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能力

2019-09-02吴茂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统计与概率统计概率

吴茂生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据解读能力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能力,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数据解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习惯入手,发展学生的数据解读思维,丰富学生数据解读的情感。

[关键词]数据解读能力;统计;概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30-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是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大数据时代,学会正确解读数据是人们应具备的重要技能之一。发展教育大数据已成为推进我国当前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战略选择。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所选择的情景和设计的问题都设置了大量的数据,反映了这种价值取向。数据解读能力是指识别、理解、揭示数据内涵并做出分析、判断和行动选择的能力。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据解读能力的一个主要阵地。本文以“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为例,从激发数据解读兴趣、培养数据解读习惯、发展数据解读思维、丰富数据解读情感等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数据解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能力,应充分激发学生对数据解读的兴趣,驱动学生解读数据的动机。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我们要将数据解读与生活情境进行整合,可以从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中获取有关的数据信息,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数据解读与生活息息相关,促进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应用的广泛性以及统计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较好地激发和调动其解读数据的热情。如可从政府工作报告“数说五年成就”(如图1-1和1-2)中收集数据,充分利用统计图表,让学生解读有关数据,并提问: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样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数据收集,亲身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感受数据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读出数据背后的“信息”,逐步达到基于数据却又跳出数据的目的,引发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数据解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数据解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身,学生具备了解读数据的习惯就获得了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据解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学会从数据中提取信息,通过事实来分析问题,当遇到问题时,知道应当去调查研究和收集数据,掌握数据传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断、总结和归纳。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解读训练,提升学生的数据解读速度,逐步提高其数据解读水平。如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中的例1(如图2所示)。

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给出了最近7年此项大赛参赛队伍的数据,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一方面,通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激发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点,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感悟数据的变化情况,为引出折线统计图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折线统计图解读出“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并对今后的数据进行预测,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势。这样以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基础,展示丰富的数据变化,使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影响力,体现了统计的价值。

三、发展学生的数据解读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提高数据解读能力,关键要着力培养科学的统计思维。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数据解读能力的培养,拓宽他们的数据解读视野,促进他们掌握基本的数据解读技巧,获取并深入感知数据蕴含的信息,形成开放性、动态化的数据解读思维,更好地实现对数学数据的诠释和解读,极大地增强数据解读的有效性。如五年级下册第109页第4题(如图3)。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5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7-10[ ℃],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3)小明住在乙地,他们一家要在“十一”黄金周去甲地游泳,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5.4][18.7][26.8

1.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学会观察能使学生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觀察直接信息。甲地、乙地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2)极值信息。甲地月平均气温最高是(   )月,(  )度;最低是(  )月,(  )度。(3)比较值。乙地月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相差多少度?

2.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几乎都是在比较中实现的。小学生在解读数据时,更需要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依据一定的标准比较图表中的数据信息,沟通数据之间的关联信息,从而在对比中建立起不同数据间的联系。

(1)纵向比较。对同一地点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温度数据进行纵向比较性解读,以培养学生纵向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引导学生分别对甲地和乙地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甲地(   )月到(   )月的月平均气温是上升的,从(   )月开始下降。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乙地各月平均气温变化大吗?是怎么变化的?

(2)横向比较。对同一时间点上不同地点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性解读,以培养学生横向分析数据的能力。对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情况进行对比:1月和7月,甲、乙两地的气温各相差多少?哪几个月两地的气温差不多?两地的最高气温各在哪个月?最低气温各在哪个月?

3.分析。前面的观察、比较是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受,教师应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以体会数据所蕴含的隐性信息。复式折线统计图既能反映各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又隐含着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在分析数据时,既要注意对显性数据的分析,又要重视对隐性数据的挖掘。如猜一猜,是什么原因造成1月的月平均气温最低,7月的最高?议一议,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从而使学生理解使用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优势,发展学生的思维。

4.应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利用统计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通过数据解读,学生了解了甲、乙两地的气温变化特点,能解决实际问题:①树莓适合在(  )地种植,为什么?(甲地种植,因为甲地11月到次年3月的气温为3~11.1[℃])②小明一家“十一”黄金周从甲地去乙地旅游,应该做哪些准备?进一步体会到统计数据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让学生不但获得数据解读的方法和本领,还能自主整合数据解读信息,切实体会和运用不同的数据解读技巧,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逐步增强数据识别、数据分析和数据判断的能力。

四、丰富学生数据解读的情感

赞可夫指出:“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格、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数学教学应当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数据本身反映的是一种客观事实,缺乏情感,因此,教师就要让学生接受情感熏陶,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内数据解读为基点,由课内数据解读向课外数据解读延伸和拓展,挖掘课外数据解读中的文化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外数据解读训练,开拓学生数据解读视野和空间,增强学生对课外数据解读中文化背景内容的感知和体会,丰富他们在数据解读方面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数据解读能力。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时,出示资料:

根据有关规定:“各地实行的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对青少年门票价格的标准如下:对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实行免票;对6周岁(不含6周岁)~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实行半票。”(1)上面的1.2米是怎样得来的?(2)要调查多少名6岁儿童的身高?(3)《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指出:本次监测采用分层随机整群的抽样原则,从全国31个省(区、市)抽取了3~6岁幼儿50702人,身高监测结果統计如下表(单位:厘米)。

你认为把免票线定在1.2米合适吗?(4)6周岁(含6周岁)以下的儿童能否都免票?为什么?(5)由于营养状况和成长环境的改善,许多儿童的身高均超过1.2米,免票线能否一起“长高”?

通过数据解读,使学生了解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党和政府做出了各种努力和探索,进而进行价值观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立足教材,借助生活现象进行数据解读,使学生感悟统计价值,懂得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建立乐于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要站在培养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高度来进行数据解读,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入数据解读中,做到事事胸中有“数”,养成良好的数据解读习惯,掌握正确的数据识别、分析、判断方法,提高数据解读的能力。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统计与概率统计概率
概率与统计(一)
概率与统计(二)
2008—2015我国健美操科研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统计与概率”复习专题
“统计与概率”综合复习
“统计与概率”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