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救赎》中的希望与救赎
2019-09-01魏靖宇
魏靖宇
摘 要:《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励志电影,讲述了一个银行的副总裁安迪含冤入狱,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运用智慧成功脱逃并重获幸福人生的故事。救赎是西方文化的主题之一,主人公安迪肩负着自己的希望、肖申克的希望、狱友的希望,最终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其中蕴含的生命哲理对人们有着重要启示。文章对《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与救赎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著名作家斯蒂芬·金的代表作,收录于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
一、影片概述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作品是作者所有的作品中少有的非恐怖题材作品,风格和主题迥异于作者其他作品,它不像是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依靠惊悚征服读者,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描写,以舒缓的格调向读者讲述一个人生的生命哲理,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刻解读和反响。安迪是一个有为的银行家,却因误判入狱,在监狱的时间里,他与狱友瑞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尽管安迪自身遇到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还是竭尽所能地帮助狱友,同时还利用自身的才能获取了典狱长的器重,最终依靠自己的智慧、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希望成功越狱,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监狱作为故事背景带有寓意性,以安迪、典狱长、狱警和囚犯们所构成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错谬、混乱的。肖申克监狱的几任典狱长没有一个是真正清白的,但他们却在训导着清白的安迪,对安迪颐指气使。在这样一个错谬、黑白颠倒的世界,现代派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多会选择自甘堕落或精神走向崩溃,而斯蒂芬·金塑造的安迪却像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带着希望与追求挣脱了枷锁,飞出了炼狱的火坑。
电影导演在保留了斯蒂芬·金的写作风格的基础上,对电影情节做了一定的变动,如小说中典狱长最终辞职离开,电影中则是其罪行暴露后吞枪自尽。电影情节的变动更加突出了不被救赎必将遭受毁灭的主题,曲折的故事情节、精湛的演技、深刻的人物内心世界刻畫彰显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揭示了希望、救赎、毁灭的关系,引人深思。
二、《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希望
(一)安迪的希望
安迪虽然蒙冤入狱,但却从未放弃对光明和自由的追求,安迪说:“希望是件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不会消失的。”在肖申克监狱中,安迪在忍受非人的虐待的时候,依然充满着追求自由的希望。安迪利用自己的才能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获得了一份图书馆的工作,又通过坚持不懈地每周给州政府写信,取得了政府的财政资助和慈善机构赠送的二手书。在安迪的不断努力下,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成为了最好的监狱图书馆。安迪在希望的支撑下,默默忍受着不公的待遇,挖掘出了承载着希望的逃狱通道,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影片最后两位老友在海边相见的场景异常感人,只有共同经历过高墙内的禁锢,才会更珍惜并享受自由的生活。
(二)狱友的希望
安迪的狱友瑞德曾说,“希望是一件很危险的东西,会令人发狂”,瑞德已经对人生绝望,只想在监狱了此残生,但在安迪到来之后,安迪用实际行动让瑞德明白希望和信仰是永远不会消失,不会褪色的。瑞德获得假释后,长期的监狱生活使得他无法适应监狱外的生活,在精神即将崩溃之际,安迪点燃了瑞德重生的希望,安迪让瑞德明白:“恐惧可以把人囚禁,但希望能让人自由。”
(三)肖申克监狱的希望
监狱的生活带来的是痛苦。痛苦是人类无法逾越的本能反应,人因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达有意识地识别事物带来的反应。痛苦是身体发出的信号,但是,反馈并正视痛苦和恐惧也会使自己内心边界扩大,尤其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以理性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希望就存在于每天生活的细节中。电影中有这样一幕:肖申克监狱的囚犯们干完活后,闲散地坐在屋顶,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安迪用生命换来的冰镇啤酒,享受着自由,仿佛在自家的屋顶上放松心情。
影片中多次出现安迪和瑞德席地而坐畅谈的画面,他们都向往并追求自由,但是手段不同。瑞德多次申请假释出狱,但40年中却一直没有得到批准的机会,他选择了向命运妥协。而安迪则永不放弃,在狱中艰难生存的过程中,他通过各种方式让肖申克监狱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希望,让他们明白希望是永不褪色的,只有心怀希望,人生才能更美好。
(四)两种人生结局的希望
近年来心理学上经常提到一个词“舒适区”。人改变自己就应该摆脱舒适区,舒适区是一个人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实际上和“舒适”这个词的感受意象并无关系。肖申克监狱就是这样一个给人希望,又让希望破灭的地方,习惯了监狱内体制化的生活的犯人,到了正常社会反而无法生存,这是因为他已经营造了一个监狱内的舒适区。每天时间的安排、工作的强度、熟悉的狱警和囚犯,在年复一年的磨合下成了犯人生命中的一部分,以至于一位在狱中被关押了50年的老犯人,得知自己要刑满释放时居然差点精神崩溃。在外面自由广阔的世界上,他努力适应新的生活,但是他最终没有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最后居然自杀。监狱舒适区对人意志和生命的伤害,就是一个因循环成瘾而带来的焦虑和绝望。相比较而言,安迪则意志坚定,他把希望留给了自己未来的生命,他突破了监狱的舒适区,如同是自己给自己做恶性肿瘤的切除手术,亲自打麻药,亲自缝合,并长时间坚持。
三、《肖申克的救赎》中完成救赎的条件
(一)独立
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在这个世界上,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但每个人都有自己忙不完的事情,对于自己遇到的麻烦,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唯有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学会对自己负责,才能更好地面对困境,获得别人的关心。正因为安迪具有独立的人格,才能支撑他完成越狱行动,电影中通过瑞德的角度这样描述安迪的性格特征:“安迪具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和独立自主性,对他有利的事情,他仅透露一些细枝末节,对他不利的东西,他总是守口如瓶。”安迪在狱中竭尽所能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不仅对自己身体完全掌控,而且保持了一种独立的挣脱现实的力量,能够不受限于监狱的生活。为了圆梦,他通过不懈的努力挖通越狱的通道,安迪的灵魂是清醒、乐观、向往自由的,独立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安迪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二)坚持
坚持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基础,每个人都有梦想,但能够坚持实现梦想的人却不多,安迪在六年中坚持每天给州政府写信,希望得到资金援助建造监狱图书馆,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复,之后坚持每周给州政府写两封信直至收到回复。五年的书信坚持换来了数百本书和唱片的捐赠,他还积极争取慈善机构的捐赠,为狱友带来了精神食粮。另外,安迪利用在瑞德帮助下得到的小锤子挖掘通道,瑞德曾说用这把小锤子挖通道至少需要六百年,但安迪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不懈,十多年后终于挖通了通往自由的通道。坚持也是安迪心中的信念和希望,它是一种隐藏在性格深处的具有“溢出性”特征的能力,是隐性的、辅助的,它会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对事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很多毫不起眼的地方,安迪坚持的行为如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连串我们没有想到的结果,包括他本人获取自由,惩治了典狱长并带走他多年积累的财富。“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它的心永远属于天空。”安迪就是这种人,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坚持,救赎了自己也救赎了别的囚徒。
(三)认知
“战略就是在结局处的考量、认知和判断。”监狱中囚犯的认知决定着他们最终的结局。认知是情绪的底层逻辑。休谟曾经指出“理智永远是情绪的奴隶”。当帶着情绪面对事件,理智就会退场,或者是被俘虏。在监狱里有三种世界观的人:第一种是默默忍受,逆来顺受,从来不会反抗;第二种是巨婴,在监狱的环境中仍然是愤怒和自我伤害,面对任何事件都会失去理智的思考与控制;第三种是聪明的人,他冷静地审时度事,尽量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情。而他们在监狱中所面对的事情也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己的,二是他人的,三是老天的。当囚犯的认知停留在老天和他人的意向中,只能让自己收获满满的挫折感和负能量,电影中有一个场面,每当一批新的囚犯进入,都会有老囚犯打赌新囚犯会不会哭。在电影中安迪始终是一个赢家,在当时的场景下,他一直保持着理智,完全是他的认知在冷静分析,他的思维、行动、表达方式都不会被环境带来的恐惧、愤怒和厌恶所控制。他没有掉眼泪的这个小小细节,也决定了他内在的强大,并最终辅助他逃离生天。
四、《肖申克的救赎》的启示
安迪和他的狱友在终身监禁的判决下只能被困在高墙内,他的狱友在这个高墙内棱角逐渐被磨平,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最后的放弃希望,肖申克监狱笼罩着绝望、恐惧的气氛。安迪的到来给这个充满绝望的地方撒下了希望的种子,他付出了关禁闭的代价,最终让肖申克监狱的上空响起《费加罗的婚礼》中著名的咏叹调《夜色温柔》。囚犯们也许不懂音乐,但是对自由的向往却让他们在音乐的陶冶中展开自我救赎。安迪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狱友带来了知识,安迪的存在让狱友感受到了自由和希望,如果没有安迪种下的希望的种子,也许瑞德会重复图书馆管理员老布的悲剧,在绝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梭罗曾说:“能否善待自己,自然便决定了不同的命运,或者指明了不同的人生归宿。”在这个随时会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社会,我们应该心存希望,无所畏惧地前进,为实现梦想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为实现自我救赎提供重要保证。
五、结语
《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即使我们某一天身处在肖申克监狱般的环境中,我们仍有选择救赎的自由和权力。希望与救赎能够带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唯有强化内心,坚守希望和救赎,人们才能更好地坚持自己的追求,面对艰辛坎坷而无所畏惧。
参考文献:
[1]普林斯.电影的秘密:形式与意义[M].王彤,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11).
[2]何秋颖.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J].传播力研究,2018(9).
[3]刘美舒.《肖申克的救赎》揭示人性的黑暗与救赎[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