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19-09-02黄朝霞高建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体位偏瘫肢体

黄朝霞 高建英

脑卒中是一种起病突然、进展快速的常见危重症,主要与多因素所致的脑动脉闭塞、狭窄或破裂有关。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神经内科药物与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然而此类干预措施对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相对缓慢,整体收效不够理想[1-2]。有研究认为,血管再通时间可以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越早进行康复干预则越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3]。然而,部分研究对于超早期康复护理的安全性存有争议[4-5]。现代神经疾病生理学研究发现,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通过规范的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促使神经功能重建,继而改善偏瘫肢体功能[6-7]。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本院选择98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施以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以此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8 例。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卒中;首次发病,且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标准: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以及伴有恶性肿瘤;发病前已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与沟通功能障碍、休克或有精神疾病史。98 例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9 例患者,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龄49~75 岁,平均年龄(60.5±4.5)岁;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脑卒中32 例,出血性脑卒中17 例;肢体功能障碍位于左侧25 例,右侧24 例;发病时间4~18 h,平均发病时间为(8.9±2.2)h;其中伴高血压12例,糖尿病8 例,高脂血症3 例。研究组49 例患者,男性27 例,女性22 例;年龄48~75 岁,平均年龄(60.8±3.8)岁;脑卒中类型为缺血性脑卒中33 例,出血性脑卒中16 例;肢体功能障碍位于左侧26 例,右侧23 例;发病时间4~18 h,平均发病时间为(8.4±2.3)h;其中伴高血压11 例,糖尿病9 例,高脂血症3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肢体功能障碍部位、发病时间与基础疾病构成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院已对本次研究内容进行审核,且批准研究。同时,本次研究内容与方法均告知患者家属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采取常规治疗与康复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于发病2 w后实施康复护理,包括肢体按摩、被动活动、主动活动与日常功能训练等。研究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4 h 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内容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脑卒中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等特点,患者面对突发性的变化往往会产生恐惧、焦虑、伤感,甚至绝望等情绪[8]。针对此,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评估患者的情绪表现,通过耐心的解释与沟通,并结合音乐疗法、健康教育、心理暗示、亲情关怀等方法缓解其不良情绪表现。同时,向患者讲解尽早实施康复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介绍成功案例提高他们对战胜疾病的信心[9]。(2)良肢摆放:尽量取健侧卧体位,即患侧上肢前伸,使肩关节屈曲100°,将垫枕置放在上肢的下方,五指张开,健侧上肢可自由摆放。将长枕放置在患侧下肢,直至足部,以便预防踝关节内翻畸形,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屈曲体位,足下踩枕头,使踝关节呈90°,避免足部下垂与外翻,健侧下肢自由摆放。为了保证患者的舒适度,护理人员亦可根据其需求选择患侧卧体位,即前伸患侧肩关节、伸展肘关节、后旋前臂、背伸手腕、五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下肢向前,髋与膝关节屈曲,将软枕放置在关节下方,患侧髋与膝关节自由弯曲。协助患者每间隔2 h 调整1 次体位,调整体位时注意动作缓慢且轻柔,避免头部过度扭曲。(3)按摩:适当的按摩可以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3 次/d,10~15 min/次。根据患者肌肉情况调节按摩力度,一般以中等力度按摩为宜。(4)被动训练:患者卧床期间可进行被动活动训练,即肩关节外展前屈、上下抬举,前臂旋后旋前运动,肘关节屈曲与伸展运动,髋关节外展内收与抬举运动,腕关节伸屈运动,指关节垂直水平运动,踝关节旋转运动等。被动活动关节时应以“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近端再远端”、“幅度由小至大”为顺序,2~3 次/d,30 min/次。同时,鼓励患者想象肢体活动,并以冷热刺激法激发患侧的感觉。(5)主动运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被动运动良好时,可逐渐过度到主动运动。首先患者可在床上进行肢体与各关节的主动运动,之后逐渐进行卧位向坐位转变,以及坐位平衡训练。训练时应指导患者缓慢变换体位,不可用力过猛,以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待上述动作已能完全掌握后,可从坐位转变至站立体位,之后再进行站立训练与步行训练。早期步行训练时应做好防护工作,并让患者使用搀扶物,循序渐进的完成独立站立与步行训练。(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待患者可以接受主动训练,且能够独立从床上坐起时,逐渐开始实施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训练时以患侧肢体为主,健侧肢体为辅,训练内容包括吃饭、拿物品、穿脱衣物、洗漱、如厕等。训练期间,护理人员与家属应给予全程陪同,避免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

1.3 观察指标

(1)通过简单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与干预3 个月后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变化。BI 量表评分满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FMA 评分为0~66 分,评分越高说明肢体功能恢复效果越佳。(2)评价比较两组后遗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变化

干预前两组FMA 与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MA 与BI 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研究组FMA 与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后遗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足外翻畸形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6.12%、6.12%均低于对照组22.45%、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事件,这种突发性损伤多见于营养物质的血管爆裂时、大脑输送氧气时,或者血凝块及其他物质阻塞血管时,若脑组织持续性缺氧缺血,可以加重脑细胞与脑组织损伤,继而导致脑细胞控制的肢体功能与脑功能损伤,甚至造成死亡[10-11]。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或药物降低脑组织的持续性损伤,然而处在半暗带的神经组织急需恢复,所以基于重塑或重建理论的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13]。虽然康复护理干预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但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时机尚存有一定的争议性[14-15]。有学者认为,脑卒中患者病情尚未稳定时,盲目实施康复护理可以增加再次发病的风险,但康复护理不及时也易错失最佳的脑组织与细胞恢复时机,甚至导致后期康复时肢体挛缩或严重废用性萎缩[16]。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分,)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变化(分,)

表2 两组后遗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例(%)]

超早期康复护理根据患者到院时的病情进展与生命体征情况实施合理且及时的康复干预措施,其目的是尽早建立起脑细胞与脑组织的自主循环侧支功能,加快病灶四周脑细胞的代谢率,扩大脑细胞的可逆性,重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17-18]。本院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24 h 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其中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建立对预后的信心,提高对康复护理的积极性;良肢摆放可以预防废用综合征;按摩促进了患肢血液循环;被动与主动运动可以增加患肢肌力与协调性,且通过对抗反射强化肢体控制力;日常生活训练则为患者回归家庭与社会做好了准备与保障措施。学者王燕等[19]对45 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应用了早期康复护理,结果发现该组患者干预1 个月后BI 评分(58.85±16.28)分,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46.33±14.32)分与入院时(28.89±10.54)分。学者鹿丙荣等[20]对9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干预后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FMA 评分(88.94±11.71)分,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69.72±10.80)分与干预前(63.70±9.20)分。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近,干预后两组FMA 评分、BI 评分与后遗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稳定的前提下,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降低后遗症概率,保障日常生活能力。

总之,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体位偏瘫肢体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