g/(kg·d),每次静脉滴注时间控制在8~12 h,1 次/d。观察组患儿为发病5~10 d 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对照组患儿为发病10 d 后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包括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症状消失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冠状动脉损伤计数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d,±s)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d,±s)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黏膜充血消失时间 皮疹消失时间 手足肿胀消失时间 淋巴结缩小时间 对照组 47 3.15±0.76 2.92±0.81 2.87±0.77 3.52±0.91 3.44±0.86 观察组 47 2.07±0.42 2.11±0.57 2.19±0.61 2.78±0.72 2.88±0.74 t 值 5.5623 3.6573 3.0957 2.8520 2.2074 P 值 0.0000 0.0008 0.0037 0.0070 0.0334

2.2 两组冠状动脉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比较

3 讨论

川崎病亦可称之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是一种急性出疹性发热性小儿疾病,以全身血管炎病变为主要表现。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具有一定的流行性特征与地域性特征,以发热、皮疹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因此相关学者推测该疾病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感染有关[5]。目前,临床常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此疾病,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尽量减轻患儿的全身炎症反应,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将其冠状动脉损伤程度降至最低。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具有抗炎、抗凝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环氧化酶与血小板结合,阻断血栓素A2形成,抑制内皮活化反应,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可通过阻止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组胺等炎症介质释放,产生镇痛和抗炎作用[6]。丙种球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一方面,能够降低外周血淋巴T 细胞水平,抑制炎症介质分泌,有效缓解患者机体炎症。另一方面,其通过提高人体内巨噬细胞活性,提高对免疫复合物的吞噬及转移作用,将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转化为不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有效抑制免疫血管炎发展。此外,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可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机体被动免疫力,其与抗原结合后可中和毒素,缓解患儿体内毒性反应,将其免疫状态从无免疫能力逐步提升至暂时免疫保护状态[7]。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的联合应用能够降低患儿体内炎症介质水平。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黏膜充血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手足肿胀消失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观察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安娜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川崎病患儿病程5~10 d 时为其实行丙种球蛋白治疗可使其相关临床症状得到更快消退,且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率更低。有研究显示,对首次注射丙种球蛋白无效患者,若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按照每2 g/(kg·d)剂量再次注射,如条件不允许可以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9]。但本研究未对丙种球蛋白最佳应用剂量进行分析,可在以后临床中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有大样本数据显示,糖皮质激素类不良反应较大,所以应慎重使用[10]。

综上所述,川崎病患儿发病5~10 d 对其应用丙种球蛋白可促使其更快退热,降低其冠状动脉损伤发生概率。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消失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
对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