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唐风园林植物景观研究
——以大唐芙蓉园为例
2019-08-31王晶懋
杨 阳,王晶懋
(1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西安710048;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55)
0 引言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孕育的摇篮。随着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步伐的加快,为了彰显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推出充满唐风韵味的城市名片,西安在不断加大古典园林建筑保护力度的同时,也逐步恢复与重建了一批唐风园林。唐风园林是一种以唐文化为表现元素的现代园林景观,是中国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1-3]。唐风园林虽与唐代园林存在本质区别,但却兼具唐代园林与现代景观的特点,规划与设计注重协调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4],充分体现了古都西安的文化魅力。
近年来,西安相继建成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苑等以表现唐文化为核心的唐风园林。以往唐风园林的研究多集中于唐代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特征、设计手法及总体规划[5],缺少唐风园林植物景观历史渊源、文化特征、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研究。笔者以大唐芙蓉园为研究对象,以唐代皇家园林莳养花木的历史资料为背景,对其植物景观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从植物造景层面传达与挖掘地域文化特征,旨在为建设更具历史风貌的唐风园林提供参考。
1 大唐芙蓉园概况
大唐芙蓉园所处的曲江池已有2000余年历史,芙蓉园在历史上就是著名的皇家御苑,自隋朝于曲江南部建芙蓉苑始,唐代曲江被大规模的修建,开凿了黄渠,引水进入曲江池,开辟了御苑,曲江池一时间成为水域千亩、名冠京华的游赏胜地。后来,唐玄宗恢复了“曲江池”的名称,而芙蓉苑仍叫“芙蓉园”,并且为芙蓉苑新修了一些楼阁,紫云楼、彩霞亭等园林建筑应运而生。唐代芙蓉园与周边的大慈恩寺、青龙寺、乐游原等重要的名胜相连,形成了景致优美、楼宇云集、贤达荟萃的场景,是反映盛唐文化的典型区域[6]。但随着唐朝的陨落,此处昔日的喧嚣也逐渐沉寂于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如今的大唐芙蓉园是建在唐代“芙蓉园”遗址以北的曲江北池一带,仿照唐代皇家园林建造,占地面积66.5 hm2,是中国第一个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7],园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筑群,由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院士设计。园区分为帝王、女性、诗歌、科举、茶道、歌舞、饮食、民俗、外交、佛教、道教、儿童12 个文化景观区,集中展示了唐王朝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璀璨夺目、无可比拟的文化艺术。
2 研究方法
在查阅书籍文献、收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大唐芙蓉园的景观分区及植物配置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实地调研,采用总体普查的方法[8],通过植物鉴定、照片拍摄等方式采集园林植物数据,对园林植物种类、生长类型、观赏特点等进行全面调查,详细记录园林植物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分布地点等各项指标,整理园林植物名录[9]。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
所调研大唐芙蓉园内种植的植物共计122 种,隶属52 科95 属。所有园林植物中乔木层植物46 种,隶属19 科33 属,占植物总数的37.70%;灌木层植物45种,隶属20 科36 属,占植物总数的36.88%;草本地被植物12 种,隶属7 科12 属,占植物总数的9.84%;藤本植物5种,隶属5科5属,占植物总数的4.10%;水生植物9种,隶属9科9属,占植物总数的7.38%;竹类植物5种,隶属1科4属,占植物总数的4.10%(表1)。统计各科所含的物种数量可以发现含5 种以上的科共有6科,分别为松科(3 属8 种)、柏科(3 属6 种)、木犀科(6属9种)、豆科(6属7种)、蔷薇科(14属20种)、禾本科(8 属9 种),且占物种总数的50%。有27 个科的物种数仅为1 种,物种总数占总体的22%(表2)。整体来看,大唐芙蓉园内的植物种植设计以尊重自然为基础,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营造以乔木为骨架和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乔灌草复合群落,丰富了群落结构层次[10]。另外,园内不乏观赏性较好的观花、观果、观叶、观形植物,能够起到四季有景可赏的效果。
3.2 唐代芙蓉园植物应用及景观分析
唐朝时期,芙蓉园所处的曲江池区域水源充沛,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园林建设提供了绝佳的立地条件,使得芙蓉园内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芙蓉园作为唐长安城南部的一座皇家园林,不单为皇室服务,而且也对民众开放,是一处王公贵族与民同乐的公共园林[11]。唐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极盛时期,奠定了最早的园林模式,这一时期的观赏植物种类也愈加丰富,牡丹、芍药、桂花、海棠、月季、松树、桃树、杏树、柳树、竹子等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植物开始被大量种植,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2]。很多唐代文人墨客在游赏芙蓉园时,陶醉于眼前的万紫千红、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亭台楼阁之间,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词。如唐代诗人李绅的《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中就有“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的记载,描写了春日里芙蓉园内春风习习、桃李芬芳、柳丝低垂、芙蓉花开、争芳斗艳的繁荣景象。此外,卢纶在《曲江春望》中写到“菖蒲翻叶柳交枝,暗上莲舟鸟不知。更到无花最深处,玉楼金殿影参差”,描绘了芙蓉园周边水域生长有荷花、菖蒲等水生植物,水岸种植大量的柳树,并与倒映在水面的宫殿楼亭交相呼应,体现了曲江池畔美丽的滨水景观。通过查阅有关唐代芙蓉园植物景观的历史记载,能够发现唐人善于采用植物来营造景观,并在植物选择时注重选用株形优美、观赏期长、季相变化特征明显的植物种类[13],其中以松科、柏科、蔷薇科、木犀科的植物居多,这与目前大唐芙蓉园内的植物种植颇为相似。以松树、柳树、牡丹、荷花、柳树、竹子为主营造的植物景观,不仅使芙蓉园整体上呈现出皇家园林的风貌,而且也符合长安城百姓的大众审美需求[14]。
表1 园林植物生长类型统计
表2 大唐芙蓉园植物名录
3.3 主要景区植物配置及景观分析
大唐芙蓉园是体现唐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因此需要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体现场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突出唐代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在绿化景观材料的选择上,优先选择历史记载中曲江一带多用的品种,如柳、桃、梅、杏、枫、桂、樱、竹、牡丹等,尽可能地还原盛唐时期“曲江水满花千树”的秀丽风光。植物种植设计与唐风建筑相结合,体现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力求更好地反映唐风园林特点[15]。本研究对大唐芙蓉园内主要景区的植物配置现状进行调研,基于唐风文化分析其植物景观特色。
3.3.1 帝王文化区 帝王文化区位于大唐芙蓉园的核心区域,以紫云楼为标志性景观,在历史上是由唐玄宗主持修建的,作为园区的制高点具有至高无上皇族王权的象征意义,借以琼楼玉宇来彰显大唐盛世的富丽堂皇。帝王文化区的植物景观集中分布于紫云楼西侧的西山,综合考虑地形、方位及使用目的等因素,将其划分为“四季之区”及“溪谷区”,这5 个特色栽植区分别会让人感受到以各个季节特色为主题和以瀑布、溪谷组成的场景。
位于西山南侧斜坡的春色区种植有3—5 月为花期的观花类植物,主要有玉兰、紫叶李、樱花、碧桃、贴梗海棠、珍珠梅、迎春、连翘、绣线菊、棣棠等,并在乔灌林下种植鸢尾、萱草、玉簪等宿根花卉,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景象。
靠近水域的夏景区沿水岸种植有垂柳、旱柳、油松、白皮松等乔木,灌木层以夹竹桃、紫薇、花石榴、木槿等夏季开花植物为主,这种种植方式不仅能够营造出柳浪闻莺的湖滨风光,而且配合夏季水幕电影的剧场气氛能够烘托出夏之奔放的主题。
处于溪谷中部的秋冬区集中分布有大量的秋色叶植物,以银杏、水杉、鸡爪槭、元宝枫、五角枫等植物演绎“燃烧的秋山”。另外,为了不使冬季景色显得过于凋敝与荒凉,还搭配有油松、白皮松、雪松等常绿植物。
以溪流贯穿整个西山的溪谷区为场地增添了几分动感与生机,溪流沿岸密植垂柳,并配以荷花、芦苇、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营造出“柳色看犹浅,泉声觉渐多。紫蒲生湿岸,青鸭戏新波”的滨水景观氛围。
3.3.2 科举文化区 大唐芙蓉园中的杏园和竹里馆是反映唐代科举文化的景点。唐代的杏园以杏树为主景,也因此得名。唐朝进士及第之后,要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故而杏花有高中之意,杏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被赋予了金榜题名之意,称作“及第花”。唐代诗人刘沧《及第后宴曲江》一诗中“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的描述正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16]。
历史上的杏园并非在芙蓉园内,而是位于曲江池西侧,大唐芙蓉园将其列入规划建设的范围,也是考虑到杏园能够形象反映唐风文化特色的价值。杏园采用仿唐式风格建设,建筑布局紧凑,空间变化较为丰富,主要有登龙门、唐三彩的马雕塑、九连钱的井户、许愿墙、石质杏叶、五子登科、雁塔题名碑等景观小品。杏园的入口广场较为开阔,栽植有银杏、青扦、油松、紫叶小檗、大叶黄杨(图1)。第1个庭院列植2排银杏,第2个庭院依托石碑和水体着重强调“独占鳌头”的科举文化。整体来看,杏园的植物配置较为单调,选用植物种类较少,且园中杏树数量太少,起不到彰显杏园的主题,更无法与唐代“江头数顷杏花开,车马争先尽此来”的场景相匹配。
图1 杏园入口广场
竹里馆位于杏园北侧,是园中另外一处彰显唐代文人心境的景点,其名取自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竹里馆》。竹里馆作为反映文化主题的建筑,隐藏于茂密的竹林深处,以密植竹子为其植物景观营造特色,反映出“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的情景(图2)。身处竹里馆,会被重重翠竹所包围,须臾之间会有远离都市喧嚣的宁静。借用竹子谦逊气节、高风亮节、刚直不阿的象征意义传达出淡泊仕途的心境,营造出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景观效果。
3.3.3 女性文化区 唐朝实行开放的国家政策,加之“众生平等”的思想盛行,提升了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17]。为了能够更加形象地彰显唐朝女性的精神风貌和豪迈气概,在大唐芙蓉园内建造了以仕女馆、月光镜台、月亮之路、旗亭、彩霞亭廊、赏雪亭、镜像柱、丽人行等景点为代表的仿唐建筑和景观小品,从多角度体现了唐代女性的服饰、日常生活、时尚追求、政治行为及其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图2 竹里馆
该区域位于芙蓉湖的北岸,以垂柳、旱柳、油松、石榴、紫薇、龙柏、樱花等植物组成了湖岸景观栽植区,构成了乔木+灌木+草坪的植物群落结构。这种“流动曲线式”的植物种植区域与圆弧形水际相呼应,展现出一幅优美的湖滨画面[18]。植物作为衬托历史文化的一种要素被恰当地运用于该区域,并与旗亭和湖滨丽人雕塑相呼应(图3),打造了以“旗亭画壁”为特点的园林景观。散落于草坪之上的鸣石装置与由金叶女贞、紫叶小檗组成的模纹花坛共同象征着宫廷女性演奏者,由树叶状的石块所砌的“红叶传书”,体现了宫廷女性对爱情的向往与憧憬。
图3 与旗亭和雕塑相呼应的植物景观
女性文化区的建筑及景观小品设计独具匠心,但是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却显得过于简单。一方面,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偏少,以松树为主,配以开阔的草坪坡面,植物群落结构单一,不能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类型(图4)。另一方面,场地内起伏的坡面造就了多样的微地形条件,可惜目前的植物种植设计忽视了这一有利条件,没有恰当地利用场地高差变化带来的优势,未能在场地边界塑造出应有的林冠线。
图4 开阔的草坪坡面
3.3.4 茶文化区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是茶文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随着唐朝茶业的发展和茶叶产量的增加,饮茶风气颇为流行,茶已不再是少数人专享的珍品,无论上层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饮茶之风都大为流行,已经为“比屋之饮”。唐代还诞生了茶圣陆羽,他对茶有很深的造诣,著有《茶经》一书,时人称其为“茶神”。陆羽和他的《茶经》在茶道历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大唐芙蓉园内建有以陆羽茶社为核心的唐风园林建筑群,并以此集中体现唐代茶道文化。
为了凸显该区域的茶文化特色,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力争做到与历史文化相结合[20],因此围绕陆羽茶社外围种植有成片的山茶,并以它为植物群落构建骨干树种(图5)。以垂柳、洋白蜡等高大乔木作为场地的林冠背景,以桂花、女贞、海桐、紫薇等植物点缀其间丰富植物群落结构,以紫叶李、红叶石楠、红枫等彩叶植物塑造场地季相变化特征,多样化的植物群落结构及季相变化特征,不仅可以使园林景色进行丰富的变化,而且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丰富园林观赏空间[21]。采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等观叶植物,矮牵牛、万寿菊、金盏菊、雏菊、一串红等观花植物,组合搭配成造型独特的茶壶模型及图案(图6),在烘托场地茶文化氛围的同时,也确保了其具有较长的观赏性和稳定性[22]。利用不同种类植物的形、色、量、气等强调不同景观节点的气质,在植物配置方面也考虑到与场地文化主题相融合[23],营造茶韵浓浓、精致典雅的植物景观,烘托唐代茶道文化。
图5 陆羽茶社
图6 模纹花坛图案设计
4 结论
大唐芙蓉园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古典皇家园林,其植物景观设计总体上涵盖了生态效益和美学价值,并在不断的演化和完善中古今融合,反映了唐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植物景观营造遵循了唐风园林的主题,能够做到植物配置方式与造园风格协调统一;(2)以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适地适树地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植物,在近期和远期都达到人工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和谐统一;(3)植物配置可以形成季相动态构图,满足春季观花、夏日遮阳、秋观红叶、冬有绿色,从而体现四季演变的时序景观;(4)唐风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常以植物为造景主体,既能展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又注重营造意境美,赋予其文化内涵。总体来看,大唐芙蓉园的植物配置艺术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观赏价值的同时,能够达到生态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兼顾。
5 建议
大唐芙蓉园体现了唐代皇家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融合,植物造景特点鲜明,但是目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部分景区内的植物种类选择较为单一,植物群落结构单调,植物景观的观赏期较为集中,未能实现植物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2)主题表达不够充分,园内多处以植物名称命名的景点(杏园、桃花坞、蒹葭亭)并未大量采用主题植物造景,植物配置未符合景点主题,缺失园林意境;(3)园内林地的植物种植设计缺乏对植物种植空间密度的规划,从而造成植被郁闭度不合理,制约了林下空间的合理利用。鉴于以上不足之处,建议大唐芙蓉园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提升植物景观品质。
5.1 巧妙融合景观学与物候学理念
根据季节变化,在植物种类选择方面,将物候学理论引入到植物景观营造之中[24],在实现植物最佳观赏期衔接的同时,也有效避免了观赏期的重叠和空缺,从而达到观赏形态与观赏时间的完美结合,体现出不同时节的观赏价值。
5.2 注重植物的文化性表达
大唐芙蓉园虽为人造自然空间,却承载着场地的历史文化积淀,更传承着社会文明和城市地域特色[25]。因此,在利用植物营造主题景观时,应严格遵照相关历史典籍记载和古代诗词的描述,种植反映历史文化特征的花木种类,深化景观主题,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展示型植物群落,既体现了植物自然美的“形”,又展现了灵魂美的“意”。
5.3 合理设计植物种植空间密度
密林与疏林常见于一般的园林之中,具体的植物种植密度需要根据场地的功能需求来确定。基于大唐芙蓉园内林下空间的功能属性,可按如下方式进行优化种植:若林下空间为开放性景观,宜采用散植,种植密度控制在3~10 棵/100 m2;若林下空间的利用率较少,宜采用疏植,种植密度10~20 棵/100 m2为宜;若林下空间为封闭式且受人为干扰少,宜采用密植,种植密度为20~40 棵/100 m2[26]。另外,还需要巧妙地运用植物的多样形态、质感、色彩,并与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富有情趣的园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