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唐的虎牢关之战与《等慈寺碑》

2019-09-03十年砍柴

百姓生活 2019年9期
关键词:唐军胜利者李渊

十年砍柴

初唐时期的《等慈寺碑》,记载了一次改变历史进程的战争。该碑全称《大唐皇帝等慈寺之碑》,颜师古撰文。碑文没有写明书写者姓名,许多研究者认为就是颜师古书。颜师古是初唐有名的经学家和史学家,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立碑时间有唐贞观二年(628年)、贞观三年(629年)和贞观十一年(637年)之后3种说法。原碑在上世纪“文革”中被毁。

碑为寺庙落成而立,建寺庙则是为了超度唐军打败王世充、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所殉难的双方将士。唐太宗在诏书中对修等慈寺的目的做了明确说明:“于克敌之地,普建道场,情均彼我,恩洽同异。”官府奉诏把所有战死者的尸骨,不分敌我,收集起来掩埋,并在最主要的战场虎牢关周围(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建造了等慈寺。“等慈”意即均等的慈爱。

一个新王朝总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唐朝亦是如此。那么,虎牢关之战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呢?

虎牢关在洛阳以东的荥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它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控制虎牢关,就可向东图中原和燕赵大地,向西威胁洛阳乃至长安。因此,自秦汉以来,各派势力要逐鹿中原,常常围绕虎牢关的控制权展开恶战。隋末天下动荡,群雄并起,经过混战,相互吞并,只剩下三股大势力角逐天下。一股是太原起兵的李渊,据关中称帝,國号唐;一股是王世充,占据洛阳称帝,国号郑;另一股是窦建德,占据燕赵大地,号夏王。唐、郑、夏三大势力,哪一股胜出,便可得天下。

对在长安的李渊来说,洛阳的王世充堵住了他东进的通道,如芒刺在背,必须灭掉这个绊脚石。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渊下诏秦王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李世民率领的唐军蚕食洛阳附近的城镇,切断郑军的粮道,驻军于洛阳北邙,进逼洛阳。

坐困洛阳的王世充只好求救于在河北的窦建德,希望重演三国时期联吴破曹之故事。深知唇亡齿寒的窦建德救王世充就是救自己,于是率大军十几万精锐浩浩荡荡往西进发,希冀与王世充部夹击唐军。

李世民的唐军处境是很凶险的,西有洛阳的王世充部做困兽之斗,东有窦建德的大军虎视眈眈。李世民采取了围城打援之法,挫败了王世充的几次突围,将洛阳城紧紧围住。他自己率领以一当百的“玄甲军”进驻虎牢关,伺机与夏军决战。

经过数月的拉锯战后,武德四年五月戊午(初一),李世民向北渡过黄河,从南面逼进广武,侦察敌情,并留下一千多匹马,在黄河边放牧以引诱窦建德。而李世民率亲兵当晚返回虎牢关。己未(初二),窦建德以为虎牢关空虚,倾巢出动,从板渚出牛口列战阵,北靠黄河,西临汜水,南连鹊山,连绵二十里,擂鼓前进。在这场恶战中,李世民身先士卒,率领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宇文歆等将领冲入敌阵,大败夏军,生擒了窦建德。

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有生力量后,立刻挥师向西,集中兵力攻打洛阳城。知道窦建德已被擒获的王世充放弃了抵抗,献城投降。

虎牢关这场关键之战的胜利,使李渊父子一下子解决了实力最强劲的两大敌对集团王世充和窦建德,统一了中国北方,奠定唐朝版图基础。此后,对南方几乎是传檄而定。

《等慈寺碑》的碑文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文中写道:“陷坚挫猛,刮野扫地,喋血僵尸,填坑满谷。”而今天下太平,皇帝垂拱而治,胜利者应该有宽恕、悲悯失败者的雅量,于是一视同仁来修庙安慰所有阵亡者的灵魂。

历史毕竟是胜利者写的,但合格的胜利者应该有博大的胸怀。

(摘自《南都周刊》)

猜你喜欢

唐军胜利者李渊
Quantum-enhanced optical precision measurement assisted by low-frequency squeezed vacuum states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Unpinning the spiral waves by using parameter waves*
Chapter 2 A cheerful chat
李渊:我只是个孤独的老父亲
哲 理漫 画
李渊起义
唐军 留守少年的逆袭
胜利者和失败者
胜利者与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