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用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2019-09-02杨帆程黎娜张玲娟李修岭
杨帆 程黎娜 张玲娟 李修岭
肝硬化是引起门脉高压(PH)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包括感染、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1]。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已提出多种方式,如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以往行传统手术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远期预后仍欠佳[2]。近年来,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在PH治疗中应用广泛,它能于肝门静脉处置入支架,达到人工分流的目的,促进肝脏血液流动,下调门脉压力[3]。既往研究中关于TIPS的探讨大多集中于近期疗效,本研究旨在分析TIPS对肝硬化PH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TIPS组(n=39)、对照组(n=39)。对照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0~74岁,平均(57.94±12.75)岁;Child-Pugh分级:A级14例,B级21例,C级4例;顽固性腹水:有16例,无23例;静脉曲张程度:轻度3例,中度20例,重度16例。TIPS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30~72岁,平均(56.24±11.26)岁;Child-Pugh分级:A级12例,B级22例,C级5例;顽固性腹水:有15例,无24例;静脉曲张程度:轻度4例,中度18例,重度17例。研究方案获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1)因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2)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内镜、药物治疗均无法控制出血情况;(3)无外科手术禁忌;(4)有家属陪同,知情同意。
(二)排除标准
(1)门静脉海绵样变;(2)凝血功能异常;(3)多肾囊;(4)肾、心、脑等器官严重损害;(5)恶性肿瘤;(6)胆道梗阻;(7)门脉血栓。
三、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均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肝静脉、门静脉等检查,了解腹水、出血情况,分析严重程度,并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一)对照组
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前行全麻,切开左侧肋缘下部位,将切口定于左侧腹部,游离胃脾、胃肠处的韧带,将脾脏切除。分别结扎离断脾动脉及胃左、胃右、胃中静脉。将食管下约7 cm内的静脉侧支、周围血管、食管支、膈下支离断。选取离断创面,对其予以浆膜化处理,常规置引流管,将伤口缝合。
(二)TIPS组
行TIPS术,术前实施全麻,入路口为颈静脉,经导丝引导将穿刺套装插入,达下腔静脉。确定右肝静脉位置,经造影剂造影,按照造影结果确定穿刺点部位。当穿刺针、穿刺套管达肝实质时,将穿刺针抽出,保留穿刺套管。根据回流血液压力、颜色对血液性质进行判断。利用造影剂显示穿刺点远端门静脉,经超硬导丝引导,送入穿刺套装,达门静脉主干,留置10 F外鞘,对门静脉压力进行测定,针对门静脉进行正侧位造影。按照造影结果将诱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静脉经弹簧圈予以栓塞。利用球囊对穿刺道进行扩张,将金属支架(自膨式,内径8 mm)置入。
两组术后均固定头部2~4 h,行各项常规检查,包括凝血功能、血常规、心电监护等,给予抗凝、抗炎、保肝等处理。出院后经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国药准字H31022123)行6个月的抗凝治疗,如果存在出血倾向,则停用该药。
四、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入院复查。(1)门静脉参数:比较两组术前、末次复查(术后12个月)时的门静脉参数,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三星麦迪逊,H60)测定,包括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门脉压力梯度值(PSG)。(2)顽固性腹水疗效[4]:完全缓解:腹水彻底消失;部分缓解:腹水量较治疗前减少50%;无效:腹水量减少不足50%。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3)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内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再出血[5]:①黑便次数增加,呕血;②肠鸣音;③血尿素氮上调;④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下调。肝性脑病[6]:①具备肝性脑病诱因;②处于昏迷、昏睡状态,精神状态紊乱;③脑电图提示存在扑翼样震颤;④血氨水平上调,肝功能损害严重。(4)记录两组远期生存率。
五、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两组顽固性腹水疗效比较
TIPS组有15例顽固性腹水,其中完全缓解7(46.67%)例,部分缓解6(40.00%)例,2(13.33%)例无效,总缓解率为86.67%。对照组有16例顽固性腹水,完全缓解6(37.50%)例,部分缓解7(43.75%)例,3(18.75%)例无效,总缓解率为81.25%。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χ2=0.006,P=0.937)。
二、两组手术前、后门静脉参数比较
两组术前各门静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PSG低于术前,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高于术前(P<0.05),其中TIPS组脾静脉内径、门脉压力、门脉内径、PSG低于对照组,门脉主干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三、两组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
在术后12个月内,TIPS组再出血、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5.13%(2/39)、10.26%(4/39),对照组分别为20.51%(8/39)、12.82%(5/39)。TIPS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χ2=4.129,P=0.090),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连续性校正χ2=0.000,P=1.000)。
四、两组远期生存率比较
在术后12个月内,TIPS组有2例(5.13%)死亡,37例(94.87%)生存。对照组有8例(20.51%)死亡,31例(79.49%)生存。TIPS组生存率较对照组更高(χ2=4.129,P=0.090)。
表1 两组手术前、后门静脉参数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P<0.05。
讨 论
通过分析两组顽固性腹水疗效,提示TIPS术与传统手术的效果非常接近。这可能与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有关,本次选取的顽固性腹水样本量少,未来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本研究发现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TIPS术能更有效的改善远期门静脉参数,表明TIPS术的应用效果更显著。TIPS术需通过造影技术于门静脉分支与肝中或肝右静脉建分流道,将金属支架置入,促使门静脉血流分流,下调门静脉压力,达到治疗目的。研究表明该术式对门脉高压所致的顽固性胸水、腹水均有良好治疗作用,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等特点[7]。传统手术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对肝功能损害大,这可能是影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8]。TIPS术中涉及的手术操作也可能导致肝细胞受损,引起肝损伤,但现阶段的穿刺技术非常成熟,1次成功率较高,可降低肝损害风险。另有研究提示,在合理控制分流大小的情况下,能减少肝损害[9]。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其改善远期门静脉参数的重要机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IPS术远期再出血率明显下降,表明该术式可降低再出血风险。TIPS术将断流术、分流术结合,能更有效的对门脉压力进行控制,它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有治疗、预防作用,这是其降低术后再出血风险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提示两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表明与传统手术相比,TIPS术未能进一步下调远期肝性脑病风险。但既往有研究[10]发现TIPS术可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与本研究结论相悖。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观察时间长短不同有关。本研究主要分析远期疗效,而上述提及的他人研究中着重观察近期疗效,因此导致二者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本研究提示在术后12个月内,TIPS术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该术式可提高远期生存率,笔者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该手术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门静脉参数,降低再出血率,有利于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