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
2019-09-02罗文
罗文
[摘 要]在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存在回避心理,总是期待学生的答案准确无误、百分之百完美,这一点在公开教研课、优质课上尤为显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地将学生错误的缘由展露出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便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错误分析能力,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奠基。
[关键词]错误资源;数学课堂;学习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93-02
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必然的现象。华罗庚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既然错误必定会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何不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促进智力发展的润滑剂,在“吃一堑”中增长学生智慧,让这些小意外为课堂注入新鲜血液,使错误不再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洪水猛兽。
一、巧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也许会不淡定、会着急、会生气……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总是萎靡不振、縮手缩脚的,甚至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现象。教师要是能够灵活、有效地将错误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就能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润滑剂。对此,教师首先要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错误,时刻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设身处地反思学生此时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并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减法”时,面对学生出现“[108]-[28]=8”这一情况,我在教学时并不急于纠正,也不急于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而是抛出一个新问题:“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如果想得到8,就需要修改原题的已知条件。请大家想一想,该怎么改?”这一反常规的问题,立马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随即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问题迎刃而解。反之,我若直接纠正错误,枯燥地讲解整数减法与分数减法的不同,课堂必定陷入沉寂。所以,只有找到错误的缘由,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切入,难度降低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才得到排解,学习兴趣便自然提高。教学要从学生的学变成学生要学,这样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二、活用错误,促进能力发展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曾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地意识到,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倘若一味地直接纠正,不但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出现“学生上课一听就懂,下课就忘,再用再错”的不良现象。此时,若能以独特的视角去挖掘学生错误的缘由,并运用这些有价值的错误加以分析、拓展、运用,那么引导纠错的过程,必将为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发展奠基。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画角”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初步习得画角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尝试独立画角,有些学生会把110°角画成70°角。可见“如何读取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学生的一大学习难点。于是我把学生画的70°角当成“诱饵”抛给全体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一些学生立刻喊道:“错了、错了。”我佯装生气地说:“你都没用量角器检验一下,怎么就这么确定人家画错了?”一个学生斩钉截铁地说:“110°角是个钝角,而他画的却是个锐角,所以一定不对。”经他一说,其他学生异口同声道:“是的,肯定错了!”我笑着问:“那他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他把刻度看反了。”于是我就请一位学生演示画角的过程,并强调了量角器的使用、读数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的“0”刻度线在外圈就要看外圈的刻度,在内圈就要看内圈的刻度。进而领悟到找准“0”刻度线的重要性。这样,我在教学中把问题呈现出来,充分挖掘错误中隐藏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错误,让全体学生在分析错误原因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并深化知识。
又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中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A.垂直与平行;B.相交与平行;C.相交与垂直)。结果发现学生的答案大体分成两派:选A的和选B的。讲评时,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其内涵,我引导他们展开了小小的“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必须用最有力的数学语言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于是,一场激烈而极富思考的辩论赛开展起来了。选择A的学生论证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就是不相交的,而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就相交了。”选择B的学生马上反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么相交,要么不相交,互相平行就是不相交,而相交里面不仅只有互相垂直,还有这样相交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一般相交的情况),如果选A的话,就把一般相交这种情况忽略了。”双方经过激烈的争辩后,之前选A的学生纷纷“缴械投降”了。可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错误又有何妨呢?重要的是在纠正错误过程中,教师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错误,而应把纠错、改错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充分地展示自己思维的过程中进行比较、思辨,最终体验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学生对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这一切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教师能否正确、有效地利用这一错误的资源去挖掘其潜在的价值因素,并能根据这些因素对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开放性、教育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学会自主审视错误产生的缘由,使其在纠错、改错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反思错误,改进教学策略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人的理解水平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知识点时,有一道拓展习题:有同样大小的两个篮子,其中一个篮子能装30个鸡蛋,请你估计一下,另一个篮子可装多少个苹果?(A.5个;B.20个;C.30个)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答案C,正确率极低,这充分说明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即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无法平衡。于是,第二天,我带了两个等大的碗进教室,当场演示一个碗装鸡蛋,另一个碗装苹果,学生顿时茅塞顿开。我接着追问:“这是为什么?”学生抢着回答说:“因为苹果的个头大啊……”这正是由于我对教学的反思,才找到了学生错误的根源,第二天的课上才有了新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以此为契机,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到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获取新知。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学生一出现错误,教师立即纠错或是不充分利用错误因势利导,就直接将正确的结论呈现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思维方式,更无法在数学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以及思考过程也会在教师的急于呈现正确答案时“胎死腹中”。这对学生而言就错过了一次有价值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则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发生的一些错误,教师如果能巧妙利用,正确、有效引导,变错为宝,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契机,对教师来说更是一次拓展学生思维的好时机,更是对教师个人业务能力的一次磨炼与升华。
(责编 覃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