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2019-09-02王静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自信心数学学习

王静

[摘 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是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探究新知;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给予表扬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发展,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学习;创设情境;自主探索;民主;和谐;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3-0027-04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数学学习感兴趣,才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而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悦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更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得到发展。那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学生爱上数学的前提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是当代各国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面向学生,面向生活”是指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数学尤其要学习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尽量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因此,创设情境就是出于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根据教学内容营造师生情感、求知欲望、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兴趣得到激发,求知欲得到刺激,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在知识与技能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例如,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师生进行了如下的互动交流。

师(出示自己的一张登山照片):暑假里,我和同事一起去旅游。我登的这座山的海拔有两千多米,这是一座非常有名的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你知道是什么山吗?

(学生议论纷纷,教师随即课件出示“五岳”的高度:东岳泰山1532米、南岳衡山1290米、西岳华山2160米、北岳恒山2017米、中岳嵩山1440米。)

生1:可能是華山或者恒山,不可能是泰山、衡山和嵩山。因为您说这是一座海拔两千多米的山,泰山、衡山和嵩山都没到两千米呢。

师:很好!我告诉你,我登上的这座山是“五岳”中最高的山。

生(齐):是华山。

(教师课件出示一张自己在“华山论剑台”石碑旁的照片)

师:刚才咱们比较了五座山的海拔高度,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时候需要把数拿来做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大小比较。

一张普普通通的生活照在短短不到五分钟的时间里发挥了多重功能。首先,鲜活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倍感亲切,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其次,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渗透了数学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再次,由山的高度,自然无痕地引发学生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的现实需要,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一举多得、简约高效。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学生爱上数学的根本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启蒙阶段。学生不可能具备很多知识,因此必然缺乏抽象思维,在认识事物方面更多地运用形象思维。总体来看,数学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多,不可能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从中掌握数学知识,并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九加几”时,有两位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

【教学片段1】

(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9+(    )=10”,然后出示算式“9+3=?”。)

师甲:怎样计算9加3呢?

生:用数的方法。

师甲:还有什么方法吗?(多次询问,仍然没有学生举手回答)还可以用“凑十法”。

这位教师认为,通过复习就能让学生想出“凑十法”,其实学生是没有这个思维基础的,这说明教师的启发不合时宜。教师乙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片段2】

师乙(出示如下图片):猜一猜,左右两边一共有多少颗五角星。

生1:我猜至少有11颗。

师乙:为什么?

生1:如果盖住的部分一颗都没有,则右图至少有2颗五角星,拿1颗到左图凑成10颗,一共是11颗。

(生2、生3分别以同样的方式猜是12颗、13颗)

师乙:你们刚才猜的方法好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想想是什么?

生4:都是从右边拿1颗五角星到左边凑成10颗。

师乙:是呀,右边不管有几颗五角星,只要拿1颗到左边凑成10颗,就可以很快算出九加几的结果。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作“凑十法”。如:

在教学片段2中,教师借助形象的图片,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并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更好地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说算理时,让学生与同桌互相摆、互相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学生在不断进行独立思考后,创新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当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伸出手来“扶一把”,给予及时点拨,适时“送一程”,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爱上数学的保证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师生的双向交流贯穿于教学始终。民主、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与生动。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与学生交心。成功的教育是情感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流露出殷切的盼望和给予成功的赞美,学生在教师的期许下,勇于进取、不断努力,增强自信心与进取心。在双边活动过程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困惑。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民主、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大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教学“数的大小比较”时,采用三轮游戏来探究比较大小的方法。

第一轮游戏的规则:将抽到的数字依次从个位到千位放在一起。

第一次抽数:黄河队和长江队派代表抽数,黄河队抽到9,长江队抽到4。

教师问黄河队的学生:“你们觉得他抽的9怎么样?”

黄河队的学生都很激动地说:“抽得好!”

教师转身问长江队的学生:“你们觉得她抽的4怎么样?”

有几个学生很激愤地说:“不好!换人!”但立即有一部分学生反駁说:“抽得好!不换人!”

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长江队中认为抽得好的学生:“她抽的4比9小很多,你们为什么还说抽得好?”

长江队学生:“他们队的9被抽完了,已经没机会了,我们还有机会抽到9。如果后面我们抽到9放在千位,我们就一定能赢!”

……

第三次抽数完毕准备进行第四次抽数决定千位上的数时,教师要求这次不同时抽,问谁愿意先抽,两名代表均不愿先抽,最终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出长江队先抽,结果他们抽到了5。

教师采访长江队的学生:“接下来,黄河队要抽这最后一个数了,你们希望他抽到几?”

绝大部分长江队学生都喊道:“抽0!”仅有一个女生说:“抽1。”

教师急忙追问:“咦!你为什么希望他抽到1呢?”

女生:“因为规则上说是四位数,如果抽0放在千位得到的就不是四位数了。”

教师:“瞧!真是一位有心的孩子!你们现在希望黄河队抽到几?”

学生(齐):“1!”

教师:“如果他抽到的不是1,你们还有可能赢吗?”

学生1:“只要他抽的比5小都可以。”

教师转身采访黄河队的学生:“你们觉得他抽到几,你们就能赢了?”

学生2:“只要比5大的数字都行。”

……

第二轮游戏的规则:将抽到的数字依次由千位到个位放在一起。

教师采访两位代表:“马上就要抽了,你们紧张吗?”

(两名代表都说不紧张)

教师采访座位上的其他学生:“你们替他们紧张吗?”

(一部分学生摇头,一部分学生点头。)

教师采访点头的学生:“你为什么替他们紧张?”

学生3:“因为这第一抽的数字要放在千位上,很关键。如果抽的不一样,一次就知道谁赢谁输了。”

第三轮游戏的规则:自己决定抽到的数字的摆放位置。

……

在探究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时,教师把游戏分成三个层次。首先是将抽到的数字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顺序排起来,不到千位就无法确定大小,其中也存在悬念。比如大的数字抽得越早,就越让人担心;然后是将抽到的数字按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顺序排起来,这个过程一般很快,只要两队第一张抽出的数不一样,就可以结束比赛,如果千位、百位、十位抽的都相同,最终就看个位;最后让学生自己决定抽到的数字的摆放位置,将整个游戏推向了高潮。这里,既有运气成分,更有谋略因素。比如抽到9后放在千位,赢的信心就足一些;如果抽到7既可以放在千位,也可以放在百位……

在此教学设计中,游戏因规则的改变而层层推进,教师在关键处及时介入,通过高质量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不断被激活,并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与策略。同时,每一轮游戏结束时,教师都让学生及时记录结果,并画出比较大小的关键数字,这就使学生能对游戏中所蕴含的新知及时进行梳理、巩固和内化,体现了“游戏只是载体,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内化才是重点”的教学理念。师生在游戏中平等、和谐地进行双边思维活动,教师不时地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可靠的保证。

四、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学生爱上数学的催化剂

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增强学生自信心作为培养目标。中国少儿委员会提出我国当代少年儿童要具备“五自”,自信就是其中之一。从小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它是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 自信心是学生潜力的“放大镜”,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对于自己学会新的数学知识及在数学活动中顺利完成任务的确信程度,它是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对于数学活动的自觉参与等诸多学习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自信心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接受挑战,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学生爱上数学的催化剂。

例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在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这样组织教学:

1.尝试计算。

师:“98×12= ?”和“184×12=?”这两道算式,你们会计算吗?请试一试。

(先点名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再指名学生分别说一说98×12和184×12的计算过程。)

师:在计算98×12时,98乘十位上的1,得数的末尾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生1:因为是98个十,所以得数的末位要写在十位上。

师:“184×12”这个竖式计算中第一个积是368吗?如果是,它是怎么得到的?

生2:它是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和184相乘的积。

师:得数的末位应和哪一位对齐?

生3:与个位对齐。

师:这第二个积是184吗?如果是,它是怎么得到的?得数的末位应和哪一位对齐?

生4:是十位上的数1乘184得到的。因为是184个十,所以得数的末位应和十位对齐。

师:这两个积再怎样?

生5:两个积合起来就是184×12的结果。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计算98×12就寻找到了计算184×12的计算方法,而且说起算法和算理来头头是道。

2.新旧知识对比,归纳算法。

师(课件出示98×12和184×12的竖式计算):现在再回过头来想想,三位數乘两位数跟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计算方法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6:没有。

师:那它们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个别交流。)

师:派个代表来说一下。

生7:先算个位上的2,再算十位上的1。

师:都是用第二个乘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数。会总结的孩子很了不起!你看,老师没教呢,三位数乘两位数你们都会了。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虽然是新授内容,但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带领学生直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是先通过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计算184×12,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这一新知识进行强化理解。然而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树立进一步尝试探究学习的自信,为学生想学、乐学数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重组教学材料,放手让学生尝试、观察、比较,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跟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计算方法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注入自信的催化剂。学生在足够的自信下放飞想象的翅膀,真正爱上数学。

五、表扬与激励——学生爱上数学的添加剂

表扬与激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托尔斯泰曾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教学的实践也让我体会到,这是一种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精神。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着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成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从人本关怀的角度讲,在数学课堂中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多当众表扬,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鼓励其开动脑筋,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这些鼓励方式的实行,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多表扬与激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善于抓“闪光点” ,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学习。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自信心数学学习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