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没拒绝你,你却先拒绝了自己
2019-09-04吴在天
文/吴在天
有位朋友是公司的技术骨干,一次公司让他去参加行业聚会,聚会设在星级酒店里,有很多业内大咖参加,是个难得的机会。但朋友以“穿西装别扭”为由,拒绝了。事后,他说不去的真正原因是:他害怕,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聚会,不知道要怎么做,担心自己显得不合时宜,虽然很想去,但还是退缩了。
他说他一直都有这样的问题,害怕去做一些事情。别人都还没有拒绝他,他就先拒绝了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他也很苦恼。
由此想到一个关于跳蚤的实验。实验者给跳蚤罩一个玻璃罩,跳蚤一跳就会碰到玻璃罩。连续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高度来适应环境,以免撞到自己。实验者又继续改变玻璃罩的高度,最后当玻璃罩的高度接近桌面时,跳蚤已变得无法再跳了。此后,实验者把玻璃罩打开,即使拍动桌子,跳蚤仍然不会跳。
人和动物一样,面临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时会产生无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仍然难以从这种无助感中走出。因为已经自我设限了。跳蚤给自己设置的,是跳跃的高度。人们给自己设定的,是自我发展的心理高度。
自我设限最初是一种保护自己不受伤的心理防御机制。但这个设限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也阻碍了我们自身能力的突破,让我们秉持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与人生信条。
知乎上有位女生说,从小到大,父母天天对着她哭穷,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直到有一天,妈妈突然告诉她,家里买了新房,她一脸懵。因长期受父母影响,她总在经济方面很自卑,觉得别人看不起她。有次男友请吃饭,她说果汁很好喝,男友随口说了果汁的价格。她下意识地以为男友计较请她吃饭的钱,于是愤怒地甩出了钱包。
有些父母无论经济是否宽裕,常常向孩子表示家里没钱,“你要学会省钱,太贵的东西我们用不起。”这是在经济方面给孩子设限,而在其他方面,一些父母有意无意给孩子设限的情况还有许多。连梦想都不敢有,连尝试的心都不敢有,又何谈自我实现?
泰国短片《豆芽》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个小女孩问妈妈:“为何菜场里豆芽卖得最好呢?”
妈妈告诉她,因为只有一家货摊出售豆芽。小女孩问:“我们是不是也能种豆芽卖呢?”妈妈说:“我们可以试试。”
于是,她们开始了种豆芽的尝试,用心准备了土壤、种子,但豆芽培育失败了。妈妈笑着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再试一次。”她们找来一本关于豆芽培育的书,一起学习,一起实践,
女孩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妈妈说:“我们试试。”这次又失败了。
继续找原因,她们发现,原来是忙于生计,她们无法做到按时给豆芽浇水。于是,她们想出一个办法,把废弃的塑料瓶收集起来,在瓶子上钻小孔,把灌满水的瓶子绑在木杆上,挂在豆芽上面,给豆芽浇水。第三次尝试,女儿又问:“会成功吗?”妈妈说:“我们试试。”
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不仅成功生长出豆芽,也给小女孩未来的成长带来了无穷的动力。这个短片由真人真事改编,如今短片中小女孩的原型已顺利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在瑞典从事研究工作。
让孩子自我设限,还是让孩子超越自我?父母的三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未来世界的广度。那么,习惯了自我设限的孩子长大后就没有办法改变人生了吗?没关系,不妨“我们试试”。
有个少年,曾梦想要取得很大的成就,但直到他三十多岁还一事无成。他开始反思,为什么当年的梦想还没实现?他发现,他不敢尝试。因为每次当他有想法有创意时,内心的恐惧就会涌出来,他害怕被人拒绝,害怕失败,于是他抢先否定了自己。
他觉得有必要改变,于是他带着摄像机,试着向不认识的人借100美元,顺便记录下自己迈出的第一步。结果对方很明确地拒绝了他,太紧张太尴尬了,他一口气跑回家,等内心平静了,他把拍摄的视频看了一遍,发现对方最后还问了句:为什么?看来对方给了他机会解释,他可以争取,还有机会,但他什么都没有做。
再后来,他又尝试请求饮料续杯、在陌生人家里种花……他发现,有的看似不可能成的事情是可以做成的,关键是他是否愿意去尝试。之后,他的故事被几十家新闻媒体报道。
曾经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也许是如今阻碍成长的天花板,未知的不确定,总是容易挑动过往受挫的神经。但现在的你,已不是过去的你,更不要因为对自我的限定,而影响人生无限的可能。
我们还可以选择多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