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护理中治未病理念的应用分析
2019-09-02邵铮
邵铮
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分泌缺陷或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代谢疾病,主要特点为高血糖[1]。如患者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体内组织、器官均长期处于高血糖的侵蚀,易出现眼部、心、肾、足等部位的并发症,而并发症一旦发生,则很难逆转[2-3]。同时由于糖尿病不能完全治愈,需长期药物治疗控制,并且病情易反复,使患者出现较严重负性情绪,降低治疗依从性[4]。“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5]。本次选取84 例糖尿病患者,探究常规护理治疗联合治未病理念对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1 月—2018 年3 月收治糖尿病患者84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42 例患者。
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4 例、18 例,年龄45~78 岁,平均(62.34±5.67)岁;病程3~17 年,平均(5.67±1.34)年;其中伴高血压者12 例、伴高血脂者11 例;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3 例、19 例;年龄44~76 岁,平均(62.34±5.31)岁;病程3~18 年,平均(5.65±1.27)年;其中伴高血压者11 例、伴高血脂者12 例;两组患者糖尿病类型均为2 型糖尿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严重脏器障碍患者;排除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排精精神疾病患者;本次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健康教育讲解: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糖尿病的成因、危害及治疗方式;(2)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包括少食多餐、减少糖分盐分的摄入等;(3)指导患者适量运动,增加机体循环代谢,从而稳定血糖指标;(4)建议患者戒烟酒,并保证充足睡眠。
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治未病理论:(1)未病先防:①情志护理: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良情绪会对机体重要脏器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忧思过度还会影响体内环境稳定,降低机体抵抗力,从而加大了患病几率。所以,未病先防首先应从情绪管理入手,向糖尿病患者讲解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让患者对自身情绪管控产生积极性,从而达到稳定体内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②饮食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方面是需要绝对控制,若饮食上不能自律,则血糖水平不稳定,增加发生并发症几率;在与患者沟通时,重点介绍含糖量少、营养丰富的新鲜果蔬,日常饮食中可适量做些药膳,如煲汤中加黄芪、茯苓等健脾胃、通经络食材,避免因体内血流运行不畅引起肥胖,从而引起血糖波动情况;③生活起居:“未病”即阴阳平衡,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应顺应季节变化调整作息规律,达到与自然同步调整穿、吃、劳作、休息,从而达到稳定血糖的作用;(2)既病防变:在空腹血糖或餐后2 h 血糖值偏高且药物治疗后高血糖值仍反复,除了加强药物控制之外,仍需对其运动、作息、饮食等方面进行严格调整,避免侵蚀体内脏器,引起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在护理后6 个月回院复查,了解患者血糖情况,并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并发症情况,向其发放并回收心理状态SDS、SAS 调查问卷以了解其当下心理状态。
1.3 护理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 个月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 血糖(2 hBG)。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 个月心理状态(以SDS、SAS表示)[5]:SDS(抑郁自评表):≥53 分之后,得分越高表示抑郁情况越严重;SAS(焦虑自评表):≥50 分之后,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情况越严重。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6 个月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 个月血糖指标
护理前,两组患者FBG、2 hBG 指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6 个月,两组患者指标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 个月心理状态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SDS、SAS 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6 个月,两组患者以上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1 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8%(2/42);对照组患者并发发糖尿病足1 例,并发糖尿病肾病4 例,并发心脑血管疾病3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9.1%(8/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86,P<0.05)
3 讨论
糖尿病通常可分为4 种,即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其中以2 型糖尿病最为常见。2 型糖尿病即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缺失引起的代谢性疾病,由于患者体内长期存在高浓度血糖,会逐渐侵蚀其体内其他脏器,易造成并发症的发生[6-7]。常规治疗中,对糖尿病患者主要以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控制等方面稳定患者血糖值,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患者对其防治知识不了解,导致其血糖不稳定,极易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不利于患者病情长期稳定[8-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疾病治疗的观念也逐渐从“治疗”转变为“防治”,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似,即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减少疾病发生或发作几率,减少治疗次数,同时降低治疗成本[10-12]。在日常生活中,未病先防之道在于顺从自然,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阳调和,即顺应自然变化规律,以春夏以生长养阳、秋冬以藏养阴的方式调整患者饮食起居;调整对疾病恐惧、焦虑心态,保持精神上安静清净,以真气深藏顺从、精神不外散的方式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了解“防治”的重要性,提升其对控制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降低其不良情绪,提高对自身疾病的重视,稳定自身血糖值,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护理前,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及心理状态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在经过中医“治未病”理念护理的观察组,心理状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并发症发生率上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8%小于对照组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 个月FBG、2hBG 水平比较(mmol/L,)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6 个月FBG、2hBG 水平比较(mmol/L,)
注:与护理前比较,aP<0.05,bP<0.05。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水平的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水平的比较(分,)
综上,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治未病”理念,可以降低患者血糖水平、改善其不良情绪,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