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策略的研究
2019-09-03刘睿媛
刘睿媛
[摘 要]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及社会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幼儿期作为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对个体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既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应围绕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寻找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家庭;幼儿园;社区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沟通、合作、共享成为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词。同时,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及社会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社会性发展被提上了新高度。社会交往能力作为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将幼儿园社会领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幼儿期儿童与人交往的质量以及交往机会的多少,将影响其未来的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其一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1]。因此,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既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当今幼儿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从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个方面探寻了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家庭方面的策略
1.创设适宜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第一个重要场所。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幼儿好似一块大理石,若将大理石塑造为一座雕像,需要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偶发因素六位雕塑专家。由此可见,家庭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家长的生活方式、教育观念、教养方式、社交方式等都会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家长对幼儿不同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交往方式的发展[2]。家长对幼儿持有理性的教养态度很重要,合理的教养态度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可持续发展[3]。因此,为提高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家长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转变教育观念,将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比如,经常陪幼儿聊天,和幼儿一起做游戏,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外出旅游,让其尝试与不同的人交流。此外,还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如播放幼儿道德教育宣传片、讲故事等)教给幼儿一些交往的技能,如参加集体活动的技能、待人接物的技能等。
2.为幼儿创设交往机会,树立榜样
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4],因此家长应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例如,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去同事家做客,让幼儿感受并模仿家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技能,从而主动与主人家中的小朋友进行语言交流、游戏互动,逐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对幼儿交往语言的习得及交往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而习得行为,获取间接经验[5]。因此,家长应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舒适的家庭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为幼儿树立榜样,让幼儿感受到爱与尊重,从而与他人建立友好关系。
此外,家长还应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争取话語权,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应作为观察者和指导者,积极主动地观察幼儿的语言表达及行为表现。对于幼儿做得好的地方,家长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对于幼儿做得不好的地方,家长要以幼儿可接受的方式给予有效指导,帮助幼儿克服交往中的障碍,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幼儿园方面的策略
1.借助游戏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以游戏为生命,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不断获取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实践能力等,逐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教育家张雪麟曾指出,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应指向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游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实践表明,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学会沟通、分享、协商与合作。例如,在“超市”区角游戏活动中,幼儿将轮流体验售货员、收银员、导购员、顾客等角色,习得社会交往语言,发展社会交往技能,逐步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并提高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幼儿通过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逐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下,幼儿的感知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以往研究发现,音乐游戏在提升幼儿认知水平、交流技巧、身体反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6]。因此,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幼儿感兴趣的教育策略及音乐游戏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2.教授幼儿终身受用的社会交往技能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周围事物,学习初步的交往技能;在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告诉幼儿怎样与他人友好相处。例如,某区域活动时,两个小朋友因同时想玩一辆小汽车而产生矛盾。教师见状,立即走过来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班的玩具宝宝,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玩。我们都是好朋友,可以商量一下谁先玩,对不对?”这两个小朋友听后,很认真地讨论了一会儿,然后轮流开始玩小汽车。
此外,教师还应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交往的榜样,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交往的礼貌用语。比如,在早晨入园活动中,教师主动向幼儿说“宝贝,早上好”,示范并引导幼儿养成主动与他人问好的交往习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也曾指出,教师应在一日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激发幼儿与人交往的积极性。比如,一次户外活动中,教师的帽子被风吹走了,刚好落到明明(文中幼儿名字皆为化名)的脚下。教师说:“明明宝贝,请你帮我捡起来,好吗?”明明说“好呀”,然后将帽子捡起并送到教师的手中。教师蹲下身抱了抱明明,开心地说:“谢谢你,好孩子!”明明也乐呵呵地回答了“不客气”。
3.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纲要》中指出:同伴间进行交往、游戏、探究等,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共同活动和交往的机会,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逐渐掌握与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并从中体会到与同伴交往的愉悦感,从而更加大胆、自信地与他人交往。
具体来说,教师可利用集体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情境。比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中,教师利用“找朋友”音乐教育活动,让幼儿边唱歌边找朋友,找到好朋友之后,和好朋友握握手、抱一抱,并告诉他“我们都是好朋友”。这样,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意识。此外,教师还应在一日生活中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比如,教师在学期初告诉幼儿:每人从家中带一个玩具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在某次区域活动时,教师发现明明和丽丽在讨论小汽车的新玩法,聊得不亦乐乎。教师及时对这两个小朋友进行了肯定,并说:“你们真是懂得分享的好朋友啊!”正在独自活动的红红听后,也找到自己的同伴一起玩。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请幼儿们说说自己是怎样与好朋友合作玩玩具的。幼儿们兴致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做法。
4.加强家园合作,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无法完成培养人这一教育目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亦是如此。幼儿园应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委员会、家园联系栏等,为家长宣传培养幼儿良好社会交往兴趣及能力的重要性。交往興趣的产生,能够促使幼儿主动与他人沟通、协作、分享,从中获得的愉悦体验有利于幼儿悦纳自我,并恰当地采择他人的观点,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不断发展。
因此,教师应定期与家长交流幼儿的社会交往表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家长也应主动与教师交流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同时了解幼儿在园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等方面的表现,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共同探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社区方面的策略
社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空间广阔、设施健全、材料丰富、游戏设备相对齐全),可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社区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因素,可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开阔的活动场地,有利于幼儿园组织实施社会教育活动,从而推动幼儿的社会化进程。正如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所指出的,“大社会、大自然是活教材”。
因此,在社区方面,应秉持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为幼儿创设适宜身心和谐发展的社会大环境,积极构建“社区、幼儿园、家庭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格局”,最大程度地形成教育合力,从根本上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平稳、可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区的共同努力。只有三者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切实地为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陈思强.家长教养态度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及转变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81-82.
[3]江姝.社交能力培养从家教开始[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0(Z2):42.
[4]陶行知等著,胡晓风等编.生活教育文献[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6]王艳.利用音乐游戏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价值与策略[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6):24.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