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融合视角的教学互动分析
2019-09-03唐士婷韦艳艳
唐士婷 韦艳艳
摘 要利用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TIAS),对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南六省比赛课例“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进行量化研究,结合教学过程分析,得出该课堂中课堂教学互动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提供解决方案,以促使教师更主动地寻求课堂上各个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方式,为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学生物 教学互动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国家教育十年规划(2011-2020年)》指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其工作要点主要强调要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热潮下,针对生物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经验,以中南六省比赛课例“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为例,从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融合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分析,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生物学科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一、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用于量化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言语交互行为,此方法把师生的言语行为分成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默和混乱行为四大类[1]。但对于课堂当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以及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情况,该系统却未能反映出来。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青等学者对该系统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TIAS)[2],如表1所示。该系统增添了学生互动的行为以及课堂当中技术的使用情况,更适合当代信息化课堂及以學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趋势。本文利用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为观察量表,结合ITIAS编码系统,对课堂录像进行编码分析,旨在得出信息技术环境下该课例中教学互动的特点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有效建议。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互动案例分析
采用个案研究法,借助Flash Light分析工具,结合改进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TIAS),对中南六省比赛课例“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编码、记录和分析,得到信息技术环境下该课堂中的教学互动情况的相应数据。
1.教学过程分析
课堂开始,教师播放一段微视频,即帮助小女孩回答“父母都拥有双眼皮,而自己却拥有单眼皮,自己到底是不是亲生的”这样的困惑,通过真实的情境和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以传递图解的形式,将染色体与基因建立联系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对基因有更深入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教师自制的微课,了解豌豆作为实验对象的原因,教师利用两盆植株作为教具,模拟豌豆杂交实验过程,通过课件展示高茎和矮茎豌豆及其代表基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基因分离及组合过程并进行讲解,该部分的知识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较难理解,教师以实物及课件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接着以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利用教具演示的方式学习孟德尔对实验的解释部分;布置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模仿自然界中杂种高茎豌豆产生的生殖细胞,学习杂种高茎豌豆自交的过程,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学生可感受到模拟自然的情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接着回顾并解答课堂开始时提到的问题并延伸至遗传病的形成原因,提倡学生要关爱遗传病人,引导学生了解婚姻法规定的相关内容,提升社会责任感;最后教师利用概念图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凑,课堂气氛活跃,以问题串的形式带领学生一步步地深入学习,逻辑清晰明了,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利用微视频、图片、演示等形式设置多种情境、丰富课堂内容;设置学生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锻炼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2.课堂交互行为分析
利用Flash Light软件对该课例视频进行编码分析,得出结果,如表2所示。
将以上数据进一步整理得出结论(如表3所示)。
(1)课堂主动权分析
教师语言比率为61.37%,学生语言比率为26.38%,反映了该课堂中教师依然把握着主动权,但学生也有在课堂中展现的机会。从教学视频中看,教师的语言主要集中在对知识点的讲解、演示时的讲解以及对学生活动所发出的指令等。学生的语言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提问所进行的回答以及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中几乎没有学生将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的自主提问。
(2)课堂教学效率情况
沉寂的比率为7.28%,这其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比率为0.99%,做练习的时间占比5.19%,沉默或混乱占比仅为1.10%,可见整堂课的课堂效率较高,从教学视频中看,课堂中出现的沉默或混乱的行为主要出现在教师在黑板上粘贴教具的时间。
(3)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在教师语言中,教师提问占比11.15%,提问开放性问题的比率为5.30%,提问封闭性问题占比5.85%。从视频中可以看到,教师以一系列的问题为主线,善于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将问题解决。
(4)生生互动行为分析
学生的语言比率为26.38%,其中分组讨论的比率为10.71%,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占了学生语言行为中的一大部分。从视频中可以看出,该课例中学生的两次小组讨论活动使得课堂学习方式更加丰富,也可以看出教师注重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思考问题,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5)课堂技术使用分析
技术使用率为4.96%,教师操纵技术的比率为0.66%,技术作用于学生的比率为4.30%。本堂课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体现在,课堂开始时,用视频作为素材导入教学内容,课堂中播放视频带领学生学习孟德尔使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以及利用动画演示基因分离以及自由组合的过程。
3.课堂动态特性分析
以一分钟为单位,对以上分析的主要参数进行分别计算,作出曲线图(略),图中反映本堂课中教师语言、学生语言以及技术使用百分比的变化情况。
(1)师生、生生的语言行为
每分钟里教师语言占比在40%以上居多,其中有三次没有教师语言,但是每次不超过两分钟。从教学视频中发现,教师是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没有语言行为。教师的发言主要集中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演示以及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上,课堂上很少无效语言。
学生语言每分钟占比在20%上下,其中有七分钟学生没有语言行为。根据视频发现,其中的三分钟时间里,学生是在做练习,而其余的无发言时间,学生是在观看微课视频、听教师说明小组讨论的注意问题以及观看教师演示教具,可以发现,学生的无语言行为并未脱离课堂。
(2)信息技术在该课堂中的作用分析
本堂课中技术的使用发生了五次,其中的两次用于播放视频,其余为利用PPT演示微观现象的发生。在两次视频播放之后,师生语言的发生率不相上下,说明技术在促进师生互动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教师适时提出相关问题,并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融合视角下的教学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
1.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多次将陈述语句说完之后,添上“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语句结尾,如此表达看似能与学生有更多的交流互动,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积极回答了第一个如此的问题之后,后面相似的回应越来越少。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需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性原则。
2.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未达到最佳效果
该课堂中所播放的两个视频为最主要的信息技术使用方式,对比导入部分所使用的小视频,第二个视频的使用显然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原因在于,导入部分所使用的视频采用生活化的实例,将对遗传的疑问置于现实中显而易见的例子,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而对于第二个微视频,虽然学生在看了视频之后都能够回答出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但是视频内容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实际上与教师当堂讲课没有太大区别。信息技术的使用时间、使用形式以及使用前后的教学都应精心设计。
3.课堂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少
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或是采用学生的答案,或是进行语言鼓励,但鼓励的表达方式较为单一。整堂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多,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教学行为较少,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学生本身的关注。
信息技术与中學生物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准确地用于课堂教学的相应部分,并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教学互动,既改变传统生物教学中一贯的“填鸭式”教学,又避免学生在缺乏老师引导的情况下自主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时得不到及时指导。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较为抽象的生物知识结合有效的教学互动,以一种形象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在现代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3]。
在倡导学科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对社会现象以及社会问题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总之,只有不断促使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优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模式,将课堂逐渐交给学生,才能实现课堂结构的有效转变,使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温雪,崔允漷.基于学历案的课堂互动研究——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改进与应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Z2).
[2] 梁洁,马秀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视角下的教学互动[J].教育信息技术,2014(02).
[3] 钟世潋,张洪冲.“互联网+”时代多模态教学话语的特点及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8(30).
[作者:唐士婷(1996-),女,广西大化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韦艳艳(1982-),广西百色人,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