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典型人物报道出彩与出新探析

2019-09-03范龄文

新闻前哨 2019年4期
关键词:脸谱化典型人物广播

范龄文

[摘要]本文从如何对典型人物进行“贴身采访”、挖掘鲜活素材开篇,提出在人物的形象呈现上要杜绝“脸谱化”的传统报道方式,还原人物真面孔,通过巧妙的布局谋篇,后期艺术化加工,创作优秀的广播作品,以真人、真事、真情打动听众。

[关键词]广播 典型人物 脸谱化

典型人物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报道中的重点,一篇好的报道能够立体呈现人物形象,充分展现典型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性光辉。但在典型人物报道容易陷入过度拔高、千人一面的窠臼,降低典型人物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笔者认为,广播媒体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贴身”采访典型人物挖掘鲜活素材

对于从各行各业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每个人的身份职责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要全方位立体展现人物形象,必须走近典型人物,观察他在日常牛活中的所作所为,还要走访他的亲友、同事,从侧面挖掘人物特色,累积充足的采访素材才有可能做出好的报道。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于瀛在对原怒江州贡山县老县长高德荣进行采访报道时,深入独龙江乡对老县长进行“贴身”采访。于瀛在分享采访经验时说道:“第一次见到老县长,就差点被他撵走,老县长说,你们媒体记者一来,我就没法工作了。”在不打扰老县长工作的前提下,于瀛和采访组的同事们便每灭跟随老县长的脚步,在一旁默默观察、记录。朝夕相处间,采访组渐渐取得了老县长的信任,也得到了和他深入交流的机会。他们还广泛采访了与老县长有接触的人,从多个角度了解大家眼中的老县长,获取了大量一手素材。

二、还原真实面孔 切忌“脸谱化”

“从新闻实践上看,隐形失实最为普遍,它们之所以公行无阻,是因为塑造高大上‘脸谱的需要。”[1]在过去很多报道中,受众常常会对典型人物產生距离感,这就是因为在媒体的呈现中,很多典型人物说的话、做的事都高高在上,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不受俗世纷扰。这样的感觉来源于媒体对典型人物的过度粉饰,甚至过度美化。

南云南广播播出的系列报道《不忘初心铸警魂》中,讲述了云南省最北端的迪庆藏族自治州羊拉乡派出所公安民警为民坚守,默默奉献的故事。报道中提到,民警们驻守的罗仁卡点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在只有两顶立在悬崖边的蓝色简易帐篷里,民警们每次驻勤就一个月不能回家。是什么支撑民警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报道中选用了一段民警扎史品初的同期:“大家都不想去,说实话,但是总要有人去嘛,更多是对自己喜欢的这个职业的一种热爱。”这样一段话语,虽然没有提到“为人民服务”“舍小家为大家”等口号,但一句“总要有人去嘛”,已经彰显出了民警们为民奉献的情怀。

三、创新报道手法 流露真情实感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受众审美越来越趋于自然平实,广播专题节目的叙事方式也需要朝着这种审美要求进行调整。”[2]那么,怎样才能既创新手法,又自然平实的讲好典型人物故事?下文将以云南新闻广播播出的专题报道《生死雷场青春绽放》为例进行浅析。

在笔者参与采制的这篇报道中,讲述了南部战区陆军原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围,在边境扫雷行动中突遇爆炸,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自己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的事迹。作品以一位新闻主播的“第三人”视角,从播报杜富国负伤新闻稿件入手,引出“杜富国是谁”“危难关头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带着这些疑问,新闻主播走近雷场、走近杜富国、走近扫雷官兵,通过自己的见闻把一个真实的杜富国、真实的雷场呈现在听众面前。作品以“军人梦”“扫雷梦”“播音梦”三个篇章,对杜富国从参军、到排雷时英勇负伤、再到坚强面对人牛的历程娓娓道来。每个篇章以一句杜富国的话开篇,文中穿插杜富围的战友、家人、领导、医牛、老师等多个采访对象的讲述,从多个角度逐渐解答了开篇提出的疑问。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声音元素,探雷器蜂鸣声,爆炸声,救护车鸣笛声,战友为杜富围打气的歌声……通过这些声音为听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画面感。通过创作手法的创新,真情实感的表达,这篇人物专题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广播典型人物报道要出彩出新,要从平视的视角出发,要用好“人”的元素,展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好“事”的元素,通过真实事件反映人物精神品质:用好“情”的元素,以情动人,感染听众。通过细致观察、敏锐的捕捉、广泛的采访,以及精心的制作,通过典型人物报道,彰显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蒋维祥:《典型人物切忌“脸谱化”》,《传媒观察》2014年第12期

[2]高颖:《广播专题节目的音响纪录片实践浅析——以第22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类节目二等奖作品(永恒的记忆永恒的爱)为例》,《中国广播》2013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脸谱化典型人物广播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十七年小说脸谱化叙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