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二十四节气
2019-08-31繁意
繁意
芒种·夏至·大暑和小暑
2019/06 /06
芒种
五月初四
己亥年【猪年】
庚午月
甲戌日
芒种档案
小满之后的节气,名为芒种。在这里的“种”读第四声,做动词用,《月令二十四集解》给这个节气的注解是“有芒之种谷可稼种”,意味着在这一日前后,有芒刺的夏收小麦应赶紧收割,而有芒的夏种秋收的稻子应赶紧下种。这个节气,一般在公历的6月5日至7日之间,太阳黄经角度为75°,标识着仲夏的正式到来。
黛玉葬花于芒种
说到芒种,就不得不说到著名的黛玉葬花。《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章节的开篇就很生动描写了芒种这一天大观园里姑娘们祭花神的活动。而章回的下半部分,正是林黛玉收集满地落花的花瓣,边掩埋边吟唱葬花吟的片段。 这是因为芒种一过,仲夏来临,春天的花至此开尽,所以民间有在这一天送别花神归位的民俗。这个习俗现今已不太常见,我们也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窥见从前祭花神的热闹。
安苗与三候
芒种这个节气,在安徽省南部还有个叫作“安苗”的习俗。因为芒种之后夏收小麦已收割而秋收水稻已下种,所以当地会将新收的小麦碾磨出的面做成蔬菜水果和各种家畜的样子,然后染成绿色,用来作为供品,祈求下种的水稻在秋天能有個好收成。
芒种的三候碰巧都与动物有关,分别是—候螳螂生,二候见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些说的是芒种之后,螳螂孵化而出,渐渐可见,伯劳鸟开始鸣叫,而反舌鸟则收声不再鸣叫。有意思的是,在古代的认知里,螳螂这种昆虫,吃风喝露水,与伯劳鸟同属感阴气而或生或鸣叫,反舌鸟也叫百舌鸟,是—种会模仿其他鸟类鸣叫的鸟,遇阳气而叫,微阴则收声。这也多少侧面说明了芒种时节之后,江南一带大都多雨,降水量多而日照少,正符合芒种这三候所描述的,古人所认为的“微阴少阳”的动物习气。
LINK
《红楼梦》中祭花神原文: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末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固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头每—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LINK
引注《月令二十四集解之芒种》:
初候,螳螂生。螳螂,草虫也,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曰天马言其飞捷如马也,曰斧虫以前二足如斧也,尚名不一,各随其地而称之。深秋生子于林木闲,一壳百子,至此肘,则破壳而出,药中桑螵蛸是也。
二候,鵙(音局)始鸣。鵙,百劳也,《本草》作博劳,朱子《孟》注曰博劳,恶声之鸟,盖枭类也。曹子建《恶乌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似俗称浊温,故《埤雅禽经》注云伯劳不能翱翔,直飞而已。《毛诗》日七月鸣鵙,盖周七月夏五月也。三候,反舌无声。诸书以为百舌乌,以其能反复其舌故名。特《注疏》以为虾蟆,盖蛙属之舌尖向内故名之。今辨其非者,以其此时正鸣不知失者也。《易通卦验》亦名为虾蟆无声,若以五月正鸣,殊不知初旬见形后,形亦藏矣,陈氏曰:螳螂、鵙皆阴类,感微阴而或生或鸣,反舌感阳而发,遇微阴而无声也。
夏至
五月十九
己亥年【猪年】
庚午月
己丑日
夏至档案
芒种之后进入仲夏,约十五日后,即公历6月21日左右,是夏至。夏至当天,因为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小,土圭测出来的日影最短,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至”在这里,意思是“极”,夏至这个节气,直观的意思就是万物到此时,都达到了最顶点。(《月令二十四集解之夏至》:《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最长的白日
之前说过,二十四节气最早的起源,是古人测量一年之中最长与最短两个白昼,及昼夜等长的两天合为四个最初的节气。而夏至,就是一年之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所在黄经角度为90°。
这一天,在北半球是白昼最长的一天,而且越靠北白昼时长越长,北极圈以内则有极昼,一天二十四小时太阳不落。当然,在南半球则与北半球相反,这一天是白昼最短的一天。
夏至在天文学上虽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民俗中,尤其在现代,庆祝活动并不特别隆重,有些说法是,因为夏至在时间上与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非常接近,所以不再特别庆祝。甚至也有观点认为,端午节前身,也许就源自夏至节。但因为并没有严谨的文献记载,所以也只是传说罢了。
麦熟吃新面
夏至时候,夏收新小麦已经上市,为了尝新,不少地方都有夏至吃面条的习俗。由于夏至过后天气炎热,在中国的北方,此时吃面多以凉面为主。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过水面,都是夏至这一天很受欢迎的凉面条种类。当然,在有些地方夏至前后不仅酷热而且潮湿,夏至当天便也有吃热面条的习俗,为的是靠吃热面出汗逼出身体内的湿气。
因为夏至这一天是白昼最长,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又逐渐缩短,所以民间还有俗语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夏至虽是白昼极长,但古人认为盛极则衰,所以阳气至此虽盛但也已经失势,展现阴长阳消的气象。夏至三候,—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脱落,二候蜩( tiáo)始鸣,说的是夏日的黑色大蝉开始鸣叫,三候半夏生,则是一种名为半夏的中药开始生长,半夏顾名思义,正是夏日过半而生。这三种动植物特征变化,在古人认为中,都与阴气渐生相关,是夏日盛极,阳与阴此消彼长导致。
2019/07/23
大暑
六月廿一
己亥年【猪年】
辛未月
辛酉日
小暑大暑档案
夏至之后,阴历上进入六月,季节上而言是非常炎热的一个月,因此便相应的有两个关于热的节气,一为小暑,在阴历六月初,公历的7月6日到8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105°;二为大暑,在阴历六月中,公历的7月22日到24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角度120°。暑字的意思就是热,小暑意为热气相对而言尚小,而大暑,则是很热的时节。(《月令二十四集解》考据:《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2019/07/07
小暑
六月初五
己亥年【猪年】
辛未月
乙巳日
三伏与小大暑
小暑和大暑所在,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对农作物而言,正是喜热作物生长最快的时间。对人们来说,则是十分难忍的酷夏。
说到酷热,人们也会自然而然想到日常说的“三伏天”。三伏是另—个定义炎夏的时间点,乃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既闷又潮的一段时间。就时间点而言,三伏天的开始与结束每年都略有不同,大致介于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和处暑之间。
小暑的来临,意味着即将进入初伏,热气初升,虽未到极热点,但已有温热的预兆,小暑三候中第—候温风至,描述的便是暑气初至热风刚起的情形。二候蟋蟀居壁和三候鹰始击,则又是以描述动物此时习性来形容当时的天气特征了。
小暑之后的大暑,则是中伏开始的大概时间点。中伏每年起算点不一,有时正落在大暑的时间点上,有时也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差。无论如何,中伏作为三伏之中最热的—伏,与节气中描述“大热”的大暑,在时间上大致吻合,可见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都是一年里最为闷热难受的时间段。
伏口赐冰
现代社会,人们靠空调和冰箱对抗炎热的天气,而在古代,这两者都不可碍,唯一可指靠的,只有冰而已。因为没有冰箱,夏天里人们并不能自己在家产冰,富贵人家靠将冬天里的冰块藏于深井地窖,保证冰不受外面高温影响融化。
因为冰的稀有,古代在炎热的时候君王们便以冰赏赐重臣,伏日赐冰,是一种奖励和亲近的手段。而富贵人家,也有吃凉冰甚至设冰宴邀请客人一同抗拒夏日炎热的活动。冰宴时不仅将冰块与蔬果置于盘中同吃來品味冰凉的口感,还凿出大块的冰置于宴席四周,创造清凉的享受冰果的环境。其实在现代社会来看,也就是开着空调吃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的意思了,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能享受的夏日生活。
大暑三候都很有意思,初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三候大雨时行,一则说的是萤火虫开始出没,二则是因天气潮热,连土壤都蒸腾热气而且润湿。三则大暑最末,时有大雨降临,热气渐渐随大雨而减弱。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个节气,大暑三候过完,夏天也就结束,炎热减退,标示丰收的秋天,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