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知法守法用法的小公民

2019-09-02吴晨媚

中小学德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守法法治法律

吴晨媚

摘    要法治专册的学习,需要建立法律与儿童生活的有效链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与发现生活中的“法”,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指导其法治行为,才能帮助学生增进法治认知,促进其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会过“法治生活”。

关 键 词法治专册;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2

2019年秋季,各地都将开始使用全套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其中,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的首次亮相备受关注。法治专册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但是,法治专册并非简单的法律知识教学,而是重在向小学生传递法治理念,引导其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和制度认同,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在此,以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为例,作一探讨。

一、链接“法律与生活”,引领学生提升法治认知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由“法律是什么”“生活与法律”“法律作用大”三个内容组成,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感受法律无处不在,初步了解法律的概念,知道几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法律,初步认识法律在保障社会生活、维护公平正义中发挥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基本能够判断生活中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但并未上升到法治意识的层面。立足学生生活,建立起法律与儿童生活的有效链接,才能激活并提升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知“法治”,逐渐学会从法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生活。

[教学片段1]

师:当你看到“法律”这个词,你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哪些物?

生1:我想到的是一個法官正在审讯犯人。

生2:我会想到美国的恐怖袭击,那些恐怖分子会杀死无辜的人。

生3:我想到的是犯罪分子在监狱度日如年。

“法律”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究竟什么是法律,学生往往说不清楚。在学生的认知中,与“法律”有关的都是大事情,且不是好事情,这种认识自然是局限和狭隘的。但是,这的确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改变这样的看法,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去引导。

为此,教师依托教材,截取了6个日常生活场景:志愿者在斑马线附近帮助学生过马路、老师在教室上课、食堂工作人员在洗餐具、分类投放垃圾、在超市购物、在医院看医生,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视角进行“解读”。

师:这些事和法律有关吗?

生1:志愿者在维护交通,行人过马路必须要走斑马线。

生2:我们去看病的时候,要看一下医生是否有资格证,这样我们才能放心看病。

生3:我们有知情权,医生必须要把病情和吃什么药告诉我们。

生4:在超市购物时,不能偷东西,还要排队结账。

……

教师及时引导,出示相关公共生活规则和法律概念,如道路交通法、消费者权益法等。

立足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踊跃交流着自己的感受和认识。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得学生开始从法律的视角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现象和行为。由此,学生对“法律”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感受到法律并非仅仅是惩恶,更重要的是保护每个人的权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就像空气,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不能没有了它”。

二、引导自主探究与发现,促进尊法守法习惯养成

在法治教育过程之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核心途径是在课堂讲授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其结合自身经验的自主构建。[1]因此,在法治专册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借助生活化的事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生活中发现、实践,从而获得经验性的知识,最终促成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份调查表,指导学生去采访身边熟悉的人,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与哪些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

调查表

被采访者 工作 涉及的法律 生活 涉及的法律

妈妈 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购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课堂上,学生将采访、记录、查找资料所得进行反馈和交流。丰富的交流与分享引发了学生的感慨:各种各样的法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尊法守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以“我们乘着大巴车去秋游”这一话题入手,让学生探究这件事与法律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讨论发现,这件习以为常的事涵盖了太多的法律条文,由此,得出了许多指导行为的“结论”:

生1:不能推搡拥挤,会产生踩踏事故。

生2:驾驶员不能闯红灯,也不能边开车边打电话或看手机。

生3:学校要和旅行社签合同、买意外保险。

……

在充满“法律味”的探究与发现中,学生原有的经验和体验不断深化,从而明晰了权利和义务,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法治思维。而这些意识与思维必将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做到尊法守法。

三、借助“实例”指导行为,帮助学生学过“法治生活”

法治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充分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获取的新知识互相渗透,再让新知识参与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因此,法治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现实的生活开始,努力引领学生朝着可能的目标努力,从而引领其未来生活,提升其生活品质。

六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但依然处在一种观察与模仿阶段,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因此,法治知识的习得与法治理念的践行必须相统一。本课教学必须注重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智慧化地践行法治理念,引导他们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学会寻求法律保护,依法办事。

[教学片段2]

师:学校最近有文艺演出,我们班需要去租赁15套维吾尔族服装,这时候我们需要做什么?

生1:签订租赁合同。

生2:合同里要写清楚数量、价格、出借和归还日期等。

生3:签订的合同要妥善保管。

师:到了约定的时间,我们去取维吾尔族服装时,却收到了印度服装,服装店老板还坚称这就是维吾尔族服装。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4:拒绝领取印度服装。

生5:可以把合同拿出来,和老板讲理。

生6:可以去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教师请学生课前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证件和票据,如结婚证、房产证、旅游合同、超市小票、购物发票等;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这些物品所具有的法律效力。于是,学生很容易认识到诸如民法在指导人们签订和履行合同,调整生产、贸易、消费等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等。

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剖析,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法治生活”,在“法治生活”体验中学会维护自身的权益,用法治思维处理生活事件。这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性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过美好的“法治生活”。

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需要从小培养,也需要系统培养,法治专册是小学阶段法治教育顺利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探索更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法治教育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孟宪云,全晓洁.从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看法治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3):18-23.

(作者单位:宁波市海曙区信谊小学

浙江宁波   31517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守法法治法律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案
涉及网络募捐的现有法律规定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争做守法好少年
伤不起的误判:被“艾滋”10年让老农“生如死囚”
大街上撒满黒钉
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