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2019-08-31卢思齐郑绪冉刘桂芳

农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用环境污染河南省

卢思齐,刘 情,郑 凡,郑绪冉,刘桂芳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长春130062)

0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之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表现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洁”最主要的要求就是为农村社区提供更好的生态、生活、生产条件。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助农惠农政策,农村的经济得到很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且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低等原因,导致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条件并没有随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提高而得到同步改善。一些传统环境问题因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发凸显,比如生活垃圾问题,还有一些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新问题,比如乡镇企业带来的水、空气和噪声污染,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的污染,以及禽畜养殖业的粪便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不得到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就无法实现“村容整洁”,农村经济发展也将不可持续。因此,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亟待关注的问题。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定性描述和原因分析的较多,往往缺乏具体的数据资料支撑[1-6];少部分学者虽然基于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也对全国或地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量化探讨[7-12],但主要是针对某一类污染问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本文结合已有研究,以中国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搜集相关统计数据,对河南省2004—2016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总结。在对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以期为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快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体现

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13-15],大致可概括为4个方面。(1)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是农村人口聚集区的主要污染物,新农村建设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速了生活垃圾的堆积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由于没有同步发展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染已逐渐超出农村生态系统原有的环境自净能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影响“村容整洁”的重要因素。(2)农业生产污染。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滥用,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乱弃,污水灌溉、秸秆焚烧等带来的农业种植污染以及禽畜养殖、水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和水污染。(3)农村工业污染。主要是粗放型乡镇企业及城市转移到农村的“三高”企业带来的污染。(4)城市转嫁污染。主要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倾倒的城市难处理的剩余垃圾以及非法销入农村地区的报废车辆、废旧电器等带来的污染。如图1。

图1 新农村建设下农村环境污染的具体体现

2 2004年以来河南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近些年来,国家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在着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但治理力度明显弱于环境污染发展程度且进度较慢,导致农村整体生态环境仍不断恶化,已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的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2016年底,河南省全省人口约 10788 万人,其中,乡村人口 5556 万人[16],农村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1.6%,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广泛而艰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本研究根据上文提到的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从农业生产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城市转嫁污染4 个方面对河南省2004 年以来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2.1 农业生产污染

河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河南省又是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在耕地十分有限的条件下,使用农药、化肥及农用塑料薄膜等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这是导致农村土壤、水、空气污染的重要根源。此外,为提高农民收入,结合河南省农村特点,“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坚持“强猪、壮禽、扩牛、增羊”发展战略,农村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养殖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2.1.1 农用化学品污染 长期以来,河南省农业生产方式以粗放型为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滥用农药化肥不仅不能持续增加作物产量,还会破坏土壤本身的酸碱平衡,使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成分流失,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农药瓶、化肥袋、农用薄膜及大棚塑料薄膜等垃圾随意乱扔或不合理掩埋,长期积累也会影响耕地质量,造成一定的土壤污染。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如图2,2004—2016年,河南省农用化肥施用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6年与2004 年相比增加了49.09%,总量一直居高不下,虽然2011年之后施用总量的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但由图3 可知,同期全省耕地面积也在不断减少,可见,目前施用化肥仍是增加作物产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由图4可知,2004—2016年,河南省农用物资中的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消耗量总体上也都呈增长趋势,其中,农用塑料薄膜的消耗量增长尤为迅速,从2004年的10.16万t增加到2016年的16.32万t,增加了60.63%,这同该时期温室农业的迅速推广有直接的原因。农药的增长较为平稳,2016年的消耗量比2004年增长了25.59%。但同化肥不同的是,2013 年之后,农用塑料薄膜的消耗量开始有所下降并趋于平稳,农药的消耗量甚至开始逐年下降。

图2 2004—2016年河南省农用化肥施用量趋势图

图3 2009—2016年河南省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图4 2004—2016年河南省农药、农用塑料薄膜消耗量变化趋势图

2.1.2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粪便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大污染源。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养殖大省,猪、养、牛等主要禽畜生产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政策指导下,河南省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2016年底,全国肉猪出栏68502万头,其中河南省为6004.6 万头,占全国8.77%;羊年底1858.6万只,占全国6.17%;牛年底887.3万头,占全国8.32%。由图5 可知,2004—2016 年河南省主要禽畜存栏数总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对保障国家禽畜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养殖数量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禽畜养殖污染风险也在不断扩大。河南省作为第一禽畜养殖大省,目前禽畜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远远满足不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需要,而禽畜废弃物又具有生产量大、污染范围广等特点,未经处理的大量禽畜粪便或随意堆放,或直接排放到地下水、河、渠等水源中,不仅浪费了大量可再利用农业资源,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国家环保部、农业部在《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指出,2010 年中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148 万、65 万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25%,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图5 2004—2016年河南省牲畜年末存栏数的变化趋势图

2.2 农村工业污染

河南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乡镇企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解决了当地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而且成为当地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但是,河南省的乡镇企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水平的加工制造业为主,这类企业大多采用粗放式经营,经营规模小、布局分散,不仅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污染治理设施,对环境危害大,其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超过了国家标准,给农村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的健康。

此外,河南省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省份,承担着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任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也是河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为此,河南必须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近年来,河南承接产业转移取得了飞速发展,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伴随城市产业不断升级,城市对投资环境越来越重视,对产业企业准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城市的土地供应紧张,导致绝大多数“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已很难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开始在农村地区兴建,并使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地区转移。从表1 中可以看出,2004—2016年河南省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在达到一个峰值后有所下降,特别是按照中国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要求,2016 年底前,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17],造成2016 年河南省工业废水和工业SO2的排放量比2015年的排放量总体明显降低很多,但总体仍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固体废物,2004—2013 年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之后虽然有所下降,但2016 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仍然为2004 年的2.8 倍,说明经过不断的产业升级,河南省工业污染问题仍不容乐观,其中农村工业污染越来越成为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2004—2016年河南省工业废水和废物产生量

2.3 农村生活污染

河南省属于中国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村民的生活方式比较传统,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和污水任意丢弃和排放。

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

2.3.1 生活污水污染 河南省农村地区用水类型包括自来水、井水和河水等,居民用水量受经济状况、供水条件、生活习惯等因素直接影响,一般每人每日用水量约50~100 L,见表2[18]。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是造成农村水体污染的原因之一。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厕所冲洗水、厨房洗涤水、洗衣机排水及其它排水等。根据《华北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 年9 月),农村生活污水排水系数为0.33~0.39,远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系数,这主要是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大部分用过之后比较清洁的水往往会被再次利用,直到水质较差时才舍弃。因此,农户卫生设施水平、用水习惯、排水系统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农村生活污水量和污水水质。河南省环保厅相关数据表明,污水水质与污水来源、时段特征等有关,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水质参考值如表3[18]。

表2 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参考取值

表3 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水质参考取值

生活污水排放量可根据系数估算法进行估算,如公式(1)所示。

式中:Qs为生活污水排放量(×104m3/a);KS为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系数[m3/(人·a)];Pn为人口数量(×104人)。

对于不同的地区,生活污水排放系数(Ks)可作相应调整。此外,参考其他相关资料分别将生活污水污染物中COD、NH3-N浓度定为350、70 mg/L,可估算出不同年份生活污水及污染物产生量,如表4[19]。

表4 河南省生活污水及污染物产生量估算

由表4 可看出,2004—2016 年河南省农村生活污水及污染物产出量都在大幅增加,如果任由随意排放,不仅浪费大量可再利用的农业资源,也必然增加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污染的风险,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污水综合处理技术已成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2.3.2 生活垃圾污染 长期以来,河南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活方式简单,公共基础设施不足,没有统一的地下排水设施和污染处理设施,也较少设立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因此,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掩埋或倾倒入河、湖、沟、渠等水体中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占用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还会导致蚊蝇滋生、臭气弥漫,对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尤其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垃圾处理变得更为棘手和复杂[20]。

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可根据人口数量和垃圾排放系数进行估算,如公式(2)所示。

式中:W生为生活垃圾产生量(×104t/a);f生为生活垃圾排放系数[t/(人·a)];N为人口数量(×104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排放系数f生做了相应调整,如表 5[19]。

表5 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估算

据2017年河南省统计年鉴,见图6,2004—2016年间,河南省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由2004年的28.9%增加到2016年的48.5%,期间,乡村人口不断减少。由表5可看出,尽管乡村人口的减少降低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但由于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作用并不明显,农村生活垃圾依然是影响农村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6 2004—2016年河南省城镇化率和乡村人口变化图

2.4 城市转嫁污染

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河南省在快速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重推力下,许多城郊出现绵延较宽的城乡过渡带。这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有用于城市发展的建设用地,有菜园、农田和果园等农业用地;城市居民小区与农村居民建筑相互混杂,插建、散建现象普遍,呈现为城中有村、村中有城的特点。由于城乡结合部往往处于辖区交界处,容易发生利益冲突,各部门一般缺乏投入和管理的积极性,不少地区甚至长期无人过问。因此,城乡结合部虽然紧邻城市,却与城市社区形成鲜明对比,各种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尤其是环卫设施严重不足,致使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管理相对松散,城市难处理的剩余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经常被随意丢弃或简单掩埋,非法销入农村地区的报废车辆、废旧电器等给农村也带来一定的垃圾污染;由于工厂、商店、住宅缺乏统一规划,交错分布,排水体系不完善且混乱,导致城乡结合部污水不仅排放量大,且成分复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商业废水经常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雨污合流较普遍,部分河流、河段污染较重。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控力度不断加大,被迫外迁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许多在城乡结合部落户,加之排水排污处理设施不配套,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现象更为突出。

3 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使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用物资的过度使用、禽畜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的不配套、乡镇企业排污监控的不到位以及村民环保意识的薄弱等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主要瓶颈之一。引起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化肥、农药及农用塑料薄膜的不合理使用

目前,河南省仍主要依靠施用化肥、农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了提高作物单产,农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用品的投入逐年递增,加之河南农村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有限,农民不能有效掌握施肥方式,无法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养分需求来定量施肥和使用农药,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仍较普遍,生产过程中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很难避免。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6年全省农用化肥的使用量为735.24万t,耕地面积为811.1 万hm2,平均每公顷使用化肥多于906 kg,使用效率较低。大量的化肥流失不仅造成农用资源的浪费,更破坏了土壤的酸碱平衡,反而使耕地质量下降,同时也促使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过量使用在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的食品安全。随着温室农业的兴起,农用塑料薄膜被大量使用,随之而来的就是塑料薄膜使用后的处理问题。由于农用塑料残膜尤其是质量较差的超薄地膜清理回收十分困难,致使土壤中塑料残膜的量逐年增加。大量残留地膜破坏了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已经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

3.2 畜禽养殖配套处理设备不完善

河南省是农业和畜牧大省,畜牧业产值及主要畜禽品种饲养量均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大量的畜禽养殖也产生了数量巨大的畜禽废弃物和污水。由于相应配套处理设施配备不足或不完善,畜禽废弃物未经综合利用或处理,污水未达标或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加之部分禽畜养殖场布局不合理,有相当数量的养殖场临近小型支流、农田水渠或天然沟塘,导致部分禽畜粪便污水直接排入河沟或田间,或通过自然下渗进入地下水,造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畜禽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会造成水体N、P量升高,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农村地下水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畜禽养殖粪便污水不处理或处理不达标长期用于农业灌溉,会造成土壤透气、透水性下降,土壤质量下降,导致作物减产。

3.3 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新农村建设以来,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河南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不仅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也解决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政府对企业有依赖,监管不积极不到位,导致乡镇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生产工艺落后,治污投入较小,治污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有部分乡镇企业是城市转移过来的三高“淘汰“企业,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三废经常被偷排入河沟田边,造成对水体和土壤的严重污染。此外,大多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企业、农村居民点及农田交错分布,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和治理难度。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河南省政府虽然逐渐加大了对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和治理力度,但同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比起来仍然显得较弱且进度较慢,加之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较弱,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企业污染问题的解决。

3.4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政府管理效率低下

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之对提升农村环境的诉求也不断增强。不少居民家庭环卫条件开始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居民居住的环境。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没有设立统一的生活垃圾堆放和回收点,村民生活垃圾基本上是自行处理,是各家自己的事情,怎么处理基本不受监督和惩罚,导致农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和排放生活污水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农村村民绝大部分知识水平不高,环保认识不足,加之政府对环保宣传力度不够、监督不到位,村民环保意识一般较为淡薄,自律意识欠缺。因此,滥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残留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得到农民足够重视,传统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依然较为普遍;禽畜养殖废弃物污染和乡镇企业污染也未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污染治理资金投入较少,偷排污水现象时有发生。

处于城市向农村过渡地带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处行政边界地带,土地、治安、工商税务、市容卫生等各部门存在职责不清和责任不明问题,往往造成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为尽可能避免各方利益冲突,各种管理相对松散。这里既不同于城市市区,也不同于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农业已基本成为副业,当地农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圈地盖房出租,外来流动人员则租赁居住或开办成本较低的小企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居住区和厂房交错分布,生活垃圾、工业废物混杂堆积,导致这里的环境问题点多面广、门类齐全,环境综合治理相对较复杂。

4 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南省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农村环境得到较大改观。但是,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环保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环境污染的发展速度远超出治理的力度,导致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上文对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和原因的分析,结合河南省新农村建设未来规划,提出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对策。

4.1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塑料薄膜

近年来,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降低化肥滥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由于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目前已被公认为是遏制化肥施用过快增长、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业生态安全的关键实用技术。为有效加快解决化肥滥用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2015 年,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要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17]。为此,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河南省政府已由试点实验、巩固发展逐渐转向全面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阶段,以实现2020 年化肥使用量达到零增长的目标。为了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一方面要积极研发抗病虫害的农作物新品种,同时进一步完善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标准规范,明确环保要求。通过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经验等政策措施,促使新建高标准农田达到相关环保要求。

农用塑料地膜具有保温、保墒、防寒等作用,但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因农用残膜不断累积而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大量塑料残膜产生主要是与地膜用量大、厚度薄、降解能力差和回收率低有关,因此,要有效解决农用塑料残膜的问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除了加大回收力度,还要从源头治理,加强农用塑料薄膜的规范化生产,大力发展降解膜。此外,要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降低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

4.2 完善畜禽养殖配套设施,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养殖业健康发展的瓶颈。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养殖大省,在全力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养殖户增收的同时,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1)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并于2017年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2)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并逐年提升畜禽股民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根据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总体部署,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于2018 年超75%,2019 年超85%。散养密集区要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17]。(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种养结合催生出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不仅能实现畜禽粪污零排放,而且还能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养殖户和种植户的共赢。自2016年起,河南省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通过建设沼气池,对废弃物进行能源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林”等种养结合模式,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建设完善畜禽粪污处理综合设施,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引导规模养殖企业与当地种植户“牵手”,就地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

4.3 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新农村建设以来,乡镇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付出的环境代价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一方面,要加大乡镇企业对预防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乡镇企业排污情况的排查和监督。在逐一排查工业企业排污情况的基础上,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对达标企业应要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此外,还要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从提高企业自身生产工艺水平着手,从本源上降低环境污染的潜在威胁。要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准入标准,减少农村小作坊、小企业的占比,同时调整不合理的产业布局、结构,逐步推进环保规划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4.4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想从根本上改变河南农村环境面貌,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加强广大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对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对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知识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现代农业的实用价值,自愿接受先进的科学指导;同时,教育民众爱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让民众充分认识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既违法又不道德,还损害自身的健康。此外,还要通过电视、宣传栏、文艺下乡等方式,向农民宣传环境保护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环境道德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5 结论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也是构建农村标准化建设体系的关键和较棘手的环节,本研究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相关统计数据,对河南省2004—2016 年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多,大致可概括为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和城市转嫁污染4个方面。

(2)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和养殖大省,由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污导致的土壤、水和空气的污染是引起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农村建设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加速了生活垃圾的堆积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农村生活污染已逐渐超出农村生态系统原有的环境自净能力,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影响“村容整洁”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河南省主要农村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增长趋势有所减缓,但是排放总量依然居高不下。

(3)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主要是环保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缺乏,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乡镇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以及政府监管不力等,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综合处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领域的具体落实,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中,“生态宜居”替代了“村容整洁”,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乡村建设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不管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必须直面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只有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乡村绿色发展、达到“村容整洁”或“生态宜居”的目标。

猜你喜欢

农用环境污染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农用机械发展
农用履带式底盘技术及衍生产品概述
农用机井管理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
煤矿区环境污染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