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
2019-08-30陈庚仁黄筱燕
陈庚仁 黄筱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增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我国未来职业技术发展的基石,因此,我们的教学工作不但要注重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还应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基于专业需求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原则,进而对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的设置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 职业性体育 体育课程 高职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2813(2019)07(c)-0145-02
1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但担负着学生的专业理论、技术培训等任务,还承担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能力的责任。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技术型人才能够更好的为岗位服务的基本要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身体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体育课程。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学生培养需求的体育课程设置方法,如一些学校采用选修课、各种运动项目俱乐部等新型体育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和项目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俱乐部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些体育教学模式并不十分契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无法使职业性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另外,当前高职院校在体育课程的资源配置和教学评价方面也没有充分做到以学生的专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资源方面,许多高职院的运动场地、设施、器材以及环境等仍与本科院校有较大差距,这对于许多需要良好体能素质的专业学生来说,严重制约了其身体素质的强化与提升。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师资的缺乏使得体育教师没有精力针对不同专业的需求为学生设置身体训练计划,更没有时间去进行教研活动,这就造成了体育课程的单一,不同专业学生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在教学评价方面,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仍十分单一,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以终结式评价为主,以学期末的一次考核结果为评判标准,而忽视了从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实用性角度去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进行判断。
2 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原则
2.1 健康性原则
任何阶段的体育课程,其最根本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拥有良好的体质和体育素养,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也不例外。健康的身体是保证学生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因此,职业性体育课程的设置必须要首先满足健康性原则。根据国家的相关文件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必须能够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的心肺功能锻炼内容设置不能少于整体内容的30%。在当前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更需要回归其本质功能,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身体状况、运动基础以及专业特点进行体育课程教研工作,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目标,并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2.2 与专业相适应原则
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在于必须遵循与专业相适应的原则。职业性原则是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上的普遍职业能力需求为主的设置原则,而与专业相适应,则是从不同专业的特点出发对体育课程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设置。这一原则要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要能在满足健康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与专业需求相适应的更加实用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技工型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力量,因此在体育课程中应针对这部分专业的学生增加力量型训练,而财会专业学生由于久坐容易造成颈部和脊椎毛病,这就需要在课程中增加自我保健类内容,让学生掌握颈部和脊椎保健的知识。
3 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3.1 体育课程的内容应更具实用性
基于专业需求的实用性体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应该进一步提升实用性。这要求高职院校要能充分挖掘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特点,并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的培养需求和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核心身体素质进行测评,再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有针对性设置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更好的为专业实践服务。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职业岗位与专业的特点以及职业体能的需要,同时还要对各种体育项目的特点及其所能达到的训练效果进行分析,从而使体育项目能够与职业体能和专业需求相匹配。例如,电焊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专注力,在职业岗位上需要长期集中注意力以免面出现纰漏,而篮球运动同样需要运动员能够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球上,因此在电焊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上可以选择以篮球作为主要训练科目。这种更具有实用性的内容设置不但能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3.2 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更加多元
对于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而言,其设置的起点应该是教学目标。因此,为了使体育课程的训练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一方面,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基本能力如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为基础性目标,课程的设置应以保证学生具备这些基本能力为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所需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目标,为学生设置不同的运动项目、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运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从而确保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具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核心身体素质,掌握相关健康知识,进而使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得到全方位提升。如当前一些院校在校企合作的探索过程中直接对口相关企业输出专业型人才,其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也以企业中的不同专业岗位需求进行设定,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实用性。
3.3 体育课程设置应转向全过程评价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变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为过程性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的优势在于弱化了结果的决定作用,转而从学生参与运动的态度、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三方面关注学生的体育素养。这种评价模式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方位评价,也是对学生体育运动的全过程管控。全过程评价中的任何一项评价内容在本质上都是与学生的一定职业和专业素质相对应的,因此这种评价模式能够更加科学的反应出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4 结语
高职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对于我国专业技术型人才身体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我们以专业需求为中心,抓住实用性这个重点,遵循健康性、职业性和与专业适应性原则,不断探索内容的实用性、目标的多元化、评价的过程性,从而使实用性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好的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姜海洋.突出职业特点是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166-167.
[2] 邱忠良.从职业素养培养角度分析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2):102,97.
[3] 朱宗海.高职体育课程改革《职业性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