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临床应用的疗效
2019-09-02彭宜波
彭宜波
在临床中,肿瘤为人体内基因突变所引发的一种疾病。临床依据肿瘤恶化的程度将其分为良性与恶性[1]。目前临床尚未研究出有效的肿瘤治疗措施,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及医学技术的改善,糖皮质激素药物在肿瘤疾病治疗中逐渐广泛应用,其能够有效的治疗各种因肿瘤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与肿瘤相关的症状,效果较为确切,但是我国药典中明文规定,针对肿瘤合并糖尿病、溃疡、高血压患者应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若长时间、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极易导致肿瘤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股骨头坏死等病症[2]。为此目前临床中研究的重点即为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本研究主要分析在肿瘤内科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特选取部分患者进行比较研究,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接收治疗的肿瘤内科患者中选取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 年9 月—2018 年4 月,遵照简单随机分组的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三组,低剂量、中剂量及高剂量组患者例数各占50 例。本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已获得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目的和内容,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低剂量组:年龄上限值为73 岁,年龄下限值为19 岁,年龄平均值为(52.28±2.17)岁;依据性别,男性患者例数和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29 例和21 例;根据肿瘤疾病,鼻咽癌患者15 例,大肠癌患者20 例,乳腺癌患者5 例,淋巴癌患者3 例,肝癌患者7 例;根据病理学分期,5 例I 期患者,13 例II 期患者,17 例Ⅲ期患者,15 例IV 期患者。
中剂量组:年龄上限值为71 岁,年龄下限值为19 岁,年龄平均值为(52.19±2.13)岁;依据性别,男、女性患者例数分别为30 例、20 例;根据肿瘤疾病,鼻咽癌、大肠癌、乳腺癌、淋巴癌、肝癌患者例数分别为10 例、18 例、7 例、6 例、9 例;根据病理学分期,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例数分别为7 例、10 例、15 例、18 例。
高剂量组:年龄上限值为70 岁,年龄下限值为20 岁,年龄平均值为(52.22±2.09)岁;依据性别,男性患者27 例,女性患者23 例,鼻咽癌患者13 例,大肠癌患者19 例,乳腺癌患者8 例,淋巴癌患者5 例,肝癌患者5 例;根据病理学分期,Ⅰ期6 例,Ⅱ期11 例,Ⅲ期18 例,Ⅳ期15 例。
纳入标准:(1)每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次数在一次及以上的患者;(2)经过细胞学检查或者组织学检查被确诊为肿瘤患者;(3)糖皮质激素治疗用于预防及控制肿瘤相关并发症等目的的患者;(4)自愿参与者;(5)神志清醒者。
剔除标准:(1)高敏体质、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2)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的患者;(3)不配合治疗者;(4)意识模糊者;(5)并发其他严重心肾疾病者。
对上述三组肿瘤内科患者的资料数据进行比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三组肿瘤内科患者均接受3~5 d 地塞米松(生产厂家:三才石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 024276;规格0.75 mg)或甲泼尼龙(生产厂家: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 020224;规格:4 mg)治疗。甲泼尼龙剂量依据糖皮质激素的日剂量等价剂量换算。
高剂量组患者每日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在40 mg 以上,共用药一周。低剂量组患者糖皮质激素每日使用剂量为20 mg,共用药一周。中剂量组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为20~40 mg,共用药一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上述三组肿瘤内科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肿瘤水肿、体力改善率、食欲改善率、恶心呕吐改善率、骨髓抑制以及放射性损伤)改善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过敏反应改善即为患者在治疗后其过敏反应状况明显减轻;恶心呕吐改善即为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以后恶心呕吐反应明显减轻;食欲改善即为患者接受治疗以后,其食欲明显有所提升,较之前进食状况明显增多;局部肿瘤水肿改善即为治疗以后,患者的肿瘤局部水肿状态获得有效改善,或者肿瘤水肿位置的梗阻状况获得有效缓解;放射性损伤改善即为治疗以后患者的放射性损伤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体力改善通过KPS 评分表进行评估,即患者治疗以后KPS 评分增长超过20 分[3];骨髓抑制改善即为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未有骨髓抑制相关症状出现。
1.4 统计学处理
汇总本次研究数据,且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 进行处理,其中不良反应改善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运用χ2检验进行检验,以(n,%)进行表示。若以P<0.05 表示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数据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改善情况
分析表1 数据,发现三组患者的食欲、恶心呕吐以及骨髓抑制改善率比对,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患者的过敏反应改善率、肿瘤水肿改善率、体力改善率以及放射性损伤改善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高剂量组患者的过敏反应、肿瘤水肿、体力以及放射性损伤改善率均明显较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中剂量、低剂量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同高剂量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2 所述。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中肿瘤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肿瘤疾病的治疗方法亦伴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及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增加且效果明显提升。姑息性治疗为目前国内临床对肿瘤疾病进行治疗的常用方式。相关学者指出[4],在肿瘤患者接受抗肿瘤治疗措施的过程中为其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以对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或者肿瘤并发症等进行有效控制,有较为可观的临床应用效果[5-6]。但是在用药过程中发现,患者在接受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亦有相关副反应存在,国药典当中已经明确指出[7],不可将糖皮质激素药物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溃疡病患者中。此外,伴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应用糖皮质激素为肿瘤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极易有酮症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副反应出现,为此该药物于临床中应用的安全性仍有质疑存在[8-9]。
糖皮质激素为临床中较为常用的类固醇激素药物,其通常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而来,其可对炎性病症产生抵抗作用,且对蛋白质代谢合成、脂肪代谢合成具有调节作用[10-11]。糖皮质激素可以对人体内巨大部分细胞繁殖进行有效的抑制,且可以对细胞凋亡发挥诱导作用。相关研究指出[12],糖皮质激素可对胸腺当中尚未成熟的细胞凋亡产生诱导作用,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通过促进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骨髓瘤细胞凋亡和淋巴瘤细胞凋亡,促进患者疾病症状的改善。为肿瘤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以对患者接受放化疗治疗时出现的毒副反应进行有效控制,其将患者治疗期间机体所承受的痛苦感减轻[13-14]。
本次研究中,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部分不良反应改善率均显著优于高剂量组。说明在肿瘤内科中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使用中、低剂量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体力、过敏反应等均显著改善,且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较低,说明以中、低剂量糖皮质激素为患者开展治疗可以获得可靠的疗效,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5]。
总而言之,在肿瘤内科临床中应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但是医务人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抗肿瘤治疗期间的身体状况,严格掌握药物使用剂量,以提升患者机体不良反应症状控制的效果,同时将药物使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减轻患者机体痛苦感,进一步提升抗肿瘤治疗效果。
表1 对比三组肿瘤内科患者的不良反应改善情况 [例(%)]
表2 比较三组肿瘤内科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