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网络文学研究
2019-09-02黄也平齐永光
黄也平 齐永光
【摘要】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读者在文学接受上产生了分化,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人群面临萎缩,传统发展模式进入瓶颈期。为此,应通过关注网络文学读者的反馈与期待视野、利用媒介融合拓宽网络文学传播渠道、重视文学内容本身,促进网络文学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 媒介融合 文学接受理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学创作与传播变得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作家、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为人们所熟知,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便捷性大幅提高,读者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难看出,文学接受理论对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文学接受理论的涵义及网络文学的鲜明特征
20世纪,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到哈贝马斯,开始关注作品文本、作家与受众的互动性,德国美学家尧斯更是在《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中将读者置于接受美学研究的中心地位。1970年,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伊赛尔发表《文本的召唤结构》,认为文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是完美的语言结构,而是运用创作、接受、解释等手法,将作者、作品与读者连接起来,将文学研究置于一个合理、动态化的过程中。随后,文学接受理论被广泛应用到传播学中,主要探讨大众作为媒介的接收者的能动作用。美国媒介研究学者约翰·费斯克认为,受众是文学作品积极的解码和编码者,大众、文学作者和传播媒介三者共同完成了文学意义的生产。
网络文学。广义的网络文学定义认为,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发表的小说、漫画、类文学文本及含有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等都是网络文学。狭义的网络文学定义认为,以互联网为发布平台和传播介质,通过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方式加以呈现的首发、原创作品为网络文学。本文的研究主要探讨网络文学狭义定义下的内容。
区别于传统文本,网络文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首先,超文本和多媒体特性。数字化提供了低成本修改信息的可能性,读者可以在网络小说的不同阅读章节间快速跳转,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文学形式越来越多,流通度大幅提高。其次,视觉性与趣味性。网络文学的特殊传播介质使其拥有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文本呈现方式,读者可以欣赏到创作者妙笔生花的文学记忆,也可以与自己有着相同阅读喜好的人交流阅读心得。再次,交互性与即时性。网络文学平台赋予作者广泛的自由度与方便的互动性,任何人都可以创作文学作品,几乎每个人的作品都可以被阅读到。最后,开放性与融合性。数字化场景中,文学作品不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创作者、数字化编辑、媒介技术人员甚至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传统以“我”为中心的创作模式变成了“我们”的合作模式。
网络文学发展呈现双向互动、市场化发展以及期待视野下求新求变的趋势
网络文学的双向互动。文学不再是单一的、客观的活动,正是读者的解释打破了传统文学意义的片面性,形成网络文学特有的“饭圈”文化,使文学作品更加具体化。正如英国文化评论家伊格尔顿所说,是受众让本身不过是白纸上的黑色符号有了具体的意义,没有受众的参与就没有任何作品。对于网络文学作品而言,一方面,作品的意义来源于读者将其在内心的具象化;另一方面,不同时期的大众对于文学作品有差异性很大的解释。受众的反馈是不断创作优秀作品、创新媒介技术表现形式的重要途径。
以读者为中心的市场化发展。“注意力经济”一词来自传媒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认为个人的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注意力经济的驱使下,网络文学网站越来越注重优化文学内容质量和网站阅读体验,使文学的生产和传播逐步倾向消费主义与市场化,高点击、高收益成为商业模式,富有个性和见地的作品渐渐消失,文学的思辨性渐渐消解。
期待视野下的求新求变。文学接受理论提供了创作思路。一方面,文学作品需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融合,才能让读者更好地接受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需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有一定的偏差,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创新,才能赋予读者阅读的新鲜感。在市场环境中,将文学发展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观中来看,秉承文学接受理论的基本原理,重视和发挥读者的能动作用是网络文学发展不可或缺的助力。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网络文学反思和衍生发展
网络文学的多媒介融合。媒介融合趋势下,文学的传播从之前的以媒体单元为主导,转向了以个人为核心。受众从以前的被动接受转为了主动传播,能够接触到更多不受编辑把关的作品,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发布个体的信息,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为个体短篇文学作品传播提供了可能。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网络文学反思。数字化技术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却使得个体在文学接受上产生分化,每一类文学作品有其固定的受众,但不同个体间由于信息内容接受不同,认知差异加剧,进而形成新形式的“信息茧房”。当前盗版平台猖獗、泛滥的现实情况都对网络文学市场环境造成了冲击,而且伴随着漫画、音视频等不同的文学衍生产品,网络文学的付费阅读者面临萎缩,传统发展模式进入瓶颈期。媒介融合同样带来了法规、制度方面的隐患,网络文学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隐私权侵犯、作品抄袭、版权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等问题。
媒介融合视域下网络文学的衍生发展。一方面,以内容为核心的网络文学的改编。网络文学文字的丰富内涵表达是其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文字形式为基础,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成为漫画、动漫、广播剧以及电视剧、电影的改编蓝本。另一方面,以媒介融合为支撑的网络文学传播形式。媒介融合还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形式,可以充分地刺激受众的感官,让更多人能够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另外,跨界也是文学在媒介融合时代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将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与其他商业形式甚至文化形式相融合,可以发展出相应的场景力量。由此,不同媒介形式的网络文学以反哺的形式促进网络文学的流通与发展,新型盈利模式未来可期。
网络文学传播要有全球化视野
网络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同于以往的文学创作方式,注定其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生产,网络文学逐步演变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消费行为。当前,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社会环境,已经与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构思和创作的《娱乐至死》一书所处的年代大不相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学的娱乐化、同质化绝非低俗、庸俗、反社会的代名词。恰恰相反,娱乐化、同质化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人们提供了最让人手不释“卷”的网络玄幻小说、收视最好的电视综艺节目、最受关注的电视剧、最卖座的电影,网络文学快消品极短时间内就能充盈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并不需要完全击垮娱乐主义、流水线生产,它本身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我们采取客观的态度,更好地推动其走向适合我们需要的地方。
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及其IP生态链也在不断向海外延伸。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也要不断借助媒介融合的新渠道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傳播到世界舞台上,让世界了解东方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
文以载道,文以怡情,文以洞察人间百态。新时代文学作品应当在内容上满足社会化需要。文学作者应当勇敢地担负起创作优秀作品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需求。
(作者分别为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王月:《新世纪媒介文化的变迁》,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