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设计竞赛模式与机制研究
2019-09-03赵拓
赵拓
摘 要:针对高校设计类学科的竞赛是研究性、实践性与创新性培养模式在教学中的重要实践形式,具有导向、示范的作用,研究其模式与机制,对凝炼培养设计专业创新能力的方法理论是重要的补充,且在对如何引导设计专业学生积极从事设计实践的理论研究方面,具有重要而有效的价值。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3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0-0114-0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进入21世纪,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寻求在全球产业再分工中的优势地位,重塑竞争优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制造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加强设计类学科作为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形象的重要手段,目前已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的层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高校及相关机构举办设计学科竞赛,其宗旨与目的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
广泛开展的设计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效显著,影响面愈来愈宽,人才培养效应愈来愈大。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模式与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急迫。对设计学科竞赛创新能力模式与机制的研究,可以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理论体系建设,在国内各高校及相关机构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建设逐步加强的基础上,竞赛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与机制将会进一步得以完善。
二、设计学科竞赛的作用与影响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但在这些优势产业中却鲜有设计的身影。现代设计类学科,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是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专业,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保障,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整体形象的必要手段。各类设计的应用几乎涉及所有的产品,与国防和民生领域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设计在中国也已上升到国家创新战略的高度。
设计类专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动手搜集、获取与处理信息以及新知识的能力。第一,设计学科竞赛可以引导大学生从事设计科技活动;第二,可以加强设计学科竞赛的示范性,使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并对人才的进一步深造及培养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在长期举办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与方法;第四,在此基础上,则可以分析出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途径;第五,还能够在理论上总结出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领域兴趣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增强其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设计学科竞赛要求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学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并进行科學的思考。这样能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设计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的研究,则有着很强的学术科技与创新实践的导向作用。
三、设计学科竞赛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高等学校必须切实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以人为本,将高等教育的目标从“专业”人才培养转向“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而对设计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的研究,其目的就是探索新时期设计学科竞赛新模式、新机制,分析在新型复合型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的设计学科竞赛的有效运行方式,完善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课程建设与学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能力培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反映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高校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的规划。其研究内容有设计学科竞赛对学习方式的改善与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竞赛人才培养方式、跨专业合作的竞赛机制与方法、设计学科竞赛与相关保障机制、设计学科竞赛与教学环节配合模式、与设计学科竞赛相适应的教材建设、与设计学科竞赛相适应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设计学科竞赛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关联,等等。
对设计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的研究与推动,将促进教师、学生共同探索现实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所学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很多跨专业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研究设计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将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与独立人格,更好地培养出超越常规、超越书本与超越前人的独立意识及创新性人格。
四、研究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突出问题:学研融合不足,缺乏高水平学科的牵引;实践环节中缺少必要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支撑;实践活动缺少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设计实践平台开放共享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新兴的创新模式与思维没有引入设计实践教学中。
所以要解决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满足学生需求,在加强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前提下,提供丰富的选择内容;在加强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
必须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快捷便利的渠道,采用积极的学习方法,采用“问题分析法”或“痛点发现法”来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在设计学术活动中体验、尝试、创造,增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其从事设计创新的动力与兴趣。
要明确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对设计学科竞赛及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高校对设计学科竞赛的作用的重视程度;研究“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性问题;研究设计学科竞赛模式如何促进成果转化;研究设计学科竞赛参赛学生的评价与认可;研究如何引导并科学规律地实施设计学科竞赛;研究如何保障设计学科竞赛的过程与成果并重;研究如何保证设计学科竞赛的“群众性”宗旨;研究设计学科竞赛模式机制中的经费、设备、学术指导与场地等的配套与保障措施等。
五、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进行竞赛模式与机制研究,首先必须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学生不但要获得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如何正确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在具备初步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情况下,学生也应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去不断创新。
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先调研后分析,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归纳。首先,研究典型设计学科竞赛,总结普遍规律,找出共性问题;其次,针对设计学科竞赛成立的竞赛平台或专业团体协会,分析优缺点;再次,考查各学科专业所举办的各项竞赛,对各种级别竞赛的组织举办评比进行分析,总结积极因素与不足;最后,通过设计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手段,分析竞赛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
此外,针对一些典型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国家级竞赛奖项很少,缺乏对基于设计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竞赛经费支持不足,竞赛奖励机制运行不够灵活等。同时,还要分析并参考其他学科竞赛活动的实践创新平台,找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活跃竞赛气氛的主要因素,以及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锻炼的有效方法。
要想分析各项赛事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的,要重点分析其中的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等环节中的不足。之后研究制定实施措施,明确竞赛验收标准,通过有层次、分阶段的人才培养方式,以针对性的实施措施和验收标准为保障,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考查教学环节中各个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结合设计学科竞赛的第二课堂、开放实验室等实践手段的实施效果。
六、结语
大学时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对学生发展、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设计学科竞赛模式与机制研究及分析,意义在于弘扬创新精神,倡导设计创新,切实推动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搭建竞赛平台,弘扬创新文化,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推进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使学科竞赛成为学习、交流、展示的园地,并且能在进行大学生设计创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设计创新教育体系,为培养现代化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于亚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方法[J].高教学刊,2015(22):10-11.
[2]陈柯柯,杨 恒.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三化一励”实践教育体系研究[J/OL].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151-152.
[3]李士晓.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48-49.
[4]顾秉林,王大中,汪劲松,等.创新性实践教育:基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1-5.
[5]高瑞苑,张海容.大學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6):180-182.
[6]陆锦冲.试析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22-124.
[7]马建新.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4(1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