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9-09-01李艳
李艳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传统培训模式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建立“互联网+”培训联盟、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开放多元的资源体系、建立互动反馈评价机制几方面重点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构建的创新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构建教学有方、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为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4-0040-01
加快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进程,需要构建高素质、高品质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在为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对此,本文立足于“互联网+”背景之下,围绕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构建予以简要分析和着重探讨。
一、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分析
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参加的培训级别以县市级培训、地市级培训为主,鲜少有中青年教师可以参与到省市级、国家级培训活动当中。就当前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传统培训模式的现状来看,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培训限制较多,受训的中青年教师需要到制定的地点参与指定培训,有的培训地点路程较远,在浪费时间的同时增加教师的资金负担;(2)培訓方式单一;(3)培训内容更新慢。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在职培训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岗业余培训”、“校外集中培训”、“远程在线培训”三种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远程+集中+校本培训”集合前三种培训模式的优势,以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的优势深受中青年教师的青睐,日渐成为教师培训的趋势。
二、“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构建
(一)建立“互联网+”培训联盟
近年来,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领导者的重视,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之下,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于实践中积极探索在线教育模式,为每个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师培训平台构建创造有利条件。对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针对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培训联盟,涵盖培训机构、科研单位、中小学校、教师资格考试网站等多个主体,借助多主体的通力合作为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进而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效率。
(二)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机制
虽然每个学校都会设置教师校本培训课程并开展培训活动,但是处于孤立状态的教育资源会出现资源浪费重复、成本投入过大等问题,甚至会进一步影响教师培训资源的质量,无法为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极易增加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方面的成本。因此,建立以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为对象的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则显得极为必要。
(三)建立开放多元的资源体系
泛在化网络环境、计算机技术服务的支持均为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互联网+”培训模式构建提供便捷途径,数字化、网络化的学习资源更是为农村中青年教师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打破了传统培训模式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使得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双重特征。对此,相关人员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型技术,建立开放多远、全面发展的中青年教师培训资源体系,鼓励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进行在线学习,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这对农村中小学中青年的自我发展具有良好作用。
(四)建立互动反馈评价机制
若想确保“互联网+培训”模式在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中取得应有效用,则需要通过互动反馈机制、学分积累机制的建立为其提供有效保障。一方面,建立互动反馈机制,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可以对在线学习的各个环节予以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与此同时,在线培训平台还可以根据中青年教师在学科、课程选择、习题得分等所表现出的实际情况推送学习资源或提供在线培训服务,有利于为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供最新的培训内容,确保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所接收的学习信息紧跟时代步伐。另一方面,建立学分累积机制,在互联网培训平台中记录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种类,避免培训内容重复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效率。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深化的今天,传统培训模式难以满足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无法与当前创新学习型社会潮流相融合。对此,相关人员要牢牢抓住“互联网+”形势,从建立“互联网+”培训联盟、建立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开放多元的资源体系、建立互动反馈评价机制几个方面入手构建“互联网+农村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弥补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发挥中青年教师的带头辐射作用,促进农村中小学中青年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广超.政策执行视角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实施的研究[J].知识经济,2019(02):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