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2019-08-30易连云邹太龙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

易连云 邹太龙

摘要:平安校园建设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诉求,也是维护师生切身利益和实现高校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作为一股新兴而强大的技术力量,大数据在破解传统安全问题和规避新型安全风险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这集中表现在全方位保护师生人身安全、智能化监控资产和能源、前瞻性干预学生的思想或心理危机。但是,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也正面临着基础性数据平台不健全、数据共享机制不通畅、数据安全保障不到位以及管理者数据素养亟待提升等现实困境。为此,高校需要开发数据驱动安保的智能系統;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防网络;多措并举确保平安校园建设数据的安全;大力提升安保队伍的数据素养。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平安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平安校园建设是由学校主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以维护师生共同利益和保障学校稳定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治理行为。这是一项攸关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学校场域中的时代诉求和具体落实,平安有序、稳定和谐的校园既是社会安定繁荣的晴雨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中观层面,它是高校顺利履行基本职能、实现创新发展和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前提条件和内在要求。微观层面,它是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基础性举措,是保证教师安心乐教、学生专心向学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类高校要深刻领会平安校园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要把创建安全文明校园作为一项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维护师生利益、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政治工作。

当前,随着云计算、泛在网络以及无线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勃然兴起和广泛应用,伴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受大数据浪潮影响最为全面也最为深刻的前沿阵地。实际上,“大数据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引擎,也是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强大技术力量”。在此背景下,安全稳定特别是文化安全问题凸显出来,高校安稳工作所面临的挑战也正从传统相对单一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问题扩展到复杂度更高、涉及面更广的安全领域,更为严重的是,新技术的层出不穷还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甚至也是无法提前预知的安全风险,这些风险由于数据化平台的支撑,不仅监管难度大、传播速度快,而且危害性更强。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借助大数据技术完成安稳工作由人防、物防向技防为主的现代化转型,实现大数据与平安校园建设的深度融合,进而增强校园治理的前瞻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就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当前高校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从学理层面审视,还是从实践维度观照,今天的“平安校园”都是一个宽领域、多层次的广义概念,其内容不仅包括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健康状态,也包括整个学校的资产能源、网络和舆论安全。如果仅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来看,近些年来,在国家、地方和高校共同推动校园治理深入落实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总体上呈现出环境比较优美、秩序较为井然、师生安全指数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但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急剧膨胀的办学规模和步伐加快的转型发展,加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和在校大学生人数都领先世界的客观现实。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一些不和谐音符和不安定因素充斥于平安校园建设中,很多高校依然面临着不少新旧交替的安全挑战。具体表现如下:

(一)突发性事件的诱发因素不断增多

校园突发性事件具有一般安全事件的破坏性、不确定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高校由于信息化程度高(师生一手一部手机已是常态)、人口密集(学生公寓多人共处一室)、贵重财物和高精尖人才集中,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其扩散速度将会更快、波及范围更广、危害程度更深、社会影响更恶劣。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如多校合并和新校区建设)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办学国际化、开放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不少高校的校园面积庞大、楼宇分散、人员构成复杂、周围治安环境多变,威胁或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和健康的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此消彼长。诸如食堂食物中毒、校园交通意外、公私财物被盗、校外人员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等各种传统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此外网络诈骗、舆情危机、境外价值观渗透和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言语失控等新型事件也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平安校园的创建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安保设施建设未能满足实际需要

新世纪以来,大多数高校都逐渐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在平安校园建设中日益凸显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采取了相应行动。截至目前,诸多高校均对校园内各大建筑安装了安全防护网和消防设备,也在校园的重点区域和关键部门安装了监控摄像设备,建立了一套基于硬盘存储的安全防控系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震慑不法分子、维护校园安全的作用。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基于大数据的安保理念,现今不少学校所使用的网络系统基本属于局域网性质,无法体现网络在线特点,也就不能体现在线平台的网络安全联防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招投标体制存在缺陷等原因,不少高校的安保设施设备尚属于一些低档的、兼容性差的、智能程度低的器材或系统,不仅老化严重,而且升级换代滞后,其后果是建成的安保系统稳定性差,误报和漏报率高,难以达到实时监控、报警、查证和调动的最优效果,也就无法满足保障校园安全的实际需要。而且,这些措施更多地用于防范外在的显形的安全问题,忽略了网络安全的保障措施。

(三)安防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

这些年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把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带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一方面,高校原有的安保设施或系统较为陈旧落后,难以适应安防工作智能化发展的时代要求,而且,“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和其他现代科技手段对高校学生诈骗等犯罪行为逐年增多”。特别是不法分子利用数字化平台与传媒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影响和破坏以及不良价值观的渗透逐渐增强,具有漫延趋势。遗憾的是,当前高校在智慧安防的建设和应用上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或问题,其中,技防水平滞后和安防工作智能负载性低是当前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瓶颈问题,这导致其安防系统的整体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其后果是对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停留在疲于应付和事后被动响应的低水平状态。

二、大数据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场景应用

“大数据的发展迫使我们借助新的方式来应对长期存在的挑战,并且通过借鉴基本原理对新的隐患进行应对。不过,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应确保人类自身的安全。因此,我们不能让大数据的发展超出我们可以控制的范围”。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和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地“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学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手段”。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智能视频监控与分析、射频识别、无线传感、模式识别与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优势的极度彰显,科技创安的理念在各级各类高校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大数据作为一股新兴而强大的技术力量,其具有的关联分析和精准预测功能,能够很好地满足平安校园建设的系统性、时效性和预见性要求,有助于增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前瞻化、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具体而言,大数据在全方位保护师生人身安全、智能化监控资产和能源、前瞻性干预学生的思想或心理危机三方面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一)全方位保护师生人身安全

为了给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安定有序的外部环境,目前各大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广覆盖、全时段的闭路监控系统,无数双“眼睛”时刻保护着师生的人身安全。智能视频分析系统能够对所监控区域内的各种监控目标进行自动识别与跟踪,并能够根据所设计的防范目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灵活设置。但是,传统的监控系统存在着内存容量小、工作效率低、事前预防差、智能水平弱等缺点,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平安校园建设的最新需求。随着高校智慧校园行动的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应充分利用最新的电子和网络技术,有机整合智能视频分析、电子周界、消防自动报警、应急预案推荐、联网报警求助等先进技术,构建集监控、报警、消防、调度于一体的智能安防系统,增强校园安保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各类意外及恶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筑牢高校师生人身安全的坚固防线。

大数据发展至今,其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数量之“大”,从技术层面上看,今天的大数据之所以具有前所未有的意义,就在于,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而“在线”更能反映出大数据的本质。大数据驱动下的智能安防系统除了具备传统监控设备的犀利“眼睛”外,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智慧“大脑”,它可以在捕捉和分析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提取信息,形成知识,辅助决策,全方位地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第一,应用物联网和传感技术全面、准确、实时地掌握校内外环境数据,构建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信息搜集研判机制,为完善校园安全防范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奠定基础。第二,智能视频分析系统(Intelligent Video System)可以对教学楼、宿舍区、运动场等校园公共区域进行全天候、无盲区的监控,通过滞留监测、移动监测、徘徊监测、突然出现监测等周界防护防止不法分子入校危害师生人身安全,还可以对人流密度和运动速度进行监测,提前发现可能出现的聚众、群殴或拥挤等异常行为,及时提示管理者采取相应措施。第三,在宿舍、教室、办公楼安装智能型烟雾探测器和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第四,在校门口安装射频识别装置,即人脸识别系统和监控设备,能够有效识别校内外人员和车辆,便于“事前有预警,事后可查证”;在宿舍大门安装门禁系统,学生凭一卡通进入,除了可以预防盗窃外,还可以监督学生晚归或多天不在校情况。第五,大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功能可以自动将突发事件按严重程度划分为红、橙、黄三级预警处理模式,其中,红色预警由校级领导直接处理,橙色预警由二级机构处理的同时,校级领导全程给予指导和监督,黄色预警则由二级机构全权处理并上报情况。

(二)智能化监控资产和能源

近些年来,随着自我量化、射频识别、微型传感器、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高校资产和能源管理正逐渐远离“人管电控”的传统模式,迈入了以数据为支撑的智能化监控新时期。在信息时代,提高资产和能源管理效率的关键就在于拥有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大数据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一要求,有利于增强资产和能源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水平,避免资产利用不充分和能源浪费较严重的现象,从而促进低碳环保型校园的建设。红外线、传感器、GPS、激光扫描器等物联网技术将任何物品接入互联网,构成了一个人、机、物三元一体的泛在网络,借助这个网络,有关资产和能源的各种数据就可以自动采集和实时交换,之后通过相关软件对这些数据展开挖掘和分析,就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和监控,提高资产和能源的管理效率。

概括而言,大数据在确保高校资产和能源安全方面的应用主要有四点:第一,依托物联网产生的数据直接来源于事物本身,不需要二次加工后传输至互联网,因而在信息获取上更具准确性和即时性,有利于管理者快速处理突发性事件;第二,在重要的设施设备里安装微型传感芯片,全天候不间断地记录、上传和自动分析其运行情况,一旦某项数据超过既定阈值或標准参数,校园资产智能监管平台就会自动开启报警或智能关闭程序,并将处理结果实时反馈给管理者,这极大提高了资产的使用寿命。而且,传感芯片还可以持续定位固定资产的地理位置,监测其移动路径,为发现和追回丢失物品提供线索。第三,基于以往事故发生地点、时间和肇事者的数据分析,对频繁出现资产盗窃的重点区域、重要时刻配置先进的监控设备,可以有效预防盗窃事件的发生。因为按照群体心理学的观点,某类群体的活动总是倾向于在相同的时间、地点表现出一致的惯性。第四,日益成熟的环境感知技术可以根据具体情景的改变实时监控能源消耗,最大限度提高其使用效率,比如在自习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安装智能感应灯,根据人流量的大小和区域位置自动调控灯光亮度,从而达到物尽其用、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前瞻性干预学生的思想或心理危机

近年来校园内频发的学生自我伤害事件暴露出学生在思想上与心理上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何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也成为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传统教育手段的落后,加上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学校常常面对的结果就是事后的“妥善处理”而不能提前预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主动预防是平安校园建设的基本方针与核心诉求。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健全预案,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确保校园的平安。但是,在学生的思想或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各大高校目前主要依靠政工队伍排查和学生上报的方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情况,这种方式存在着数据流通不畅、信息汇总缓慢、应急处理被动等弊端,而信息破缺及更新速度滞后严重掣肘了预警机制的建立,其后果是突发性事件或危机事件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化解。所以,高校只有快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或心理方面的相关信息,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干预和心理疏导,预防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的发生。

大数据被誉为下一个观察人类自身社会行为的“显微镜”,其独特优势和强大功能在于基于关联分析而做出的精准预测。“如同宇宙大爆炸般飞速扩张的‘数字世界,不仅日益成为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的‘镜像,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包含对人类自身行为的追踪和记录,成为人类观察和认识自我的‘镜子”。大数据具有的关联性、前瞻性、敏捷性和个性化思维为有效分析学生的思想或心理状况提供了崭新的研判方法,有助于高校的危机干预工作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数据拓展了人类社会的可量化维度,大数据被誉为“上帝之眼”的主要含义就在于数据的采集是在非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完成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标,所以教育者就可以捕捉到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政治倾向、情绪波动、心理变化和道德发展的各类数据,从而为教育干预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二是大数据的敏捷性特征可以确保预防信息及时反馈,有效避免了信息的迟报、误报、漏报和瞒报,有助于建立快速响应的应答系统;三是健全“事前有预防,事中可控制,事后能消除”的全息态危机处理机制,除了前期可以最大程度消除隐患、中期进行及时疏导外,后期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部署,将突发性事件的损失和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四是大数据的个性化特征可以为不同学生提供定制服务。比如,当个体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运用心理健康量化分析模型,揭示个体心理状况,预测个体行为,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辅导员采取适应的干预方法,从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私人定制”。

三、大数据驱动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思考

如上所述,大数据应用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走向前瞻化、现代化和智能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良好契机。然而,基础性数据平台不健全、数据共享机制不通畅、数据安全保障不到位以及管理者数据意识与素养欠缺等因素也正阻碍着这一转型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除了要继续沿用传统的有效措施外,如认识上高度重视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依托地方政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多途径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还应紧扣时代脉搏和科技发展潮流,从不同维度探索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多重策略,特别是要将大学的安防建设置于整个城市管理系统之中,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协同防范体系。

(一)开发数据驱动安保的智能系统

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拥有可供分析的海量数据,这使得数据资源建设成为安稳工作数据化和智能化的首要举措。但是,传统的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较为封闭陈旧、功能单一,在数据兼容、数据质量和智能化要求方面不能很好地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性能要求。因此,高校不仅需要整合优化现有的平安校园建设系统,还要根据智慧校园发展要求开发一个集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和分析于一体的院校智能系统。目前,《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构建国家层面的基础性教育数据库,以便为教育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相应地,各级各类高校也要积极探索和主动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数据驱动安保的智能系统,建立高校校务数据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高校数字化管理领导小组应当着力动员各个机关部门和教学院系采集和存储相关数据资源,形成资源可观的大数据平台和系统,这主要包括交通安全、食物安全、资产能源安全、心理安全和舆情安全等不同类型的安保系统,以便采集到覆盖面更广、连续性更强、颗粒度更细的各项安保数据。其次,学校层面要建立智能感知的校园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安保数据的动态采集和实时更新机制,“充分利用微型传感器、RFID、摄像头、GPS等感应技术对校园环境状态、仪器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师生学习生活状况进行全方位感知”。再次,要尽力消除数据孤岛的制度性动因,有效整合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和不同领域里的海量数据,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和业务系统整合。最后,高校要根据安稳工作的需要,自主研发或与大数据企业共同研发出数据驱动安保的智能系统,使其成为集综合值班、师生求助、消防报警、视频监控、远程会议、应急指挥“六位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

(二)构筑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安防网络

当前,“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进行,智能化建设的不断引入以及犯罪手段、作案工具、对象的转变,仅仅依靠传统的人防、物防办法,已很难适应新的治安形势需要”。确实,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人力、物力和科学技术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没有一支结构合理、作风务实、素质过硬的人防队伍,安稳工作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同样,缺乏先进的物防设备和技防手段,仅靠势单力薄的人防力量,也无法完成新形势下平安校园建设的任务。基于此,高校安全工作委员会需要建立以人防抓落实、以物防抓巩固、以技防抓提高的立体防护网,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深度融合与密切配合。具体而言,在人防层面,要着力构建体制健全、机构完善、人员齐备、责任细分、专群结合、反应灵敏的安稳工作组织体系,形成条块并进、部门联动、衔接紧密、管理有效的网格化安全防控模式。在物防层面,要加大物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经费投入,对校园的重点场所、关键地段和要害部门安装“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智能集成、经济实用”的设备,并确保物防安装率和功能完好率达到相应标准。在技防层面,大数据在高校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通过数字化系统进行管理成为安稳工作的时代潮流,也就是说,智慧安防(Smart Safety Protection)是新形势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必然走向,这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观念上自觉树立“科技创新安防,数据驱动安防”的超前意识,行动上建立前瞻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高科技安防体系,不断增强高校安稳工作的科技水平。

(三)多措并举确保平安校园建设数据的安全

完整统一、流动通畅的数据是大数据驱动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基础,而确保数据的安全则是重中之重,其不仅关乎着大数据在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可持续应用,也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切身利益和高校的稳定发展。在泄露风险日益攀升、潜在危害不断扩大的信息化社会,维护管理数据的安全,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平安校园建设的迫切需要和题中之义。因此,为了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高校管理者尤其是数字化管理领导小组应建立健全平安校园建设数据的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在认识上树立和强化一种“数据应用,安全第一”的意识,所有管理者要充分理解数据安全对于平安校园建设的目的和手段价值;二是在管理上尽快完善安保数据的监管机制,如明确规定数据的保存时限、对机密数据库实行多人共同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数据审查委员会对安保数据的应用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在技术上加强数据保护,除了要不断升级病毒检测、身份认证、访问门槛和防火墙等传统的数据保护技术外,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和研发一些新型的数据保护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和数据脱敏技术;四是依法追究信息泄密、数据盗用或滥用等不法行为,对私自出售和倒卖管理数据来牟取不当利益的个人予以相应惩处,情节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需要强调的是,在数据安全维护难度系数高居不下的网络社会,单一的保护措施已捉襟见肘,难以凑效,高校管理者只有统筹兼顾,多措并举,采用组合式的联防策略,才能筑牢平安校园建设数据的安全防线。最后,要严肃处理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非法思想的传播。

(四)大力提升安保队伍的数据素养

不同于传统信息化建设,大数据驱动下的高校信息化技术手段更先进、专业性更强、涉及领域更广,推动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朝着智慧安防的方向发展,数据在安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这无疑对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安保队伍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具备传统的政治过硬、思想过关、作风优良、业务熟练等素质外,还必须拥有较高的数据素养,能够基于各类数据做出科学决策。数据素养是人们有效且正当地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和数据的一种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数据素养主要由数据意识、数据技能和数据伦理三部分构成,其中,数据意识旨在摆脱传统安稳工作的思维惯习和路径依赖,主动树立和强化一种数据驱动安防的创新思维;数据技能包括数据的定位、采集、清洗、存储、分析、解读以及决策能力,也就是安保人员经过正确的处理流程,可以把数据和信息转化为帮助决策的知识;数据伦理是指对大数据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主动反思和伦理审视的能力。这些数据素养的提升需要高校和个人层面的共同努力,高校可以通过跨学科人才引进、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校内专题讲座和校外业务进修相结合)、与专业数据公司合作等方式组建一支既熟悉安穩工作特点、需求和规律,同时又能够充分掌握和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安保队伍,个人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强数据素养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根据具体实践中的业务需要寻求同事间的合作。总之,只有大力提升安保队伍的数据素养,使其成为“数据脱盲者”(Data Literate),才能在平安校园建设中营造一种“数据驱动安防”的新型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安稳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大数据发展到今天,已经表现出许多新的趋势。但是,在“大数据的长期发展趋势中,有6大趋势依然是我们如今生活中的一部分,即应用无线化、信息数据化、交易无纸化、人类智能化、决策实时化与线下线上化”。在未来,我们依然将面临不少挑战,其一,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将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的安全保护工具和手段得以不断创新与升级,直至完全颠覆学校传统的安全管理理念;另一方面将是大数据因自身的发展所引发的内在革命,其智能化程度的不断升级,使我们面对的是完全无法预料的新困境,自然也包括新的机会。为此,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大数据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