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研究
2019-09-04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1 引 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中组部在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贯彻好‘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教育部党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指出:“防止把学习成绩作为党员发展的唯一条件。”会议及文件的要求表明:大学生党员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选拔机制。本文进行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调研,正是基于对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
2 现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党员朝气蓬勃,是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主要缔造者,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此,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蓝锐彬(2014)从大学生党员不同阶段的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及其关系入手来构建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该选拔标准分为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该选拔指标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该选拔标准设置了“政治立场坚定”这个三级指标,评分细则为“拥护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根据该标准的描述,该标准很难找到一个客观的打分依据,或是说该标准很难衡量,或是说该标准很难计量。要么是同学评分,要么是班主任评分,要么是辅导员评分。因此,这种打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缺乏打分依据。与之存在相同问题的还有“生活作风良好”这个三级指标。
赵俊雪等(2012)把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目标评价体系,以此为依据考评发展对象的现实表现。该评价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该评价体系在操作上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定性评价的部分同样难以找到一个客观的打分依据。
赵静(2011)通过基于专家评议法的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对党员发展对象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从而得出党员发展对象的多方面综合排名。该评判分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选取的基本都是主观评价性的指标,与蓝锐彬、赵俊雪等人的研究具有相似的问题。
顾亮(2013)、李贵平(2014)、姜鲁宁(2015)、章晓(2016)等学者给出了党员选拔的一些标准和参考依据,但是对如何去实践操作没有给出具体的方式方法。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设计
在符合《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的发展党员硬性条件基础上,笔者所在学生党支部针对党员发展制定了“优中选优”原则,对于符合所有发展党员硬性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将按照以下优先顺序“优中选优”:①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且表现优异者优先;②思想汇报份数多且质量高的优先;③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者优先;④参与主题教育活动且持有证明的优先;⑤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早的优先;⑥学生干部优先;⑦党课成绩优异的优先;⑧同专业学分绩点高的优先;⑨获得奖项多者优先。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来看,该“优中选优”原则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党支部将参加组织生活次数的多寡作为衡量是否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的标准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早的同学势必会比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晚的同学参加的组织生活次数多,因此造成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晚的同学永远输在了起跑线上。同样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漏掉了组织生活统计次数的同学,就永远掉在了领先者后面。
笔者所在学生党支部在15、16级全体入党积极分子中做了一次开放性调研,目的在于了解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的排序。调研设计如图1所示。15、16级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均可以参与调研,按照同学们的自愿原则,最终有212位入党积极分子提交问卷。在问卷提交时,已设置了提交条件:“每个分数只能使用一次,每个项目分数不能相同”。因此,回收的212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图1 调研设计
4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发现15、16级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评分的平均值如图2所示:排名1-3位的指标分别是: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者优先(平均得分6.08分)、党组织生活次数多者优先(平均得分5.47分)、学分绩点高者优先(平均得分5.38分);排名4-6位的指标分别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早者优先(平均得分4.91分)、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多者优先(平均得分4.90分)、思想汇报份数多者优先(平均得分4.80分);排名7-9位的指标分别是:党课成绩优异者优先(平均得分4.58分)、学生干部优先(平均得分4.443分)、主题教育活动次数多者优先(平均得分4.439分)。通过分析发现:15、16级入党积极分子仍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倡导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其次是学习成绩,最后才是学生干部。
图2 “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平均得分
通过对数据的细分,发现15、16级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评分结果不尽相同。
15级、16级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评分的平均值分别如图3、图4所示。通过分析发现:15级入党积极分子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倡导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其次是学习成绩,最后才是学生干部;16级入党积极分子把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其次是政治标准,倡导积极参加组织生活,最后才是学生干部。
问卷调查的总体平均值、15级入党积极分子问卷调查平均值、16级入党积极分子问卷调查平均值以及双样本T检验值如表1所示。
表1 “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平均得分
图3 “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平均得分(2015级)
图4 “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平均得分(2016级)
通过问卷调研发现:15级入党积极分子和16级入党积极分子在“优中选优”的原则的排序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5级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的排序在整体上与15、16级平均值一致。即排名1-3名,4-6名,7-9名的指标两者相同,只是1-3名,4-6名,7-9名指标内部排名不同。而16级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各指标的排序在整体上与15、16级平均值有较大差异。对党组织生活次数多者优先、思想汇报多者优先、党课成绩优异者优先三个指标的排序,15、16级入党积极分子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对学生干部优先和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者优先两个指标的排序,15、16级入党积极分子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对主题教育活动次数多者优先、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早的优先、学分绩点高者优先、获得校级以上奖励多者优先四个指标的排序,不存在显著差异。
5 结 论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现有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的设计主要以层次分析法为主,将评价指标逐层分解,最终通过对各指标的打分、汇总,来从入党积极分子中遴选发展对象。但是,现有研究的评价指标,基本是以主观评价性指标为主,难以找到客观统一的打分依据。笔者所在学生党支部从入党积极分子中遴选发展对象时,使用的是“优中选优”原则,通过针对该原则的问卷调研发现:不同年级的入党积极分子对"优中选优"原则的排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优中选优”原则存在缺陷,必须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在后续大学生党员发展选拔机制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问卷调研的结果作为权重,赋予每一个“优中选优”原则中的定量评价指标,再通过灰色多层次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最终形成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评分,再根据评分高低从入党积极分子中遴选发展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