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探讨

2019-08-30秦鑫添张琼霞张昊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

秦鑫添 张琼霞 张昊

【摘要】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特性及原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8年1-12月收集的194例ADR报告。结果:194 例ADR报告中,男、女分别占44.85%、55.15%。60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显著增加(占59.79%)。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占22.83%),其中,喹诺酮类是引起ADR最多的抗微生物类药物。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途径更易引发ADR。结论: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8-025-01

在大部分国家,医疗机构是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现和上报的主要场所[1]。因此,医疗机构做好ADR监测工作不仅可以保障用药安全并促进合理用药。也可对上市后药品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价。我院为广州市越秀区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核定床位837张,主要收治老城区的老年及终末期癌症患者。本文归纳总结我院2018年1-12月上报的194例ADR报告,探寻广州同类型规模医疗机构ADR发生的特性及原因,提取并发现药物风险信号,探讨ADR数据有效利用和及时反馈模式,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8年1-12月在《国家ADR监测系统》上报的194例ADR报告,用Excel表对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类型、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预后及上报人职业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在194例ADR报告中,男87例( 占44.85%),女107例(占55.15%)。60岁以上中老人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其中,60岁以上男性52例,女性64例,占59.79%。

2.2 ADR类别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管理办法(2011)》对“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定义,194例ADR报告中,84例为新的和严重不良反应,占总例数43.30%。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共136例,新的不良反应类型有58例,分别占比70.10%和29.90%。

2.3 ADR涉及的药品种类分布

抗微生物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制剂是引发ADR排名前三位的药品种类,分别是抗微生物药物占22.83%,心血管系统药物占15.07%,中药制剂占12.79%。

2.4 ADR涉及的抗微生物药物种类

抗微生物药物中引发ADR例数最多的是喹诺酮类11例占22%;其次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11例占22%;头孢菌素类4例,占8%。

2.5 引起ADR的给药途径

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与口服,静脉给药119例,占53.34%,口服75例占34.25%,其他25例占11.42%。

2.6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

194例ADR报告累及了多个器官或系统,最为常见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65例,占33.5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和瘙痒。其次是全身性损害,有42例,占21.65%。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归类标准参见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5例(33.51%),全身性损害42例(21.65%),胃肠道损害24例(12.37%),神经系统损害15例(7.73%),肌肉骨骼系统损害12例(6.19%),循环系统损害9例(4.64%),血液系统损害7例(3.61%),呼吸系统损害5例(2.58%),口腔疾病4例(2.06%),肾脏及泌尿系统损害4例(2.06%),给药部位损害4例(2.06%),内分泌系统损害1例(0.52%),代谢障碍1例(0.52%),其他1例(0.52%)。

2.7 ADR转归及上报人职业分布

194例ADR上报人职业构成中,药师上报116例(占59.79%);医生上报59例(占30.41%);护士上报19例(占总例数9.79%)。

3 讨论

由表1可知,男性与女性发生ADR的比例约为1:1.23,男性略少于女性,这与近三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一致[2-4]。此外有文献[5-7]报道,对于某些药物,其ADR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8]或某些特定药物用药差异有关。

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ADR最多,占总数的59.79%,这不仅与该年龄段患者来我院就诊居多有关,还与老年患者血容量减少,血药浓度增高,同时器官功能退化,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有关。此外,老年患者基础情况差、常需联合用药,因此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9-11]。建议临床应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宜从低剂量开始用药,尽量减少合并用药,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同时做好合理与安全用药的指导和宣教工作,以防ADR的发生。

抗微生物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和中药制剂是引发ADR排名前三位的药品种类。该结果与近三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相关数据基本一致[2-4]。抗微生物药物引起ADR的报告居首位,一方面可能与综合性医院广泛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有关;另一方面使用不合理而導致ADR发生。抗微生物药物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ADR的报告占比最高。建议临床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临床应用指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规范使用。心血管系统药物引发ADR的报告有所上升,其原因可能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明显,来我院就诊的患者也以老年人居多,与之对应的是,更多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药物被开发出来,并在临床广泛使用,间接导致心血管系统药物ADR报告数量增加。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报告居第三位,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临床医师在使用当中须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5)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7)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是新的和严重的报告比例,特别是严重的报告比例是衡量总体报告质量的重点指标之一。由表2可知,我院194例ADR报告中新的和严重ADR上报例数为84例(占43.30%)。另一方面,我院上报的ADR主要集中在药物说明书已收载的不良反应(占70.10%)。因此,患者就诊时,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药品不良反应史,合理、有效、经济的使用药品,减低患者ADR/E的发生率,一旦发生或发现应及时处理。

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最常见,可能因为其临床表现较直观,易发现和判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要关注不易发现的ADR,及时发现和处理,将伤害降到最低。

ADR转归主要以好转为主,原因是医护人员发现疑似ADR后绝大数都采取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此外,本研究对上报人员的职业统计发现,药师是上报主体,可能与我院较早开展临床药师工作有关,我院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神经内科和普外科均有临床药师,他们向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知识,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有积极的作用。其次是医生,并且上报人数逐渐增加,反映了医生监测与报告的意识及积极性增强。护士上报的ADR一般仅涉及局部输液反应和造影剂过敏等。另一方面,虽然我院也实行在OA系统中上报不良反应,但是仅能生成患者的基本信息,仍需手动录入药品的信息及ADR的详细信息,上报流程繁琐,也降低了部分医护人员的上报积极性。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194例ADR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建议临床应重点关注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将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列入重点监测指标;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定期举办讲座提高医护人员对ADR的重视,加强宣传并完善相应制度,最重要的是应做到上报平台信息化,引入药物警戒系统与药库和电子病历等系统对接,降低查询药品信息的困难,减化上报流从而程调动上报积极性。共同做好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Rolfes L, van Hunsel F, Wilkes S,et al.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s of patients an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differences in reported information[J].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 2015, 24(2): 152.

[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J].中老年保健, 2016(09): 4.

[3] 國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6年)[J].中国药物评价, 2017(03): 234.

[4]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J].中国药物评价, 2018(02): 154.

[5] 秦永存.心脑血管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人群间的关联性分析及用药监护[J].中国处方药, 2017(12): 54.

猜你喜欢

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与医院药事管理探讨
报告
73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3~2014年15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研究
报告
报告