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浅谈
2019-09-02王晓芳
王晓芳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人格化传播和对象化传播的主导者,是节目的品牌形象代言人,也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之一。一个主持人的气质、形象、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以主持人的现场讲述为主,以演播厅中背景、道具的展示为辅,它要求主持人不仅要把历史故事讲的生动、传神,让观众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还要能跳出故事,对历史事实给出观点和评论。打开电视机可以看到.历史纪录类节目的主持人既有影视演员,也有电视台主持人,既有男性,也有女性,既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主持风格有沉稳持重型,也有轻松活泼型;有偏重演艺创作型,也有贴近日常生活型,总之风采各异、各有特色。
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从推出至今,始终拥有一批最忠实和最稳定的受众人群。中国第一档国史节目、中央电视台重点创新节目《国家记忆》自开播以来,重播累计到达6.17亿电视观众,全国有近半数电视观众收看过,首播平均收视率0.784%,共8天收视率突破1%,其中单期最高为1.107%。除了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媒体的同类型节目,也赢得了观众良好的口碑,例如,洋溢着历史纵深感和凝重感的凤凰卫视王牌节目《凤凰大视野》自2003年底推出,先后播出了《说不尽的毛泽东》、《世纪宋美龄》等一系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北京电视台的揭秘性纪实节目《档案》利用录制现场的道具和设备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探寻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引起观众的追看与共鸣;湖北卫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节目《大揭秘》自2012年开播以来,用纪录手法全景再现历史,独家视角解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丰富魅力。
那么作为此类节目的主持人,如何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让观众耳目一新,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找准自己的风格定位和特色。
一、电视作为视觉艺术,主持人在“个人形象”上一定要做好功课。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发型、妆容、服装、鞋子等。作为历史纪录类的节目主持人总体把握上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主持人的造型完全贴合故事内容,与故事融为一体,好似主持人就是故事的当事人,这样很容易有代入感,让观众有置身其中之感。例如,北京电视台揭秘性纪实节目《档案》的主持人造型就是遵循这一原则,在2017年2月22日播出的《华清风云西安事变内幕》节目中,主持人身穿帅气的皮夹克,以一名空军飞行员的外形出现,与开场背景图“蒋介石乘坐的一架C47赛克斯飞机”十分契合,迅速把观众带回到1936年12月的西安;另外,主持人的造型,也可与历史故事形成较大反差,以一种“现代人”的形象品读历史。例如,吉林卫视大型文化专题节目《家事》的主持人蒋小涵,在2016年12月13日《曹氏兄弟反叛背后的故事》节目中,身穿粉色短款连衣裙,时尚俏丽,活泼青春,为观众讲述着发生在1800年前三国时期曹氏兄弟之间的故事。作为一名80后,她以现代服饰出场,让观众眼前一亮,成为屏幕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讲述者一定要学会“用眼睛说话”。人的面部是情感变化的“寒暑表”,丰富的面部表情能使有声语言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而在整个面部表情中,最鲜明、最突出、最能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就是眼神,它往往能传递出“无以言表”的微妙思想感情。而历史纪录类节目常常会给主持人特写镜头,这时眼睛的传情达意就特别重要,甚至远远超过声音的表现力。著名演员周迅的眼睛是出了名的会说话,她的眼神可以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的无限真实,通过她眼神的变化,甚至可以判断出剧情的走向。影帝梁朝伟也是公认的“眼神杀”,导演王家卫曾评价他“单靠眼睛就能演戏”,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让他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影视演员拥有神采飞扬的眼睛是他们必备的基本功,所以这也是大约80%的历史纪录题材的电视节目都找他们来主持的原因之一,他们用眼神就能把观众带入到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感受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丰富的感情世界。相比而言,绝大多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缺乏此方面的专业训练,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在读稿,或者眼神游离、不够传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今天,让人欣喜的是,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已经意识到眼神对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所以纷纷开设了专门的眼神训练课。
三、讲述类节目,一定离不开声音的表现力。播音主持专业的人,都学习过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包括发声、语音、播报、朗诵等,这些具体方法构成了一个人声音的表现力。节目类型不同,对声音表现力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新闻类节目的播报,声音会更“实”一些、语速会更快一些,给人以即时、准确、客观之感;广告配音的声音会更“虚”一些,主要运用气息表达内容,常常更具个性、更易煽情;而历史纪录类节目通常有叙有议,叙议结合,需要主持人通过声音的微妙变化,既可以把观众代入故事,体验历史的跌宕起伏,也可以引领观众跳出故事,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看待历史。所以主持人对稿件的处理要非常细腻,让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每一个字都饱含情感;同时语速不易过快,因为观众对故事的理解和消化有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咀嚼和玩味:另外,播出时间也会决定声音的表达,如果是清晨或者临睡前,声音应该尽量轻柔、和缓,不易太过用力,因为清晨人体的所有感官还处在逐渐苏醒的过程,而临睡前观众也不易处于兴奋状态:如果是晚上八点的黄金时段,主持人的声音可以掷地有声、中气十足,因为理论上,黄昏时分大气内的氧气浓度最高,人的血压和心率最平稳,这时观众对激情、饱满的声音不会产生不适感。
由于每个人声音的先天条件不同,所以主持人一定要首先了解自己的声音,在自己感觉舒服的真声范围内,达到最佳表现。
四、肢体语言应“适当”运用,过多会分散观众注意力,过少则显得呆板、不自然。历史纪录类节目经常会有演播厅的全景画面,呈现的不仅仅是主持人的着装、眼神和声音,其肢体动作也受到关注。此类节目信息量较大,为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常常会运用各种视觉和听觉元素,例如短视频、图片、道具、音乐、音效、主持人等,画面信息非常丰富。肢体动作对信息表达主要起辅助作用,当主持人单靠“口头语言”无法生动的传递信息时,可辅之以肢体动作让信息和情感更加逼真、鲜活。例如,当说到“越剧大师徐玉兰,小时候在苦练基本功时,为了完成从三张半桌子的高处一个跟头翻下来,经常在别人午睡时,从一张桌子练起,加到两张、三张……”这一段时,主持人使用手势来表达高度,比单纯口头表达要传神、到位的多。但因为此类节目的画面信息已经非常丰富,不建议主持人使用无意义的、没有辅助信息功能的肢体动作,这样会给观众视觉上有累赘、多余之感,甚至还会影响他们对节目的观赏。但如果从头到尾,主持人都没有肢体动作,又会显得过于刻板,缺少靈动,因为生活中人们说话时,就会自然的有手势、移动等身体语言。所以要想把握好这个“度”,需要主持人对节目内容有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揣摩,并提前设计好自己的肢体语言,使每一个动作都精准、有效。
历史纪录类电视节目的内容、题材极为丰富多样,包括战争、文化、商业、科技等,这给了主持人巨大的创作空间。在充分了解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成为一名个性十足、魅力四射的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