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真的改变社会吗?(下)

2019-08-31姚刚章池生

科学Fans 2019年7期
关键词:基站运营商

姚刚 章池生

5G时代的变革畅想

21世纪1 0年代以后,随着LTE-Advanced步入佳境,4G移动通信在全球越来越普及。这个时候,无论是研发与生产厂商,还是普通用户,都在呼唤传输流量更大、速度更快、稳定性更佳的新技术。5G,呼之欲出。

新技术特性

为了从4G向5G进军,3GPP在原有移动通信技术体系中,引入若干新特性。依靠这些新的技术特性,来满足全社会日益提升的移动通信需求:

毫米波( mmWave)

传统移动通信工作频段集中在3GHz以下,到了4G时代,无线通信的编码技术效率已经接近香农极限,意味着同一频率下的通信带宽接近理论天花板。要继续提升性能只能拓展更高频段,所以技术人员开始尝试将无线通信载波波长减小到毫米级。随着波长减小,载波频率提高,无线通信的带宽也就得以扩大。毫米波技术在理论上可以让无线通信带宽达到300GHz。

虽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外界环境对某些频段的干扰——(空气中氧气、水蒸气与电磁波的共振),以及现有技术瓶颈,无线通信无法覆盖所有毫米波频段。但即使这样,5G可用频段所带来的带宽,相比4G时代的100Mbps带宽,依然可增长10~100倍,达到1~10Gbps,都赶上光纤有线通信速度了。

大规模多进多出( Massive MIMO)

在传统无线通信技术中,是一根传输天线对应一条信息通路。随着通信频段升高,我们注意到早期智能手机的外置天线已经消失。而毫米波技术出现,使得通信载波的波长继续变短,相应的天线长度也可以减小到10mm以下。这使一个移动终端(如手机)里面可以安装多天线,形成密集的天线阵列。在通信时,采用多天线发送,多天线接收模式,通过空间复用,在不增加传输功率与带宽情况下,大幅提升无线通信的传输速率。

波束赋形

基于大规模多进多出的天线阵列,让波束赋形在无线移动通信上得以实现。波束赋形技术源于军事技术,运用于军舰、飞机等的雷达上面。大名鼎鼎的美国宙斯盾作战系统,其核心技术之一相控阵雷达系统就运用了这个技术。它主要是通过控制多天线阵列的射频信号相位,使得多个叠加的通信电磁波能够精准指向移动终端(如民用领域的手机),同时可以实现波束追踪,根据移动终端的实时位置调整波束。这个技术可以提升信号传输的精准指向性,增加传输距离,减少用户间干扰,极大提高系统容量。

LINK

按照准确定义,毫米级电磁波的波长为1~10mm,则其频率范围应该是30~300GHz,但是实际上,毫米波只是约定俗成的名称,业界末对其频率范围进行严格规定。一般认为,频率范围在20GHz(波长15mm)~300GHz之间的电磁渡都可以算毫米波。

“万物互联”改变社会

正因为上述核心技术的应用,让5G时代的通信系统性能指标达到了—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些提升概括起来就是高带宽、低延迟、海量连接、容量巨大。正如前面所提到,5G技术通信带宽提高到1~10Gbps,相比4G时代增长10~100倍;而通信延迟从4G时·代的100ms下降到1ms;在每平方公里内可同时支持以百万计的连接数。

这些性能上提升的意义,可不仅仅是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高清电影在线看;王者荣耀不掉线;双11剁手秒下单……5G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通过通信技术无限赋能,使得从人与人的通信走向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 M2M)通信,实现万物互联。它可以改变各行各业的应用和业务形态,催化出超乎想象力的发展,进而改变着这个社会。

增强型移动宽带( eMBB)

eMBB解决的,主要还是人们的通信需求。其实概括起来,现阶段人们的通信需求,无非就是文字、语音、视频三种形式信息的传输,其中视频传输对网络带宽与速率要求最高。而5G技术带来的超大带宽与传输速率,能够轻松满足所有这些需求——毕竟就算喜欢看高清视频的带宽消耗大户,所需无线传输速率也不过30Mbps左右,这种传输速率需求完全不会对5G网络造成任何负担。

再考虑到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 VR)或者增强现实(AR)技术可能在无线通信应用层面得到普及。因为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传输速率要求更高,预计所需的无线传输率大概会是高清视频的30倍,需要达到1Gbps左右。而即使这样巨大的数据量,带宽能达到1~10Gbps的5G网络在理论上仍然足以支持。所以说eMBB应用,几乎已经代表个人無线通信应用场景需求瓶颈的终结。

海量物联网(Massive IoT)

如果eMBB解决了人与人的通信需求,那么海量物联网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根据3GPP的定义,海量物联网指的是每平方公里至少有1 00万台设备无时无刻不在连接。

可以想象,智能家居把家里的每一个智能家电,连接到用户手机。让我们远程操纵家里扫地机器人做清洁,或者在回家前提前打开空调调节温度。而家里的水表、燃气表、电表连接到服务供应商,则是免去了户主交费的麻烦。对于个人来说,它带来的是便捷省心的新生活模式。

再从智能家居扩大到智慧城市,海量互联网让市政管理单位可以知道每个基础设施的状态,每天进行精准有效的管理。哪怕大街上某一盏路灯坏了;某一段水管漏了;某一个垃圾桶满了,都能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解决。

同样,在物流行业,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海量物联网实现精细化管理,网购包裹、物流运输车辆以及快递无人机,都能得到最准确的实时监控。(详见《科学Fans》2018年11期《开门,机器人送快递了!》)

关键任务型服务( MCS)

在社会系统或组织架构运作过程中,总有某些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的故障或缺失会导致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被称为关键任务( Mission Critical),而针对这些因素提供的服务则是关键任务型服务。如工厂的自动流水线;城市管理的电力系统;关乎性命的医疗健康系统;以及科幻感十足的自动驾驶等。

这些服务对安全性要求极高,所以它们对通信的网络延迟非常敏感。试想,一辆在公路上飞驰的无人驾驶汽车,如果因为哪怕0.01s的网络延迟卡顿而导致失控,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特别某些服务背后更涉及到海量的云数据计算——如果一个城市里,每时每刻有成百上千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每一辆车要随时随地,几乎无延迟地了解周边的路况与其他车辆信息,这只有在信号传输时延低于1 ms的5G网络支持下,才有可能实现。

LINK

区块链业务是2018年以来才被主流技术界所关注的新应用,它超出3GPP预测范围,是海量物联网和关键任务型服务交叉领域出现的新事物。笔者个人猜想,类似多细胞生物每个细胞都拥有和表达生物个体全套基因的能力,区块链将在M2M机器通信普及过程中“吃掉”大量的冗余通信带宽和计算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5G刚需和杀手应用。

所以,我们可以说只有5G技术的普及应用,才能保障这些关键任务型服务能够智能化、自动化安全运作。

5G面临的挑战

畅想5G普及后的前景,理想是丰满的。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从美好远景到最终实现,中间要走的路还是漫长的,这涉及到互联网以及通信行业、投资界以及政府的判断以及博弈。具体而言,5G技术现阶段面临三大挑战。

高成本5G技术VS.低成本可替代技术

5G技术的确能带来无线通信质量的大幅提升,但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运营成本会大幅提高。毕竟,5G的新技术特性,使得其基站覆盖半径大幅降低。传统基站覆盖半径500m左右,而5G技术所需要的纳基站覆盖半径仅100~200m,皮基站只有50~100m,飞基站更是20~50m。这意味着覆盖同样大小地区,5G需要基站数量将会远超4G,达到目前的3~9倍。

而在这个大前提下,部分相关业界人员倾向用基于传统技术的解决方案,代替5G满足各种应用需求。简而言之相当于“低配版”的5G。

例如4G时代的LTE-Advance,其实已经能够满足现有个人通信业务,包括直播、远程培训、多人线上会议等通信服务。而目前尚未普及的AR、VR技术,它们1Gbps的通信速率需求,其实已经可以通过最后一公里的光纤接入得到满足。

除此之外,物联网因为对传输带宽要求不高,采用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广的低频带宽无线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甚至GPRS应用就能满足部分需求。而对于关键任务型服务,同样有很多绕开5G技术的解决方案,如工业自动化领域,通用电气、西门子等传统工业巨头倾向于使用专网技术来解决;自动驾驶领域等则可以利用混合组网模式,由组网中的局域网解决低延时和高可靠性问题。

运营商VS.互联网企业

早在4G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企业就开始逐渐取代运营商,成为无线通信业务的主要红利获得者。而运营商们的传统通信业务已经被互联网企业的OTT业务挤压到了边缘,原有三大王牌业务语音、漫游、短信已经或者即将消亡,仅剩无线流量业务成为营收主体。即使无线流量业务,其服务价格在政府提速降价的管制压力下也在不断下降。几大运营商2018年以来发力的流量上网卡业务,叫好不叫座,增量不增利,主要收益同样让互联网企业获得。

因此,5G时代的各种应用,看似丰富,却与电信运营商关系不大。即使这些应用流行火爆起来,主要受益者依然是互联网行业。对于运营商来说,一方面是巨大的5G基建投资费用,另一方面却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尴尬前景。这是一个神奇的悖論,让运营商推动5G技术的动力不足。

所以我们能够期待的,是通信运营商能够借着5G契机,改造自身企业基因,改变行业游戏规则,找到赢利点,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LINK

移动通信基站是建设于固定区域,覆盖周边一定范围的移动信号交换结点。在4G肘代,基站的布局思路是“宏站覆盖为主,小站定向补充”。在5G时代,基站建设趋势是小型化,从大到小分别有微基站(MicroCell)、纳基站(NanoCell)、皮墓站( PicoCell),甚至飞基站(FemtoCell)。

①OTT

全称Over The Top,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这种应用仅利用运营商的网络,服务由运营商之外第三方提供。如互联网电视、在线语音视频等。

②CTI

CTI技术是从传统的计算机电话集成(Computer Telephony Integration)技术发展而来的,如今已经发展成“计算机电信集成”技术(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即“T”已经发展成“Telecommunication”,这表示目前的CTI技术不仅要处理传统的电话语音,还要处理包括传真、电子邮件等其他形式的信息媒体。

③NFV

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是一种对于网络架构( network architecture)的概念,即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网络节点阶层的功能分割成几个功能区块,分别以软件方式实作,而不再局限于硬件架构。

运营商Vs.技术供应商

5G面临的前两个挑战,都涉及到建设成本过高。而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技术供应商方面。

一直以来,在无线通信领域,都是由技术供应厂商为运营商提供整套网络和服务方案,方案主要由集成软硬件设备构成。这种“黑盒子”式的集成技术提供模式,让技术供应厂商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从而导致基站建设成本过高。不仅如此,每一次网络升级换代或者新增应用服务,大量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会被淘汰或者全新采购。从1 G演进到2G、3G、4G,从短信到彩信,CTI到彩铃,莫不如此。这和IT界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划分使用和升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运营商以及相关企业计划推进无线接入方案的开源化,服务应用的虚拟化NFV,以此打破原有技术供应商垄断。2016年,Facebook、谷歌、诺基亚就共同发起了TIP(电信基础设施)计划,希望通过提供开源的服务器和基站,让IT企业具有提供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2018年,中国移动、美国AT&T、德国电信、日本DOCOMO等运营商均已加盟的开放式无线接入网络(Open-Radio AccessNetwork,简称O-RAN)联盟,旨在通过推广基于开源架构的白盒基站,打破原有通信技术供应商的行业垄断情况,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移动通信行业十年一代的历史规律,1G与3G的过渡性质较大,2G、4G则是商业模式应用的成功。业界认为5G移动通信可能从2020年开始登场,但是真正大范围部署预计要等到2025年。本文所畅想的5G应用场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未来究竟会怎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LINK

传统基站的无线接入设备,由供应商将网络功能软件直接集成在硬件上,被称为“黑盒子”。而白盒基站的无线接入设备,采用开源软件加通用硬件,可打破原有供应商依靠“黑盒子”形成的垄断

猜你喜欢

基站运营商
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自动化探讨
可恶的“伪基站”
基于GSM基站ID的高速公路路径识别系统
高速铁路基站市电接入的设计创新
取消“漫游费”只能等运营商“良心发现”?
第一章 在腐败火上烤的三大运营商
三大运营商换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三大运营商换帅
基站辐射之争亟待科学家发声
与OTT竞合 运营商涅磐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