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近代建筑师辰野金吾及“辰野式”建筑

2019-09-02周韬陈启泉鵜飼哲矢ZHOUTaoCHENQiquanUKAITetsuya

世界建筑 2019年8期
关键词:建筑师车站日本

周韬,陈启泉,鵜飼哲矢/ZHOU Tao, CHEN Qiquan, UKAI Tetsuya

作者单位:周韬,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启泉,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鵜飼哲矢,日本国立九州大学艺术工学研究院

1

2

3

1 Ringer House(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18)

2 英国建筑师乔塞亚·康德(图片来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ジョサイア·コンドル)

3 辰野金吾(1854-1919)(图片来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辰野金吾)

1 绪论

1.1 时代背景与日本建筑近代化历程

1853 年,随着美国(黑船事件)1)等欧美列强相继入侵日本,仍处于小农经济的日本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日本国内矛盾日趋严重,由此产生了被称之为“明治维新”的革命运动。该运动从1853年开始2)至1877 年3)结束,明治政府彻底主导日本国内政权,开始倡导向西方列强学习,并实行全面西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1870 年代以后,西方近代建筑的样式在率先几个开埠的港口如长崎等地开始慢慢出现(图1)。这一时期的日本西洋建筑多为在日本生活的西方人设计,建筑物在技术上与日本传统建筑迥异,但在设计层面却难以有更多的表现。于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国内相继设立的大学等教育机构开始计划培养明治维新以来第一代受到系统教育的建筑师。在大量由明治政府聘用的西方建筑师如乔塞亚·康德4)(Josiah Conder,图2)的协助下,日本第一代受到西方系统建筑教育的建筑师开始成长起来。辰野金吾是这一时代的代表性建筑师,被称为日本建筑之父(图3)。

1.2 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日本东京车站(辰野金吾作品)5)的修复与改建,多数日本学者将目光投向关于辰野金吾与“辰野式”建筑的研究。如京都造形艺术大学的河上真理与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清水重敦从2010 年开始对辰野金吾及其作品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研究,在日本建筑学会大会上多次发表关于辰野金吾设计思想的研究成果[1],并以此为基础著有部分相关著作[2]。日本的《新建筑》杂志在东京车站修复完成之际(2012)对其有特别报道,展示了很多未公开史料[3]。东京大学的藤森照信长期从事日本近代建筑研究[4,5],其中关于辰野金吾的部分也有研究较深入的论文发表[6]。东日本旅客铁道的工程师大内田史郎则对东京车站的设计意匠以及建筑技术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考察[7]。我国对于日本近代建筑的研究主要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如浙江大学的傅舒兰对“明治日本产业革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的过程及其意图进行了解读[8]。而在日本建筑近代化历程方面,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还略有不足。本文以日本近代的代表性建筑师辰野金吾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辰野金吾的建筑作品为基础,考察辰野金吾设计思想形成的原因,并以此讨论在明治(1868-1911)这个时代变迁的时期日本建筑近代化的历程。

2 辰野金吾及其建筑设计思想

2.1 辰野金吾其人

(1)工学部大学校时期的建筑修学

辰野金吾1854 年生于唐津藩(今日本九州地区佐贺县)[2]。明治3 年(1870),伴随着日本社会西化的进程,唐津藩也设立了以教授西洋科学为主的学校“耐恒寮”。受到时任耐恒寮英语教师的高桥是清6)的影响,辰野金吾进入该校学习西洋科学,为之后接受系统西方建筑教育打下了基础。

明治6 年(1873),明治政府工部省7)为培养高等工业人才设立高等教育机构“工学寮”(后于明治10 年(1877)改组为“工部大学校”)。工部大学校开校当年,辰野金吾通过入学考试进入工部大学校学习(图4)。

工部大学校初任校长亨利·戴尔(Henry Dyer)8)参照当时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经过两年的预科学习(学制为两年预科+四年专业学习),辰野金吾选择进入造家学科(后改名为建筑学科)学习。在辰野金吾在校学习的第四年(1877),英国建筑师乔塞亚·康德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担任工学部大学校建筑学科教师,教授东西方建筑样式、建筑装饰技法、建筑意匠等方面内容。由此,辰野金吾与同期的建筑学科学生们开始接受系统的西方建筑教育。

(2)欧洲留学时期

明治12 年(1879),辰野金吾以建筑学科第一的成绩从工部大学校毕业(图5、6),和其他学科毕业的10 余名同期生一起获得日本政府的公费留学资格,前往欧洲留学。

1880 年3 月,辰野金吾抵达英国。其后在英国的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及皇家艺术大学(Royal Academy of Arts)访学,同时也在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图7)9)建筑事务所积累实践经验。在访学结束前,辰野金吾游历法国和意大利,实地考察了大量法国的哥特式建筑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明治16 年(1883),辰野金吾回到日本国内。在欧洲期间留下的《辰野金吾滞欧野帐》10)成为研究这一时期辰野金吾活动及设计思想形成原因的重要史料(图8)。

(3)作为教育者与建筑师的辰野金吾

从欧洲留学回到日本的辰野金吾首先在工部省任职,明治17 年(1884)接任合同期满的英国人康德成为工部大学校的教师,并被委以教授职务(图9)。

明治18 年(1885)年工部省被取消,工部大学校也被并入文部省所管理的东京大学工艺学部。这之后直到明治35 年(1902),辰野金吾一直承

4

5

6

7

8

9

10

4 辰野金吾工学寮入学证明

5 工部大学校第一期毕业生成绩单(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34)

6 辰野金吾欧洲留学申请书(4,6图片来源:由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研究院鵜飼哲矢副教授提供)

7 英国建筑师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1827-1881)

(图片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lliam_Burges)

8 辰野金吾滞欧野帐(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9 东京大学所藏辰野金吾任命委任书(图片来源:由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研究院鵜飼哲矢副教授提供)担着日本建筑学教育的中枢作用。除了教授在威廉·伯吉斯建筑事务所学习到的“艺术建筑”(Art Architecture)观念11)之外,辰野金吾基于日本地理条件和传统文化,对日本传统建筑样式与建筑的抗震性能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观点与研究成果在辰野金吾的大部分建筑作品中有所体现,对此后的日本建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治19 年(1886)以辰野金吾为中心,日本的建筑设计者、技术者、施工人员统合起来成立造家学会(现日本建筑学会)。基于对日本建筑界的贡献,日本的建筑学者将辰野金吾称为日本的建筑界之父。

而作为建筑师的辰野金吾的建筑实践工作,可以以明治35 年(1902)为分界点来讨论。明治35年(1902)之前,辰野金吾在担任教职的同时也为日本政府工作。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日本银行本店(图10-13)。

该建筑于明治23 年(1890)开工,历经6 年竣工。建筑共3 层,上两层平面形态呈“円”字形,首层为基座层,内部设有由柱廊包围的内庭。基座层的外立面上仅开小窗。在平面的中心处紧邻内庭的位置设置了一个八角形的穹顶。整个建筑的设计可以看出是以法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为模板,在样式和风格上成功宣扬了明治时期日本社会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形态。明治35 年(1902),辰野金吾辞去东京大学教职和兼任的政府职务,与其他几位建筑师12)合作开设独立建筑事务所,以独立建筑师的身份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从这一时期开始,辰野金吾逐渐脱离政府对建筑设计的管理控制,设计的作品多以红砖与白色条状石带为特征,具有丰富的天际线,这类作品被称为“辰野式”建筑13)。其中的代表作是东京车站(丸之内站房,图14)14)。关于东京车站的设计意匠将在其后的章节中详细讨论。

2.2 辰野金吾建筑设计思想的形成

从辰野金吾的建筑修学与工作经历来看,关于其建筑设计思想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首先是在工部大学校(今被并入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学习经历。明治时期也是西方建筑体系从近代向现代转变的时期,西方建筑界此时充满了对各类历史样式如哥特、罗马风格的模仿与折衷。英国建筑师康德来到工部大学校任教,将西方的建筑体系连同这一趋势一起带入日本。而当时的日本政府也需要欧洲的如哥特、文艺复兴等建筑样式来代表和宣扬新生的国家权力。

其次是在欧洲留学的经历,尤其是在法国和意大利游学时期参观的哥特与文艺复兴建筑,对辰野金吾在今后设计代表国家的公共建筑以及“辰野式”建筑的形成影响十分深刻。这一点从《辰野金吾滞欧野帐》中对各类风格建筑的详细记录可以看出(图15、16)。

3“辰野式”建筑

明治35 年(1902),辰野金吾开始以独立建筑师的身份从事建筑设计活动。其设计风格也从初期的以文艺复兴为模板的严肃作风转向以红砖和白色带状石条为特征的活泼样式。这一时期的建筑通常也被称为“辰野式”建筑。

(1)“辰野式”建筑的由来

所谓“辰野式”建筑,原本源自于英国建筑师理查德·诺曼·肖(Richard Norman Shaw)15)惯用的“安妮女皇风格”(Queen Anne Style Architecture)16),经辰野金吾学习引用之后演化成为自身的风格。“辰野式”这一词语本身的出处也较为模糊。在一些讨论辰野金吾建筑作品的文献里常常可以看到“所谓辰野式”(日语原文:いわゆる辰野式)这一类的描述。而在辰野金吾逝世之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迅速传播至日本,辰野金吾的建筑成为下一代年轻建筑师超越的对象。“辰野式”建筑这一词语也常被用来讽刺设计没有创造性,被认为是“红砖与花岗石的堆砌”(日语原文:赤煉瓦と花崗岩のダンダラ積み)。然而在1970 年代,根据建筑史学家藤森照信的研究,这一情况有了变化。辰野金吾建筑作品的价值不断被挖掘,其作品在体现强烈的纪念性的同时整体建筑风格也十分明快,装饰性元素个性较强烈[4]225-234。“堆砌”的做法经考察是基于当时建筑抗震方面的考虑,同时也可以被认为是辰野金吾自身强硬个性的体现。由此开始,“辰野式”建筑这一词语成为一般的中性词语被广泛使用。

(2)“辰野式”建筑的代表作—东京站(丸之内站房)

明治初期,随着东京首都圈的范围不断扩大,铁道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在东京的新桥地区和上野地区之间需要铁道连接的必要性提议增高。因此,明治21 年(1888)东京市政府颁布《东京市区改正条例》,确定东京车站的建设地点在新桥与上野之间的中间位置,明治23 年(1890)该规划通过日本国会审议正式确立[9](图17、18)。

11

12

13

14

15

16

东京车站最初的方案是由日本政府招聘的德国铁道工程师弗朗茨·巴尔策(Franz Baltzer)17)设计。在巴尔策的设计方案中将进站口与出站口分别设置在南北两端,中央位置是日本皇室专用的出入口,在当时看来平面设计非常独特(图19-22)。在建筑造型和风格方面,采用折衷的方式。建筑的维护墙体部分设计是西方建筑的样式,但在屋顶的设计上却使用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式。巴尔策对此的解释是,传统样式是否可以适用于面向新时代的站房建筑,以及能否对日本传统建筑再评价,以此为契机提出了这样的折衷方案[10]。明治36 年(1903)巴尔策回国以后,由于东京市区规划做出调整,从东京站的皇室出口部分规划了一条直通皇居的道路,东京站的意义因此被强化。作为当时代表国家的重要交通建筑,政府要求对东京站重新设计,并将此工程委托给辰野金吾。由于铁道部门对设计条件的限制,辰野金吾对将动线分开的平面设计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但是在建筑的造型和风格上,辰野金吾将原有的折衷式方案推翻,以西方建筑样式为模板对此重新设计。

东京站方案设计总共经历了3 个阶段。在接受委托之后的明治37 年(1904),辰野金吾马上提出了第一阶段方案。这一阶段方案采用严格中轴对称的造型。建筑共两层高,在水平方向上由5 栋塔楼分为5 段,各栋塔楼由连廊及水平长向的建筑空间串联为整体。每栋塔楼根据位置的不同设置不同形态的穹顶,以起到突出对称轴中心的作用(图23)。由穹顶形成的天际线使建筑充满跳跃感,建筑整体看来更像是街道而并非是一座完整的建筑。第二阶段的方案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在某些细部进行调整,使其具有实施的可能性。比较大的改动是中央处的塔楼形态。相比第一阶段方案,这一阶段中央处的塔楼高度更高,整体形态更加纤细,以此强调作为皇室出入口位置的重要性(图24)。第三阶段方案是在明治40 年(1907)提出的。当时正值日本赢得日俄战争时期,为了宣扬国家形象,日本政府决定将站房规模扩大,同时站房里面加入旅馆功能。方案经过大幅修改之后,建筑层数增加至三层,之前被塔楼分为5 段的建筑形态由于层数的增加被联为一体。水平向的屋檐贯穿整个建筑三层顶部位置,塔楼的垂直性被弱化,两侧塔楼的穹顶突出屋檐,中央塔楼处的穹顶高度要明显低于两侧。与第一阶段相比,建筑整体的跳跃感被弱化,纪念性得到加强。第三阶段的方案最终被确定为实施方案,东京站于明治41 年(1908)开工,历经6 年于大正3 年(1914)竣工(图25)。

随着东京车站的顺利竣工,“辰野式”建筑这一称呼也随之产生并且广泛流传。“辰野式”建筑虽以“安妮女皇风格”(Queen Anne Style Architecture)为模板,以红砖和白色带状石条为建筑材料,但是却没有非对称平面和大量不规则屋顶带来的自由感和跳跃感,而是将其与文艺复兴讲究严格中轴对称、反映秩序的建筑设计手法融合,形成独有的“辰野式”建筑特征(图26-28)。东京车站的成功建设,不仅仅反映了建筑师辰野金吾的个人意志,也是日本铁道部门的意见、城市规划部门的意见乃至国家权力融合在一起的集中体现,是研究日本近代建筑的代表性案例。

(3)“辰野式”建筑的特征

根据以上章节的讨论,可以对“辰野式”建筑的特征进行总结。“辰野式”建筑的实质是借用西方的样式风格,考虑日本地震多发的地质条件,使用红砖和白色带状石条作为建筑材料,搭配独特的穹顶形式,将多种多样的装饰元素融合在一起进行折衷,并在保证各类元素之间平衡性的同时进行自身

17

18

19

10 创立初期的日本银行本店(1896)(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1])

11 日本银行本店现状(摄影:周韬)

12 日本银行本店鸟瞰(图片来源:http://news.21cn.com/caiji/roll1/a/2016/0301/13/30691133.shtml)

13 日本银行转角细部(摄影:周韬)

14 东京车站丸之内站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2]37)

15.16 辰野金吾滞欧野帐记录内容(图片来源:由日本九州大学艺术工学研究院鵜飼哲矢副教授提供)

17 1895年东京铁道网铺设情况(绘图:周韬根据参考文献[9]61插图改绘)

18 东京车站现状周边环境(绘图:周韬根据参考文献[12]39插图改绘)

20

21

22

19 巴尔策设计的东京车站一层平面(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63)演化。在“辰野式”建筑中既能看到西方近代建筑折衷主义时期强烈的表现力,也能感受文艺复兴及新古典主义带来的秩序与安定感。“辰野式”建筑与下一代建筑师推行的现代主义建筑相比虽然有些严肃与不合时宜,但是在当时日本刚刚打开国门,开始慢慢向西方建筑学习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更能体现一个新生国家所需要的权威性与象征性。

4 结语

明治时期是日本国内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由建筑的样式与风格的变化反映出整个社会向西方学习的意识形态。但对于外来文化,日本建筑并没有一味的接受与模仿,而是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有选择地吸收。我国经过近40 年的改革开放,建筑业伴随现代化的进程步入一个发展高峰期。与日本同样,我国也面临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保留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建筑创作,日本建筑的近代化历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提供借鉴。

23

24

25

26

27

28

29

20.21 巴尔策东京车站方案进站口正立面与侧立面

22 巴尔策东京车站方案皇室专用出入口正立面与侧立面(20-22图片来源:https://ja.wikipedia.org/wiki/フランツ·バルツァー)

23 辰野金吾提出的东京车站第一阶段方案

24 辰野金吾提出的东京车站第二阶段方案

25 辰野金吾提出的东京车站第三阶段方案(最终实施方案)(23-25图片来源:参考文献[9]65)

26 东京车站现状(皇室出入口)

27 东京车站现状(一般出入口)

28 东京车站现状(26-28 摄影:周韬)

29 东京车站一层(下)及二层(上)平面示意(修复后)(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2]54)

注释

1)日本嘉永六年(1853),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最后双方于次年(1854)签定《日美和亲条约》(又称《神奈川条约》)。由于舰队中的近代铁甲军舰全被漆成黑色,日本历史上也称之为“黑船事件”。

2) 日本政府官方宣布的明治元年是1868年,但实际上1853年的黑船事件是明治维新开始的契机。

3) 从明治元年1868开始的几年时间里,士族阶层出于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接二连三地发生。直到1877年,明治政府开始全面主导日本国内政权。

4) 乔赛亚·康德(Josiah Conder,1852-1902),英国建筑师,1877年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担任工部大学校(现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教师。

5) 东京车站为辰野金吾设计,于1914年竣工,虽然受到地震与战争的影响数次损毁修复,至今一直在持续不断地使用。在2003年经日本文化厅审议决定,对最初由辰野金吾设计的部分即丸之内本馆予以保留并修复至原貌。该项工程于2012年完成,并于2014年迎来开业百年纪念。

6) 高桥是清(1854-1936),第20届日本首相、第7届日本银行总裁。

7) 工部省是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央官厅之一。明治3年(1870)成立,工部省的成立宗旨是学习欧美的先进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8) 亨利·戴尔(Henry Dyer,1848-1918),英国工程师,1873年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担任工部大学校(现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校长,1882年离任返回苏格兰。

9) 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1827-1881),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2-1901)的代表性建筑师之一。伯吉斯是哥特复兴的支持者,他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在其逝世不久之后到来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时期的建筑特征。

10)《辰野金吾滞欧野帐》是辰野金吾欧洲留学时期以图文形式做的笔记,现存共4册,记载的内容主要是建筑的细部如屋顶、窗户的做法等。现藏于辰野家。

11) “艺术建筑”(Art Architecture)是威廉·伯吉斯倡导的建筑设计观念。威廉·伯吉斯也常将自己称为艺术建筑师(Art Architect)。伯吉斯艺术建筑的代表作有卡迪夫城堡(Cardiff Castle)的翻新和圣巴芬教堂(Saint Fin Barre's Cathedral)等。

12) 1903年,辰野金吾与葛西万司在东京开设“辰野·葛西建筑事务所”;1905年,辰野金吾与片冈安在大阪开设“辰野·片冈建筑事务所”。

13) “‘辰野式’建筑”是日本建筑学界的专有名词,在讨论辰野金吾及其建筑作品时常被使用。

14) 东京车站经过数次改扩建,规模比初创时期扩大数倍。最初由辰野金吾设计的部分称之为“丸之内站房”。

15) 理查德·诺曼·肖(Richard Norman Shaw,1831-1912),英国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以乡村住宅和商业建筑设计而知名。

16) 安妮女皇风格(Queen Anne Style Architecture)在英国常常被用来描述英国本土建筑师设计的领地领主的庄园,而并非指代皇室建筑。在19世纪末,该设计风格由理查德·诺曼·肖推广。主要以不规则的陡峭屋顶、在建筑端部的塔楼和转墙面为主要特征。

17) 弗朗茨·巴尔策(Franz Baltzer,1857-1927),德国铁道工程师,1898年受日本政府招聘赴日进行铁道技术指导,构建了整个东京的铁道网络,1903年回国。

猜你喜欢

建筑师车站日本
胖胖的“建筑师”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车站一角
《黄金时代》日本版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车站联锁仿真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