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转型路径
2019-09-01王立德
王立德
【摘 要】基于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本文探讨了课堂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路径,即提高师资水平,确保素质教育实施;教学方法由讲解转化为 “引导”和为“研究”;构建物理、概念、数学等学习模型;加强学科交叉教学。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转向途径
所谓“应试教育”是以学生单纯获取高分为目的,采取“持久战”给学生们补课,每当考试前,让学生们死记书本应付考试,快速记忆,考试结束后再问相关问题时,知识已不知动向。而在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即进行人生观、审美观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其次,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即文化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从小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再次,要提高身体、心理素质,即个性发展方面的教育,要有健康的个性,在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健康适应性教育;最后,还要提高劳动技能素质,即劳动观念教育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在以上生物学素质教育内容中,生物学教师也应该有再学习、再提高的责任,这样才能落实到教学中的再提高。
一、提高师资水平,保证素质教育实施
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与实践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高尚的师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本身也是一种能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的无形的教育资源。教师的品格意志、道德面貌、情感态度、学识能力和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广博的生物边缘学科知识,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不断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育人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新知汲取、课堂驾驭、教育科研、组织教学等能力。将素质教育引入生物课堂,必须依靠教师的努力,只有高素质的生物教师,才能使素质教育融入生物课堂教学并落到实处。因此,生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型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采取恰当、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试教育下的教育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注式”教学,在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当作盛装知识的“容器”。这样既剥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倡导者。
1.由“讲解”转化为“引导”
要改变应试型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必须利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素质教育的根本点是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其创新和综合能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言简意赅,为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只有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才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例如,我在讲解人体血液循环途径时,都是自己把体循环和肺循环一气说定。而现在我将知识绘成一个图,让学生自己先看着图,通过学生思考、讨论,然后集体讲解得出结论。
2.由“讲解”转化为“研究”
新时期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讲授能力,又要有研究能力。那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既会学习又会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者”变成“研究者”,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可使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例如,我在教授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了结论,然后我又让学生自己再探究温度、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无影响,学生交上来的研究报告中,大部分学生的结论都很符合陕北的客观实践。
三、积极开展模型建构
教学生物学课程中的模型建构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尝试建立模型,体验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领悟方法,并获得巩固生物学的概念。生物学的教学应努力将模型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必备能力。生物模型主要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
1.构建物理模型,活化抽象知识
在实施物理模型构建中,如“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注重模型的创新和艺术性,对学生模型中的亮点应给予激励评价,并展示优秀作品,利用照片保存。模型构建为教学服务,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模型构建要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物理模型的构建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研究。建构物理模型,可以成为学生和教师解决问题的教具,也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助推力。
2.构建概念模型,整合零碎知识
简化复杂知识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涉及概念的内容非常多,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将相关联的内容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复习。这样极大提升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理性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建构数学模型,培养思维能力
生物学中的很多难点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化解,如“酶降低化学反應活化能曲线”,数学曲线图直观形象,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对于“脱氧核糖核酸与核糖核酸的组成”“原核生物、蓝藻、细菌和乳酸菌”等,可以借助数学集合的思想,利用图形加以区分和辨析,使各个概念好记忆、易理解。构建数学模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得以协调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四、加强学科交叉的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逐渐增加,各门学科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要求教师不仅应该有扎实的生物学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知识,具有将多学科间知识交叉的授课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是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途径之一。
生物必修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学科交叉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旁栏中的“学科交叉”栏目、章节开始、正文内容中、课后练习中等。其中,在“学科交叉”栏目中,呈现了与化学、物理和数学学科的交叉,如“细胞的生命历程”章首题诗:“鲜花吐蕊,绿叶葱笼,抑或花瓣凋落,枯叶飘零,展示着个体的生命现象,折射出细胞的生命历程。”整首诗的含义揭示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正文内容中讲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时交叉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溶原理,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脂溶性的物质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这样原本深奥的知识就变得容易理解了。跨学科交叉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观;有助于学生探寻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发现新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提升知识整合能力,使学生学会综合性地解决问题。
素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育人工程。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持续有效地将素质教育融入生物课堂教学,将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定会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具有全面生物学素养、对社会有用的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元辉.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探析[J].好家长,2015(38)
[2]李金凤.浅谈素质教育与考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