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及其提升策略

2019-09-03史铭之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工科动力院校

史铭之

摘 要 学习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和关键能力。学习力结构要素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力整体呈现正向趋异态势,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学习动力以外在压力为主,但内在动力相对不足;课堂学习投入度较高,但课外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不强;具備一定学习能力,但自主合作学习意识比较欠缺;学习力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习力整体特征。据此提出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的提升策略: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建立职业生涯与学业导师制,提升学习品质与专业归属感;重构充满“获得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打造智慧学习生态,实现学生自适应学习与成长。

关键词 新工科;地方本科院校;学习力;结构特征;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3-0029-06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调整。为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国家提出“新工科”战略,有力推动了新经济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化。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1]。如何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学与教”的变革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求快速变化,未来的工程科技人才要应用现在还未出现的技术,去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这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学习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具有较强学习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更好地实现学科跨界整合,解决各种未知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学习力是新工科背景下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所应具备的基础和关键能力,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工程人才核心素养需求的有效途径[2]。因此,关注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的现状特征,分析探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策略,对于加强新工科建设,提高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国家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一)学习力的内涵

“学习力”概念最早源于“学习型组织”的管理学研究,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瑞斯特(Jay Forrester)教授1965年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习力逐渐成为一项前沿的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企业管理和文化领域。21世纪初,由英国学者盖伊·克莱斯顿(Guy Claxton)和帕特里夏·布罗德富特(Patricia Broadfoot)发起的“有效终身学习指标”(ELLI)项目的学习力研究,尝试为学习注入新的内涵,成为教育领域影响力较大的学习力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的两个专题重点:关于“学习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探讨“学科课堂上如何构建学生学习力”的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课堂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应变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力,而且能够帮助后进学生建立自信[3]。

当代学者对于学习力概念的理解不断深化。有学者从个体知识学习的角度对学习力进行界定,认为学习力是人们获取、分享、运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尺子[4]。裴娣娜从人的生命自觉,对学习力作出回归原点的思考,认为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活力、能量),是人的生成、生长和发展,是人具有的饱满生命能量和活力[5]。这样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生成视角的学习力思考,为学习力内涵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特征。基于多向度的综合思考,本研究认为,学习力是个体内在学习品质和外化学习能量的整合,是个体生成和发展的活力源泉。

(二)学习力的要素结构

在学习力概念界定基础上,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学习力要素结构理论。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授迈克杰屈克(B.J.McGettrick)参照DNA结构模型,提出学习是两条学习链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条链反映了学习的意愿,包括态度、价值观、情感、意向和动机等诸方面;另一条链反映了学习试图达到的结构,包括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解等内容,两条学习链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增进学习者的学习能力[6]。日本学者广冈则力图从学习力的客体侧面与主体侧面相统一的角度,将学习力设为外层、中层和内层三层结构,以思维态度(含思维、操作、感受表达诸态度)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为外围构成学习力模型[7]。国内有学者认为,学习力主要由目标要素、经验要素和意志力要素构成,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之间的结构情况直接影响着个体学习力的强弱[8]。基于已有研究的分析,本研究将学习力的要素结构概括为由内而外的三个层次,即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见图1。

学习动力是学习力的原发基础层,着重解决学生为什么学习的问题,其包含有关学科的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学习理想和学习信念等。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指出,“显然智力要发挥功能,其必须由一种情感的力量来驱动。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让他感兴趣,那么这个人将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所有事务的推动力在于兴趣,在于情感动机……”[9]。一般来说,学习目标越明确,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学习动力越大。从类型上,学习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在压力两种。内部动力是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内的、能推动个体从事学习的各种力量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信念等。外在压力指存在于个体外部,能激发个体学习的各种条件要素构成的整体,包括社会需要、家庭期望、教育激励、竞争机制、学习环境等[10]。

学习毅力是学习力的中间推动层,主要是指通过意志努力解决个体学习的持续性问题,通过学习的投入度、参与度得以外化呈现。一般来说,学习毅力越强,学习的投入度就会越高。新西兰学者约翰·哈蒂在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综合报告中提出,学习参与度不仅与专注于任务的程度有非常强的相关性,而且对学业成就的效应量非常高。该研究将学习参与度定义为在规定的科学课堂里面,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时间——比如实验、听讲、参与讨论、提问回答和做笔记等[11]。由此可见,学习毅力也是构成学生学习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外化实现层,包含学习所需的各种基本能力,诸如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表达力等,是决定学习能否富有成效的关键。我们常常发现,有些人观察的方式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们对信息记得更牢,或者对信息的阐释更正确。而这往往不能简单归结为技巧问题,其需要学习者必须表现出想象力和批判意识等学习能力[12]。誠如法国学者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中指出,“学习者对任务处理的思考越多,就越能找到并修正其中的错误、局限和紊乱,进而很快就能分析正在发生的实践,阐明使用的策略及其恰当性,使最高效的状态得以出现。”[13]因此,学习能力强的个体,就会善于从各个方面搜集、积累需要的学习信息,并能将这些信息整理、组合成有价值的学习成果。

总之,学习力是学生个体及其所在环境所具有的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相互叠加、互相促进所形成的学习执行力。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力的结构要素,既存在层级关系,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力特质。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容易发生学习困难;学习困难不能被有效克服,就会影响学习动力,没有学习动力也就难以坚持学习。本研究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正是以此作为理论框架展开的。

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结构特征的调查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学生作为研究母群。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东、中、西部4所地方本科院校,每个学校一至四年级本科学生作为样本,合计样本学生950人。

2.研究工具

以自编问卷“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问卷的编制参考国内学者相关研究并予以整合,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子项共22个题项。问卷的填答方式,采用5点量表,选项从“非常适合”到“非常不适合”,由样本学生勾选适当答案。勾选“非常适合”计5分,依次递减,勾选“非常不适合”计1分。

3.资料收集与处理

问卷先后发放至上述抽取的4所地方本科院校,委托各学校一位负责教师安排发放并收回,合计回收问卷832份。经审慎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736份。针对问卷调查所得的资料,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具体方法是:通过平均数、标准差等描述统计方法,统计分析样本学生学习力及其各结构要素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通过相关分析,说明学生的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与学习动力是否存在相关性。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学习力整体呈现正向、趋异态势,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整体水平的调查分析显示: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力整体呈现积极、趋异态势。学习力的总体均值(M=3.29)以及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个要素的均值(M=3.32;3.23;3.31)全部大于中位数3,说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整体具有较为积极、正向的学习力特征;而学习力及其各个要素的标准差均大于1,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特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为从均值情况来看,尽管普遍高于中位数,但都仅仅略高于中位数,学生学习力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见表1。

2.学习动力以外在压力为主,内在动力相对不足

进一步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各个结构要素进行细化分析显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找到好工作”(M=3.72)、“达到父母的期望”(M=3.58)、“毕业拿文凭”(M=3.50),这些因素更多是来自于社会需要、家庭期望等外部压力;而“对国家社会做贡献”(M=3.36)、“对专业领域有浓厚的兴趣”(M=3.19)等来自于自身学习信念、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吸引别人的注意”(M=3.82)、“赢得同学之间的竞争”(M=2.95)这两个因素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最小,这表明,作为本科阶段的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太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而是更多着眼于未来的自我发展。见图2。

3.课堂学习投入度较高,课外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毅力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在“上课始终专心听讲”(M=3.59)、“坚持认真做好笔记”(M=3.32)等几个方面分值较高;而在“坚持每周完成大量的专业拓展阅读任务”(M=3.04)、“坚持课前预习上课内容”(M=3.05)、“课余时间大多用于学习”(M=3.11)等几个方面则分值明显较低。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度和持久度较高,但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明显较弱,有待加强。见图3。

4.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但自主合作学习意识比较欠缺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在“看书时习惯做笔记或对重点内容做标记”(M=3.62)、“能够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M=3.50)、“能够合理分配课余学习与休闲时间”(M=3.44)、“能够清楚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并有效执行”(M=3.31)等方面均值较高;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M=3.07)、“主动和老师沟通请教学习中的问题”(M=3.11)、“通过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化拓展学习内容”(M=3.14)、“经常与同学合作学习和讨论”(M=3.28)等方面均值偏低。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在师生交往、生生合作以及主动学习方面的意识比较欠缺。见图4。

5.各结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学习力整体特征

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与学习毅力、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学习动力与学习能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学习毅力与学习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656,p<.01);学习毅力与学习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568,p<.01);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存在显著正相关(r=.652,p<.01)。即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具有同增同减的关系。见表2。

由此可知,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就会对学习游刃有余,并由此增强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有了学习动力,便会有更多的学习投入并持之以恒学习好。反之亦然。因此,在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撬动学生学习力的任何一个支点,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鼓励学生更加持久的学习投入、指导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都可能带来学生学习力的整体性提高。

三、以“课堂革命”推动“学习变革”: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提升策略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本科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强调本科教育的内涵发展时,特别指出要“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课堂革命”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简单修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形态、师与生关系的颠覆性变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教为学服务,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力的有效提升。

(一)涵养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大学阶段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是否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对于当下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的形成,还是未来工程科技人才的发展都至关重要。高等教育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基本点之一便是要“回归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好的教育还必须帮助学生超越他们的私利,获得更具综合性的知識,把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就是大学教育的意义。”[14]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要“回归初心”,不仅要培养学生过硬的工程科技专业能力和素养,还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这种高尚情怀不仅可以成为为国奋斗的精神力量,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内在学习动力。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工科生所必备的素质。为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

(二)建立职业生涯与学业导师制,提升学习品质与专业归属感

学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方式。把职业规划与学业相结合,从学生的人格特性出发,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基础上给予学业指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方向、有目标、有动力、有热情。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实施职业规划与学业导师制,从学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入手,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结合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大学学业、生活及心理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构建稳定的自我概念,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涯目标和学业目标并协助实现,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使求知成才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通过学习研讨、企业参观、专家报告等形式,让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详细了解自己的专业,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在长期与真实环境互动的学习过程中,使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现实的工程科技实践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业自信心和专业归属感。

(三)重构充满“获得感”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深度有效学习

当代大学教育教学发生了两个最直接的变化,即高深知识被重新审视,师生地位被重新建构。在此背景下,有学者提出了大学创新教学的民主化、延展性、探究性和参与性四原则,即“DEEP”原则,其潜在的另一层含义是大学创新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15]。“课堂革命”首先需要教师对学习的认知性革命:实现深度有效的学习,需要课堂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要具有“获得感”。充满“获得感”的课程应当是高阶性的、创新性的和具有挑战度的。通过适当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科学增加课程深度,合理提高课程难度,有效提升学业挑战度等方式对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合理“增负”,可以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当然,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并不是让学生对课程单凭喜好任意自由选择,而是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按照一定培养目标进行符合教育规律的系统课程设计,实现规范性要求、灵活性选课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平衡与结合,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工程科技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整合课程[16],打破学科界限,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性重组,建设覆盖范围更为广泛的通识教育和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学科专业课程集群。回归工程实践,设计项目导向的现代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工程训练、课内外工程实践等活动,拓展学生学习视域,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化。

(四)创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赋予学生学习自主权

大学的最初含义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体,是知识分子特有的“社区”。通过辩难和讨论来追求学问、探索未知的世界,教师和学生都会通过双向的交流而受益,不带任何功利目的[17]。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鲜活生命特征和富有创新活力的人。这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借助交互主体式实践构筑的共同体关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建立平等交往、对话关系,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学生表达思想的倾听者,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多样性、灵活性和舒适性,重建学生的教育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权。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与特点,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理论教学以案例为驱动,注重问题分析与工程技术原理知识的应用;实验教学根据理论教学知识点设计相应实验场景,鼓励启发学生对比尝试不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问题。通过亲历问题分析、实验操作、案例解决等过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打造智慧学习生态,实现学生自适应学习与成长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8]新工科背景下,要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力,就要打破传统课程学习理念和方式的局限,将其外延扩展至不受时空限制、包含大量学习资源的“互联网+”学习平台,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打造适应未来工程科技人才学习与成长的智慧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手段,自适应学习是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全面获取学生数据、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及学习难度、适时做出学习评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学习力具有重要价值[19]。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尝试自主开发或应用CogBooks、Fulcrum Labs、Mastering等自适应学习工具,使学生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学习风格、认知水平等個体特征适时调整自身学习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自身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从这一意义上说,自适应学习的学习结果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是在不断监控自身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参 考 文 献

[1]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四川成都,2018-06-21.

[2]李瑾,张宁,云霄. 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生自主学习力的深度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71-77.

[3][5]裴娣娜.学习力:诠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2016(7):4-9.

[4]朱唤民.发展学习力:教学管理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1(10):88-89.

[6]Mc Gettrick. Emerging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R]. 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2002.

[7]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1.

[8]刘斌祥,邹亚建.学习力结构释义[J].科技创业月刊,2007(6):131-132.

[9][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3.

[10]吴太胜.高职生学习动力系统及其校域调控与开发的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20-23.

[11]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M].彭正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9.

[12][13]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M].杭零,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3.114.

[14]欧内斯特·L.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68.

[15]王洪才,等.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后现代大学的来临及其回应[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159.

[16]瞿振元.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2-16.

[17]孙冰红,杨向卫.行业院校办学特色形成应注意处理几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34-3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教高[2018]2号,2018-09-17.

[19]胡旺,陈瑶.自适应学习: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学习的新推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1):42-47.

猜你喜欢

工科动力院校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