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文情怀视野的教室环境布置策略探讨
2019-09-03王杭军
王杭军
摘 要: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教室的环境设置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教室的环境设置包括教室的设备配置、空间布局等,良好的教室环境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与身心发展。文章中,作者以人文关怀为核心,阐述基于人文情怀进行教室布置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人文情怀;新视角;教室布置;成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0-0007-02
20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室文化成为教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师生生命成长为平台、以班级精神引领为主线的内容形式,主要包括教室室内环境布置、卫生状况、人际关系、道德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等五个部分。教室文化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教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形式。现代教学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室文化作为新型教学模式下的一种特殊“教学教具”,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时时刻刻的,因此对教室环境的布置应更有“新”意,以“新”促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室环境的要求
传统教育模式较为单一,教育方式均为方便教师授课、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来考虑与设计,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这种模式让学生仅能简单地掌握知识,而学生在其他层面的发展却有所欠缺。在新课改的今天,《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的文件中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表明在现代教育中,需要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让学生实现文化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够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与个性化的发展。教室文化作为新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文化教育重要载体的角色。
在教室环境设计中,应坚持新颖、美观大方的原则,做到既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要凸显班级特色。在设计之初应确立明确的主题,注意整体的协调,切忌杂乱无序,缺乏相关的美感设计。教室环境的设计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既包括“美”,也包括相应的“化”。“美”,我们可以将它视为美感的设计,强调的是一种审美理念;“化”,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变化的过程,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对外界的感知力是不同的,在教室环境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将设计内容随时进行调整,让学生在教室环境调整过程中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与动力。
二、人文情怀的内涵及其与教室环境布置的关系
(一)人文情怀内涵
在词典中,“人文情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之所以人是万物之灵,就在于这一群体凸显的人文性,富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二)人文情怀与教室环境布置
教室环境具有潜在的课程教育的功能,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其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学生是教室环境中的学习者,教室环境中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与思想价值必将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时,学生也是教室环境设计的参与者,其在参与教室环境的设计中既丰富了教室环境又实现了自我价值。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其独特性,应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室环境的布置与设计中,使其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教室的环境布置需要让学生成为“主动说话”的驱动器,且为“说有意义的话”的重要载体。
以笔者所在的教室为例,在布置中将其主要分为讲授区、学生座位区以及展示区三部分。讲授区主要位于教室的最前方,中间部分则为学生座位区,学生座位以插秧式排列,将学习园地作为展示区,其他操作室则专门安排其他的教室,如图1所示。
实现人文情怀在教学中的渗透,实际上指的是对学生精神层面进行完整建设与构造,将不同内容的培养与教学实现完整的衔接。在教室环境布置中应该体现出“活”的一面,学生面对的教室环境应该多样化,而不是单一乏味的,甚至是不连贯的、断层的,需要让知识理论与实践操作处在一个整体区域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三、基于人文情怀视野的教室环境布置策略
人文情怀需要突显出“精神”二字的实质,教室环境的布置是体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因此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笔者在下文中,以自己所在的“合伙人教育804实验班”的教室环境布置为例进行分析。804班的文化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硬文化与软文化。进入教室后,可以看到干净整洁的室内空间,色调主要以柔和的色彩为主,并且配有大片绿植,能够保护学生的视力,同时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还学生们一片宁静与温馨。教室区域划分鲜明,包括荣誉陈列区、行为规范区、活动展示区、温馨舒适区与奋飞星秀区等。其中各个区域阐释如下:
(一)统一布置前面墙壁,校训、公约牢记心中
教室的最前方为讲台,采用的是最新的多媒体设备桌,黑板取而代之的是一块新的电子白板,相比原来的黑板更具实用性。在教室墙壁的正上方挂着一面国旗,时刻告诉学生要始终心怀国家,勿忘国恩。国旗两侧依次贴着“认真是一种态度,优秀是一种习惯”几个大字,把德行要求上升为朗朗上口的文句。左侧黑板依次贴着班级课程表、劳动值日表以及班规等,其中班规是教室文化的重点内容,涉及班级学生学习、班级纪律以及卫生制度等,能更好地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利于在班级中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充分利用后黑板,建立宣传、教育阵地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曾提到“教室墙壁均具有育人作用”,在現代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室前黑板主要起着知识讲解的载体的功能,所有人的焦点全聚集在前黑板中,后黑板渐渐地被人遗忘,除非有特定的规章制度要求进行后黑板的规划,否则后黑板基本无人问津。然而,后黑板实际上是班级名片的重要体现,在班集体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性,班主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使其长处得以延伸,班级中的后黑板恰好是其长处得以发挥的重要场所。笔者对自己班级后黑板进行了以下规划与设计:
其一:奋飞班后黑板是学生民主管理的重要平台。班级规定是由学生共同制定,民主投票选出后推行,并将内容写在后黑板上。这样一来真正地做到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意见,保障了学生的民主权利,同时强调“民主”二字,让后黑板长期地影响学生。
其二:推动后黑板成为班级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后黑板功能主要包括三部分:
(1)宣传窗口。班级所获得的荣誉、优秀学生的表彰以及班级重大事件的通知都可以用黑板呈现出来,以更好地推动班级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2) 文学创作。黑板报的文字编写与配图均选用优秀学生作品,激发学生文学创作热情。
(3) 栏目专刊。栏目专刊用于专门的大事件报道,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意识,让学生的思想不断更新。例如本班一直坚持评选“奋飞之星”,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坚持宣传“英雄先驱”,例如杨利伟的事迹,轮番上墙,影响学生。
(三)设计班级文化墙
班级文化墙主要包括教室的左右两面墙壁,其较大的面积能够给予学生巨大的发挥空间,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也要秉承“新颖、大方”的原则。笔者所在的奋飞班的前墙面设有“创意实践区”,以收集学生的创意作品为主,在这里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设立有专门的“书法专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其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标志,设置的书法专区能够培养学生的书写意识,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探寻,从文字中去寻根。另外,可以在文化墙设置“精品板块”,展示学生的精彩瞬间,包括主题班会、运动会等其他活动的剪影。
(四)建立班级图书角,营造读书氛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对学科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以外,还应扩展其他的文化知识储备。在图书馆中虽然能借到相关的书籍完成拓宽知识的目标,但图书馆距离教室较远,因此可以在教室内设立专门的图书角,以节约学生时间,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图书角的建设可以通过多条途径实现,首先,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捐献图书,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其次,以班级的名义集体向图书馆定期借阅一部分书籍,可以极大地增加图书角书籍的种类,包括文学类、科学类书籍等。另外,需要在图书角贴上相应的借阅规则,同时设立相应的图书管理员,定期整理图书,引导学生有秩序地借阅图书。
四、結语
教室环境布置是新课改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针对素质教育中提出的“人文情怀教育”,更应当与教室环境设置相结合,让教室环境实现潜在课程的教育作用。并且让学生参与教室环境布置过程中,使他们从中得到“真”“善”“美”的体验,丰富自身人格,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允超.教学空间色彩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美术大观, 2017(11):146-147.
[2]白佳喜,丁文捷.多媒体教室设施布局量化指标研究[J].宁夏工程技术,2017(4):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