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绿色学校建设成效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究

2019-08-30沈欣忆王巧玲等

中国电化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沈欣忆 王巧玲等

摘要:面向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学校建设,正在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新方向。绿色学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指导思想,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完善自我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该研究围绕学校理念与ESD亮点、ESD课程和课堂、ESD教师培训、ESD学生活动和素养评估、ESD校园环境等五大维度,对150所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挖掘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建设方面的特征与经验。该研究最后提出三个首都绿色学校发展路径建议:(1)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修订与完善首都绿色学校建设标准与框架;(2)融入立德树人思想,整体规划生态文明地方课程建设;(3)积累学生素养大数据,引导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成为生活方式。

关键词:绿色学校;可持续发展;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同各国领导人一致通过《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至此开启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纪元。我国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总体部署,强调了“建设美丽中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建绿色学校”等,呈现了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方案。2017年,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共同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致力于打造绿色丝路,促进“一带一路”国家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合作。2018年,博鳌论坛提出“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北京城市规划“四个中心”的新定位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要求首都教育部署《北京教育与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建设可持续发展学校”,做出更前瞻性与系统性的设计。

面向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学校建设,正在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新境界与新方向。“绿色学校”与环境教育紧密相连,最早起源于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FEEE)在1994年提出的全欧“生态学校计划”。这一项目是一个环境教育国际项目,尽管参与该项目的欧洲各国学校所使用的称谓并不一致,如德国称“环境学校”,爱尔兰称“绿色学校”,葡萄牙称“生态学校”等,但是其内涵是相通的。这也是中国环保局与教育部联合推动的绿色学校项目的国际缘起。

伴随国际环境教育从“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演变,绿色学校内涵逐渐演化为“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学校”。也就是说,绿色学校以可持续发展教育(ESD,Edue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为指导,不断改进教育手段、完善自我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从而解决自身可持续发展问题。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团队在对照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绿色学校评价指标:(1)学校理念与ESD亮点;(2)ESD课程和课堂;(3)ESD教师培训;(4)ESD学生活动和素养评估;(5)ESD校园环境。北京市在整体推进绿色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的实施现状开展调研,收集了150所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的案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基础和素材。

二、首都绿色学校评价编码体系的构建

基于评价指标对150所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的报告进行编码,以“学校理念与ESD亮点”维度的“目标愿景”指标为例阐述如何对学校案例进行编码。“学校理念与ESD亮点”维度下包含“办学理念”“目标愿景”和“ESD亮点”三个指标,通过对各校案例报告的“目标愿景”进行内容分析,梳理出覆盖150多所学校的目标愿景为7个,分别是“科研促教研、课题带队伍、特色求发展”“构建示范性院校”“提升教师学生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用这7个目标愿景对标首都中小学学校案例报告进行编码,统计不同目标愿景的学校覆盖情况。

三、研究过程与数据分析

(一)学校理念与ESD亮点

调研学校的办学理念涉及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家长/社会、幸福教育、“养正”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熏陶、开放/自主/合作、尊重暖、简约/人文/和谐/生态、仁爱/勤奋/实践/创新、个性化教育11个方面,其中以人为本、幸福教育、个性化教育出现的频率最高。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技术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了有力支撑。对“以人为本”“个性化教育”为办学理念的学校进一步调研发现,这些学校往往重视技术的教学应用。

参与调研的学校的办学愿景涉及以科研促教研/课题带队伍、构建示范性院校、提升教师学生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帮助学生个性化发展、建设人文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等方面(如图1所示)。其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的目标愿景落脚点为学生,比如提升学生幸福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习个性化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目标愿景的热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深刻论断为新时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对全面发展这一关键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

调研学校的ESD亮点主要体现在生命健康与可持续成长、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世界遗产与跨文化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多样性、可持续城市与乡村、可持续生活方式与可持续消费7个方面(如下页图2所示),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多样性、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最为突出的两个ESD亮点,而且在调研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学校同时具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这两个亮点。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历史使命和重大时代要求,也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因而也受到了学校的广泛重视。不仅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赋予传统文化新鲜活力,让学生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对待环境、资源与文化,对待自己、他人、家庭与集体,对待国家、社会、世界与自然的方法与态度,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现阶段重要发展策略,中共十七大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ESD课程和课堂

参与调研的学校中ESD课程主题主要涉及明课程体系/金盏花课程体系/巨人课程体系、基础必修课、拓展类选修课、育英类选拔课程、文化、艺术、体育健康、信息科学、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等15个方面(如图3所示),其中文化、信息科学和艺术类主题最受学校欢迎。

调研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学科整合、自主探究、前诊后测、生态课堂、个性发展、基于项目的学习、社会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翻转课堂、STEAM/創客、教师素养等为课改关键词(如图4所示),其中自主探究、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念、学科整合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

随着课改的深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受到关注。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分析问题、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反馈与改进等一系列举措,使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获得支持、锻炼与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程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从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到评价模式逐步更新以适应新的教学形态。课改其实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以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以人为本”是课改的基本理念,“自主探究”和“学科整合”是课改的外在表现。

(三)ESD教师培训

现阶段首都中小学校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政策导向、提高教科研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策略/方法、提高职业素养、提高教师幸福感、促进专业发展为教师培训目标,其中尤为强调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变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策略/方法。

调研学校开展ESD教师培训的内容涉及学生核心素养、十九大精神、历史文化、教师理论素养、课题研究、探究式课程实施方法、心理咨询、德育、评价与诊断、教学技能、生命教育等13个方面(如下页图5所示),其中教师理论素养、探究式课程实施方法、心理咨询、德育、教学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

在教师培训方面,除了常规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师德育水平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充分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传递知识的角色,而成为了学生的领路人、人生导师。《中小学德育大纲》也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师通过学科德育的途径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有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ESD学生活动和素养评估

现阶段首都中小学校开展ESD学生活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个人素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或竞赛四个方面。除了日常的个人素养、知识教育外,环境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为了学生活动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已经日益恶化,这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而要成为合格的接班人,还需要不断地提升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严格要求自身,同时用行到感召和影响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祖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通过不断培养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中小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

现阶段首都中小学校开展的ESD学生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涉及音体、参观、绘画、宣传、手工制作、志愿活动、调研、竞赛、讲座等14种形式(如图6所示),以音体、手工制作、志愿活动、竞赛这四种形式为主。

学生素养目标主要体现在素养与观念、能力与技能、行为习惯、社会责任、兴趣五个方面,其中素养与观念被提及次数最多。此外,关于有无学生素养评价指标这个问题,63.16%的学校选择没有作答,这或许说明这部分学校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学生素养评价指标或者构建的学生素养评价指标还不够完善。值得肯定的是,参与调研的学校中有36.84%的学校明确表示学校有学生素养评价指标,说明这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评价在促进ESD教育发展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ESD校园环境

学校ESD环境呈现主题体现在环境保护、生命与健康、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精神与价值观、科技与知识五个方面,以环境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精神与价值观为主。现阶段首都中小学校在进行ESD校园环境建设时既注重校园硬文化的建设,如硬件设施建设与改善,也重视校园软文化的建设,如宣传栏、标语等。

四、讨论与分析

(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幸福成为办学的主要价值诉求

学校在办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的幸福为办学的主要价值诉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洞察世界形势后对人才要求的科学判断。新时代下学校教育坚持以素质培养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培养学生拥有幸福人生而需要的幸福观、幸福品质,更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与学科整合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课改的关键词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要促进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要素进行互动、共生共创。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模仿和识记,而是自主探究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不仅仅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同时也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关键在于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热爱学习,营造多元化、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良好发挥,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三)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成为绿色学校的重要两翼

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历史长河中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了维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源泉。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前进,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思想,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于调整人类行为、改善环境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有效解决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呼吁人们采取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淀和源头,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交织维系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和环境的历史变迁,有效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过去、面向传统,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为两翼,打造立体化的绿色学校是首都绿色学校建设的趋势。

(四)学校亟待构建学生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提出了以了解每位学生为前提,构建富有挑战性的以学生为本的绿色评价体系。2013年2月,UNESCO发布《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提出了“人本性目标”,体现了崇尚自由、人本主义的思想。教育必须指向人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追求完整的人生,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学校亟待构建配合绿色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不指向甄别和选拔的学生素养评价体系。

五、首都绿色学校发展路径建议

新时期,绿色学校的内涵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积极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设计;第二,更加关注教育内部的良性运转,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融于原有的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量;第三,更加关注学校教育的生态贡献和社会贡献的精细考量。

因此,生态文明时代绿色学校内涵,是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学习者为内核;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形成教育可持续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的学校。绿色学校并不是各自为政的个体,不仅是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入到原有的教育体系,绿色学校更是生态文明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完善学校自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同时,助力解决当地生态问题,为生态中的个体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源动力。

基于此,提出以下三个首都绿色学校发展路径建议:

(一)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修订与完善首都绿色学校建设标准与框架

首都学校已经在节约型学校、绿色学校、生态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学校建设方面都卓有成效。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引导青少年个体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关联,并精细思考学校教育的生态贡献,完善终身体系下绿色学校建设的“首都标准”,是首都教育的前瞻使命。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首都绿色学校建设的标准与框架要关注投入、过程,更需要关注输出和成果,开展学校变革应关注六个方面:生态文化、战略规划、学习创新、课程体系、师生素养、生态贡献。

1.生态文化——学校建设的“文化力”,是学校建设的灵魂与精神追求。继承学校文化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智慧,寻找精神力量和发展密码,发挥学校文化精神辐射作用。

2.战略规划——学校建设的“领导力”。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办学理念、战略规划与育人目标,促进学校教育功能的转型,即实现教育促进社会、环境、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功能转型。

3.课程体系——学校建设的“转化力”。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概念转化为教育话题与故事,形成一套生态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显性成果与重要载体,转化力愈强,学校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愈强。

4.师生素养——学校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师生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中,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是学校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面向可持续未来的人的素养培育,进而促进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核。

5.学习创新——学校建设的“学习力”。从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对其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转化学习方式、学习空间与场景、学习评价等进行系统构建;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革新支撑下,拓展学习方式与实现科技创新与学习的融合。

6.生态贡献——学校建设的“贡献力”,是生态文明时代绿色学校建设的终极目标。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地方层面的社会机构的合作,建立各方参与者共同讨论地方可持续发展问题方案的机制。鼓励学习者参加生态文明建设,找到可行创新的解决方案,更新与升级学校生态设施、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贡献力量。

(二)融入立德树人思想,整体规划生态文明地方课程建设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在规划生态文明地方课程过程中,除了要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文件精神以及中国方案与相关政策文件,梳理首都可持续发展重要问题和地域特色的生态文明问题,面向实践问题的解决构建课程,更要融入立德树人的思想,确立“德育优先”的课程目标,开展可持续学习创新与实践,从生态环境、生态德育、生态课堂等方面积极实践,开设有特色、成体系的生态课程。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提出了“后绿色课程”理念,由享受绿色系列课程、感悟绿色系列课程和创造绿色系列课程三大板块组成,學校基于当地发展问题整合协调各种优质资源,创设多元开放的平台供学生学习体验。课程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让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三)积累学生素养大数据,引导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成为生活方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青少年学生生态文明行为培育势在必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类思维方式不断变革,同时给予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记录和积累青少年素养大数据,引导青少年监测、分析和管理自身的生态文明数据,从而更好地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将生态文明更好地根植于每个人的生活而真正落实可持续发展。

六、总结与展望

可持续教育领域重视与UNESCO合作关系,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最新形势下,如何利用UNESCO平台,助力首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未来的工作方向之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新的全球发展计划,其目标是构建和平、公正、包容的社会,其核心是消除全球贫困与促进包容性发展。17个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更多从理念层面走向具象考量。当前,不同国家都在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展示其推进议程落实的工作和进展。首都教育立足于生态文明和和谐宜居的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实际需求,有必要规划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精准目标,成为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崭新视角与创新方向。

应该说,现阶段首都中小学绿色学校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新时期首都绿色学校需要与时俱进,用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加以衡量,融入立德树人思想,学校教育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至高标尺,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帮助学习者实现“身心和谐、均衡与持久的发展”“具有全面、长久与强劲的发展能力”,为解决当地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做好知识准备与能力准备。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